践其位,到了宗庙、祠堂,每个人身份不同,站的位置不同。各人站自己的本位,有他的次序。 行其礼,因为各种拜祭之礼,各人年纪不一样,行的礼也不一样,比如七八十岁的人,就不能让他行三叩九拜之礼,因为他一拜下去就可能起不来了,因此他就不能行这样的礼节了,当然他也有特定的礼。 奏其乐,古代的乐器都不太一样,应该根据场合来奏相应的乐,进来什么音乐,祭礼完了什么音乐,各有次序规定。 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你要尊敬所应该尊敬的人,自己的师长,自己的祖先,爱你所应该爱的人,要从你身边的血缘亲人做起,你别去拜别人的祖先,不是说不应该拜,而是你应该先去好好拜自己的祖先。你先把亲爱亲人做好,然后仁民,最后才是一圈圈的展开,才是爱天下万物,否则你的修行会走空的。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祭拜逝者时,保持诚敬的态度,就要像生前侍奉他那样,所以心里面真正纪念已故亲人的人,他吃饭的时候都要虚设一位,单留出一个位子,留出一副碗筷,他认为已故的亲人,此时此刻也会降临,跟他一起来享受这一餐,这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弟子规》里也说过,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举行丧礼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礼数来做,祭拜祖先一定要诚心诚意,至于是不是排场,是不是豪华这都不重要,关键在于一份诚心,虽然他们离开我们不在了,但是在我们看来,他们还活着一样,孝之至也,这样才是孝道的圆满。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郊是祭天,社是祭地,也就是祭拜天地之礼,也就是说郊祭要在南方,社祭要在北方。天地祭祀之礼,我们要祭拜的是上帝。在古代的上帝不要跟西方的上帝等同起来,这个上帝就是上天的意思,帝者,蒂也,也就是根基的意思。因此这个上帝就是我们的根本,就是形而上的本体,从上帝分下来的才有形,不是根上的本体,我们叫天人,庄子叫他混沌。 我们祭拜上帝,因为我们要尊崇要感激这个形而上的道,有了它才有了天下的万物。我们崇拜祖先,是因为有我们祖先,才有我们今天这个人身,所以拜天、拜地、拜祖先。 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按照宗庙的仪礼,我们是要祭拜祖先,之所以祭拜祖先是因为祖先给了我们血脉,祭天地是因为天地生万物,首先有天地生万物,才有祖先生我们,因此我们要敬天、敬地、敬父母。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郊社之礼,为什么要敬天敬地,这里不是盲目的崇拜,这里面有其深刻的道理,禘是天子每五年举行的一次大型祭拜天地的活动。我们明白了祭天地的道理,又明白了我们祭祀祖先的意义,这样来理解治理国家的道理。 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这不像我们掌上观纹一样容易了吗?举手就来了,所以古人说的,这叫垂拱平章,像垂衣拱手一样治理国家,也没有丝毫的困难。因此古人说,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说帝王没有别的,这是圣人富余的事,想出来干点多余的事情,给天下做点贡献,如果你自己没有达到内圣的程度,而来当帝王,很少有不造业的,造业就要受报,这时就麻烦了。所以在古代真正有道德的人,如果他的修养德行没有到那一步,要把王位传给他,他是死活都不愿意的,而没有到那个程度就把位子传递给他,这不是害他吗? 最后我们来看看整个单元,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从天地讲到自己的祖先,从祖先讲到了祭祀的礼仪,讲到了葬礼,都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就是只有诚才能感通,只有至诚你才能跟天地、祖先的能量相连接,如果不诚的话你是连接不到的,你天天念佛拜佛,没有诚,你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听不见。那是因为诚不够,就无法感通,就像收看电视节目一样,你电视机不打开,却又想收听电视节目,那是没法办到的,必须把你电视打开,还要调到相应的频道,这就是诚之又诚,自然而然就会有感应了,这是我们今天讲的重点之所在。 刘宏毅老师编著《“四维国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套装全集》 |
|
来自: MAY的学习簿 > 《刘宏毅讲解《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