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宏毅老师讲解《中庸》第12集

 MAY的学习簿 2018-02-12

来自四维通慧 21:34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隐是还没有表现出来,佛法叫因。莫显乎微是小果,别造这个因,小果出来最后变成大果报,果成定孽,果出来怎么转,转不了。转是因上转。质变,人力不可抗拒。在哲学上,因是量变阶段,果叫质变阶段,已经变质,人力不可抗拒,举个例子,山上石头,小孩子用棍敲一敲就能动,石头滚下山,大力士在半山腰拦不住,因为人力不可抗拒。所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千万不要造这个因,结这个果出来。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很重要,中国古代读书人,自己书房、客厅,都是挂这两个字的条幅。比如说,曾国藩,很了不起,他写的,著名的日课四条,第一条慎独,第二条笃敬,第三条,求仁,第四条,习劳,慎独就是功夫;笃敬,时时刻刻存在尊敬之心;求仁,仁慈、仁爱、博爱;习劳,精进、勤劳,不懒惰。这四条。第一条慎独,是体,其它为用,自朱熹以后把慎独作为一门功夫在炼,就是前面讲到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我们在修行中,参禅、打坐,念佛,注意功夫,戒慎乎在不睹不闻的地方,做文章才行,睹了闻了,就错了。有人说,念佛看见光,你这着了相,小心着魔,戒慎乎其所不睹。听到这个、看到那个,小心,恐惧乎其所不闻,不见不闻,那个才是正常。


后面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不要追求,我们念佛、求道,真正得到是减法,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减了又减,修行是为了让你放下,得到是为了让你丢掉,最后一无所得了。才是真正得道。这是与世间法相反的,用世间法的观点来探讨佛法,就很容易出毛病,形而上的佛法,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真正的大道,“放之则弥六合,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真正的大道是光明,人人都知道的。“故君子慎其独也”。所以修行上,你可要注意、小心,这是“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我们为人处世,修心修性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让你在起心动念上要注意,具体行为,具体在人的情绪上。就要“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


性是天赋,天命之谓性,是天命给的,命是宇宙本体,心理活动中心;性是宇宙加给你的,自性加的本体,表现的形式要有依托,有形式才能表现,表现出来就是情,所以说是性情,性情就是一回事。本体是性,表现出来情,情回归初始状态就是性。


《千字文》里有“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你的性静下来了,情绪就能安逸。心念一动,形体就疲劳了。守住你的真常之性,你的志趣就能圆满,没有亏缺。你的心念追逐外物去跑,意志就被外物转移了。


喜怒哀乐爱恶欲叫做人的七情,不动性、不动情,是佛的境界。何况情不重不生娑婆,爱不中不为男女,凡人都有情志。“喜怒哀乐之未发”,不表现出来谓之中,情绪没有表现为情发作,不动性谓之中。但是我们是人,环境一变,刺激我们,性一动,就要发作情,喜怒哀乐没有不发的时候,“发而皆中节”,节是关键点,不偏不倚,不过不已,这是中节,谓之和,这个能达到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我们说中,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叫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达道,达是通达,道是宇宙本体。形而下的道是礼,是规律、规矩,天下达道,是通行规则。我们守中,持中目的是达到和,中是手段,和是目的,中是方法,和是标准。


例如开车,轮子歪了,我们打方向盘,把轮子纠正回来,就要归中,归回来不是目的,目的是让车平缓的行驶,这就是和。有中有和才可以,和就是和谐。


宇宙的本体是形而上,既没有中、也没有和。说到中,和就是形而下,一对对出现,两两出现,我们知道有觉悟就有迷悟;有君子就有小人;有众生,就有佛。一对对来讲“中”,我以你为参照物,我选中,我和你之间的关系,要达到和谐。人和环境要和谐,主体和客体要和谐。形而下,有我、有他,我相、人相、众生相,你与他的关系,你与万物是什么关系,众生相是空间,受者相是时间,时空出来,宇宙出现,万事万物出现,就有你与万物是什么关系。达不到和谐,什么都没有,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夫妻和生贵子,天之和谓太和,地之和为中和,人之和为保和,能够中,能够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好了,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和支持。


 书籍推荐 

 刘宏毅老师编著《“四维国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套装全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