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腌腊肉、吃焋糕、喝元宝茶……这些老上海的过年习俗,你还见过几个?

 cxag 2018-02-12



现在在上海过年

年味儿也淡了许多


小编记忆里的春节

总会有一大家子的亲戚团聚在一起

父母长辈们在聊天

一群兄弟姐妹在弄堂里玩耍

好不热闹

年夜饭、鞭炮声、红包、零食……

是对过年最深的记忆

然而,随着我们的长大

这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场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变得越来越远了

变得越来越让人怀念从前


而这些老上海的过年习俗

侬还记得伐?

家里还保留了多少?

☟☟



老上海的过年习俗



囤年货


现在买东西方便了,准备年货很多上海人都选择在网上购买,各家“静悄悄”的下单,再默默的收货。


不像以前,有些年货是要跑遍城中大小商店去采购的,有些年货则需要自家做准备。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在厨房忙前忙后的身影,每家都有每家的做法,做出来的味道也不相同,做得最多的可能就是爆鱼和蛋饺了……


腌腊肉

一到腊月,上海阿婆就开始准备腌腊肉了,去市场选肉、调料、腌制、然后挂在竹竿上风干,每一样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来。


这样腌制出来的腊肉透明鲜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肥不腻口,瘦不塞牙。虽然现在到处都有卖,但不少老上海人还是喜欢自己做腊肉。


一排排地挂在阳台、屋檐下,或者弄堂里,路过的行人都要流口水,在除夕夜的年夜饭上,这道腊肉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


焋 糕

阿拉上海还有一样独特的小吃:焋(zhuàng,音撞)糕。每到年关时候,这份诱人的小吃,将多少人儿时的记忆唤醒。

现在在上海大街上已经很难买到了,不过松江一带还能寻得着,奉贤庄行的方糕还是比较有名,焋糕的古老习俗也一直被保存了下来。

焋糕也叫蒸糕,袅袅炊烟里,熊熊灶膛边,步骤繁琐,耗时耗力。但对以前的老上海宁来说,觉得没吃到这块糯米糕,这个年就过的不完整。“糕”与“高”同音,吃的是祝福,祈祷和和乐乐滋润高兴,愿生活节节高。

除了吃以外

上海人过年前要做的事也不少

在过节之前,这些事也要一件件完成

☟☟


掸檐


从腊月下旬起至除夕,上海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用长柄扫帚掸掉屋顶四角及墙上灰尘、蛛网,称“掸檐尘”。

掸檐尘是个隆重的事情,儿时是要一起帮忙的。老话叫“越掸越发”。

在上海话中,“尘”与“陈”谐音,所以也叫“掸陈”,寓意掸除“晦气”。同时,这一阶段,人们都要剪指甲、理发、洗澡、拆洗被褥、擦洗器皿,干干净净,辞旧迎新。

祭灶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这天晚上,每家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上好鱼好肉、蛋饺、酒、果品,十分丰富。

祭灶日这天,上海的传统食物是粽子糖、麦芽糖和糯米团子,又甜又粘的“糖衣炮弹”,让灶王爷只说好话。

贴春联

春节期间,多数人家有贴春联、贴年画的习惯。不同的年画代表着不同的寓意,比如:贴在水缸上,象征年年有余(鱼);贴在米囤上,象征五谷丰登;客堂上悬挂福禄寿三星图,象征子孙满堂、长命富贵。

上海有些人家不喜欢买现成的,觉得少了一分味道,可以去豫园,那里的师傅会现场手写春联。

添新衣

每到过年,阿拉上海宁都讲究穿新衣,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买新衣服。旧时讲究直接让裁缝做,全家上下,全身上下都是新的,也有送旧迎新的意思。

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所以儿童大多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女性也满身红艳,连老阿婆也系着大红裙。所以,在新年来临之前,一定要准备好新衣服。走亲访友,把自己打扮得优雅一些,精神一些,一年到头精气神满满。

做完了这些

就等着除夕的到来啦!

辞旧岁,迎新年~

一家人和和美美团聚在桌前

聊聊家长里短、一年的见闻

☟☟

年夜饭

除夕之夜的一顿年夜饭,最为上海人最为看重的。吃年夜饭也有许多讲究,对上海人来说,肉圆、蛋饺是必不可少的。

肉圆象征团圆,蛋饺寓意招财进宝。这天吃的每一道菜,都有讨口彩的叫法,图个吉利。

比如:菠菜因为梗长,所以叫做“长庚菜”;青菜色绿,所以又叫做“安乐菜”;黄豆牙因形状像如意,所以叫做“如意菜”;火锅会边吃边烧,热气腾腾象征家道兴旺发达;饭里须预埋荸荠,吃饭时用筷子挑出来,叫做“掘元宝”。一般不将鱼吃光,叫做年年有鱼(余)。

压岁钱

除夕晚上,家长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所以每逢过节,要准备好压岁钱。以前用的铜钱,中有方孔,用红绳将钱币贯穿起来,放置在床脚,驱避邪恶。

现在都流行直接给红包了,这应该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每年盼着盼着就只等这一刻!有多少人和小编一样,小时候的压岁钱都上交了呢?

守 岁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夜过去就是正月初一,所以许多家庭,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而是围着电视守岁,边说边笑,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烧“头香”,撞“头钟”



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玉佛寺一般都是烧头香的地方,龙华寺则是撞头钟的地方。


午夜依然人头攒动,摩肩擦踵,非常热闹!这一习惯至今还保持着……


放高升

在上海,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放鞭炮也称“放高升”,非常形象,也十分讨喜,步步高升,全城在一片爆竹声中,送旧迎新。

如今,随着上海禁止烟花爆竹燃放的规定出台,这一习俗也渐渐在消失。

元宝茶



正月初一除互相拜年之外,一般不出门,也不扫地。邻里贺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青果谐音“请过来”,不但象征主人好客,而且可去腻消食。


走亲戚



现在人的居住环境相对独立,很多年轻人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七大姑八大姨了,过年就成了露脸的好时节。


一家一家的跑,这才开了眼界,原来自己竟然有那么多整年未曾见面的亲戚。


以前小时候走亲戚就成了“大丰收”的时候,压岁红包可以收到厚厚的一叠。现在长大了,反而要掏钱发红包了。


逛城隍庙



一到过年,上海人就会去城隍庙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即便是人山人海,也要去那里烧柱香。


迎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每到初四晚,临近子夜时分,大家会拿着准备好的高升鞭炮到门口赶点放鞭炮迎财神。


以前上海每到初四晚初五凌晨的鞭炮声音是最响的,其声势超过大年三十。人人都希望自己财源滚滚,祈祷财神来到,初五庆祝之闹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


吃元宵&兔子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灯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之一。这一天上海人会吃馄饨,吃圆子,城隍庙夜晚灯市烟火繁盛,男女老少一家齐观灯、看西洋景,看戏,看杂耍。


同是也少不了兔子灯。早在唐朝,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


在一些老上海人的观念里,一直到元宵节过完,这样才算过完一个完整的年。



-最 后-


小时候,过年是我们最期盼的,那是全家人除夕夜在灶头间的忙碌,是夜色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是提着兔子灯在大街小巷里穿梭的欢笑……


长大后,这种年味却越来越淡,有多少人已经不再亲自煮年夜饭了,有多少人不再走街窜巷拜年了,有多少人只顾盯着手机屏幕里的红包了……


那些我们曾经津津乐道的老上海年味,在这座车水马龙、日新月异的城市里,也不知道还剩下多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