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真人淑度,字咸宜,号表正,直隶(今河北省)大城县, 吴五台村人也。逊清乾隆时廪生,以训蒙为业,生性好道,曾得性命双修之秘,以潜修有年,后乃离家他去。去时留诗云: “半在灵山半在都,周游四海遍江湖,行止不拘任吾意,道号人称铁腿吴。”家人遍觅不得。后于清明日,家人扫墓时,见基前,已有祭莫之纸灰,并树悬一鱼,群相惊讶,不知为何人所祭扫者。 后有南方省中族人来信,言于清明日,曾晤真人,见其手持鲤鱼,言归家扫墓,始释群疑。 (按:南方之省距河北省,最少有数百里,竞于瞬息到达,神仙之行,其速如电。)后真人忽又归来,家人欲进食,曰吾饭已来,勿用尔备。适以手指空中,则飞来无数之蝌螂。攫之,去翅而食。食顷,曰吾之坐骥,尚在村外,家人随往视之,果见树下系一驴。及至树下,真人则跨驴腾空而去,家人惊叹久之,始知业已成仙。及返家视蝌螂之翅,乃栗子皮也(河北省盛产栗子)。真入此后不复归。盖真人乃肉体成真,形神俱妙者也,与尸解者不同。真人著有《五养秘诀》一书(现由真善美出版社刊行),文浅义深,易于领路。曾传授其门人李诂,并勉以勤修勿缀,非特可以轻身,可以冲举腾空,且能自渡渡人也。 以上事迹,真人本乡父老,无不周知,敛不揣浅陋,谨述其大略以垂世不朽云。
吴淑度真人五养秘诀 天地造化之理,萬物化生之源,神鬼之分別,大道之玄妙,綜而論之,皆不外乎陰陽二字括之而矣。
夫天屬陽,故輕清而浮於上;地屬陰,故重濁而凝於下。人居天地之中,而屬半陰半陽,故仙佛道、人鬼關,皆由此陰陽二字以分。凡人皆因名利、恩愛之纏綿,忘却本來,只圖眼前之快樂,遂心所欲,不意光陰易逝,轉瞬衰老,陽氣涸盡而純陰,則下沉地府而為鬼。若能打破塵障,煉陰化陽,練成純陽之體,自能飛升而成仙。此自然之理也,故歷代仙佛不惜苦口婆心,流傳道書,以度世人。奈人不能領悟者,皆因字義深奧,難以參悟。今見吳真人《秘訣》 一書,文淺而義深,字簡而不繁,集道中精華於一册,一目了然,易於領略。故未敢獨私,遂糾合同志,印刷千本,公諸於世,以作修道之參考焉。
查吳真人,乃直隸大城縣人,清乾隆際之儒人也。曾悟大道,得性命雙修之秘訣,神形俱妙,帶體成真,旋仙而去。家人遍覓不得。後於清明日,家人掃墓,見墓前已有紙灰,并樹懸一魚,群相惊訝。後有南省族人來信,言是日曾晤真人手持鯉魚,歸家祭掃。始釋群疑。後真人返家省視,家人同之食,曰:“吾飯已來,勿用爾備”。遂手指空中,則飛來無數之蝌螂,攫之,去翅而食。食頃,曰:“吾之坐驥尚在村外。”家人隨往視之,果見樹下繫一驢。及至,則跨驢騰空而去。家人返視蝌螂之翅,乃栗子皮也。此後不復歸。 以上事蹟,附近鄉人多有得其詳者。故不揣譾陋,僅錄其大略以為序。 中華民國庚午年清和月後學張奎齡謹識

吳真人淑度授門人李詁坐法五養秘訣;
按: 吳真人淑度,字咸宜,號表正,直隸大城縣,吳五台村人。清乾隆時廩膳生,訓蒙為業,好道,旋仙去。去時留詩云: “半在靈山半在都,周流四海遍江湖,行止不拘任吾意,道號人稱鐵腿吳。”此法係真人授其門人李詁。以下即係真人之言而為李詁所記錄者。
蓋修仙之道,其理甚近而不遠,其事至易而不難,吾今歷歷指授,不過用數日功夫耳。可將祕訣錄一小本,不時展玩,自度度人,勿以淺而置之。 果能日日不輟,由是而身輕,由是而冲舉,則大道成矣。其法開列於下。
五 養 秘 訣 [養心詩] 成真妙意本無多, 一葉輕舟可渡河; 看破世人迷眼相, 亡羊岐路待如何。
長生之法,必先養其心以寧神。 心雖方寸之地,卻無所不包,無所不納,乃天命之性棲息之地。 何謂性? 即吾之元神是也。 神得所安,如主翁正位,一家之老幼尊卑莫不承奉。 神之不安者,私念為之擾也。 修心要法,止念為第一關。 方寸之地,煉得如銅牆鐵壁,起一念,除一念,外侮不得入,百魔不得侵。 人苟內府堅固,舉凡寒冷風熱、聲色貨利,何至為崇哉? 可知心為一身之主也。 每日靜坐,則吾心光明朗徹,上燭天宮,下照幽冥,陰魔邪孽望而却走。 如此,則吾之心正矣。 心正,則世間喜怒哀樂之事不得亂吾方寸。
萬緣俱靜,諸念不興,而要在於寡欲。 試問耳、目、口、鼻、身、意之六賊,何一不從多欲中來? 無欲則五蘊皆空。 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 五者皆空,心中純是天理流行; 人欲淨盡,豈不立地成真乎?
此法行住坐臥皆可為之,不必擇地也。 果能行之,數日即有效驗矣。
[養肝詩] 是是非非莫浪干, 勞勞碌碌幾時閑? 何如靜坐南窗下, 好把《黃庭》仔細看。
前二句乃養之功夫。後二句乃修養之捷徑。勿尋常看過也。 養心,前說已詳。 其次必須平肝以順氣,蓋肝為心之母,母不寧靜,則必猖狂。 人遇可欲而動,謂心實為之,不知皆肝助之也。 欲令大赤之宮火不上燃,必先令大林之木風不鳴條,則母安其所,而子亦順則矣。 此由母及子之法,,修行者無由言及此者。
子於靜坐之時,先平心地,勿思可喜之事,使吾之肝氣散;勿思可恕之事,使吾之肝氣盛。 勿思可哀之事,使吾之肝氣衰。 勿思可樂之事,使吾之肝氣弱。 四者之情,皆心之用,而肝實主之。 巽女之風,炎於上焦,則耳目受病;延中,則胃腹受病;及下,則下體受病。 若肝經寧謐,而心不妄動,萬緣既靜,則百病自除。 由是而身安,享年亦永,則遐舉自易矣。 此乃極平庸之事,人人可為,並不難也。 子依法作去,數日即有效驗,胡不勉而行之?
[養肺詩] 天行日日一周年, 修煉功夫胡不然? 若使乾乾常不息, 教君現在做神仙。
人生如一小天,天不息,人亦不息,安有死理? 其所以死者,皆因萬欲攻其心,萬事勞其形,以致氣盡而亡。殊可惜也!
予所傳養心養肝之訣,明白簡易,不落道家深澀科目,誠修仙之捷徑,恐子奉行不專耳。 若果專而且久,豈有不驗之理。
人之所以常存者,氣也。 肺為氣出入之門戶,肺中一有阻滯,則不能引腎經之水,滋潤諸臟,積而不化,則生痰起病。 死生所關,非細故也。
靜坐之時,心火不熾,不能爍肺中之金;肝氣不動,則肺煖而不冷。 勿食過辣之物,奪肺之權;勿飲過釅之酒,助肺之燄。 使肺氣常行,腎水常升,五臟火息,微痰不生,百病消除矣。 子但依法做去,自知吾言之妙也。
[養脾詩] 人言點石可成金, 此語曾聞未見真。 惟有加功培厚土, 管教花木四時春。
天以五行生萬物,人得之以分五臟,而培厚土,其最要也。 脾得五行之土,若能培之,自然長養肺金,導引腎水上升,心火不能起,肝風可自息。 五行順利,則雖惡疾,可以漸化矣。
培養之法無多,只要一心,切忌力行;勿食生冷之物,使脾氣不調;勿食肥濃之物,使脾氣壅滯;勿食辛辣之物,使脾火上炎。 恒淡嘗薄味,以清黃中之宮,則脾氣清虛,飲食易化,自然疾病不生。 此在外之調養也。 厚積功德,如美土之長嘉禾。 永除惡事,如良田之去莠草。 如《易》所云:「君子以厚德載物,而坤永貞固。」 內外兼修,有不含宏光大者乎?
人能保養脾土,如坤之永貞,有何生老病死? 可知與地合其德,自與地同其悠久。 此脾經握御諸經,一治而無不治者也。 子能依法而行,俾脾土博厚,必然體健身輕,而服藥悉為也? 此方極為簡便,出華山秘傳,不可忽視也。
[養腎詩] 何必求仙赴海山, 身中自有大還丹。 世人欲覓長生術, 靜裡功夫要細參。
養靜,乃修真第一義。 若保腎固精,非靜養不可,除此皆外道也。 皆講前說,天以氣生人,人人得氣以成身,而精寓焉,精化為氣,故得長生久視。 《內景經》云:「謹守精室勿妄泄,保而秘之可長治。」 精室者,腎是也。 腎為藏精之海,情根不斷,則精必泄。 況心與腎相連,苟愛念不生,此精必不下流。 斷之之法,先以理斷之。 芙蓉白面,不過帶肉骷髏。 美豔紅妝,乃是殺人利刃。 再以死屍想之,生則一包膿血,,死則一臭皮囊。 如此,則情根斷矣,此固精第一要法。
其細法又有三焉: 心不可勞,勞則虛,虛則不與腎續,故精走。 心又不可過營飲食,過食,心氣不與腎氣通,故精阻。 過飲,心氣不與腎氣調,故精蕩。 是以一切勞動飲食,心中皆要存神酌量,不可過份。 除是三者,精庶可固焉。 精固,則海水上泛,制服諸臟之火,水火交融,而後心志寧謐,血氣和平,亦可換鬚亦髮,返老還童,則養腎之道也。
然精有有形之精,有無形之精。 陰陽相媾,萬物化生,此精之有形者也。 得天之氣,流而不息者,此精之無形者也。 人至六十四歲,卦數已盡,真精已竭。 然欲此真氣流轉吾心,復已竭之精,總不外「存無、守有」四字。 「存無」者,存吾先天之炁也。 要在大靜真空。 靜忘其靜為大靜,空無所空為真空。 如此靜空,則識消,識消則性見。 還我無極,渾渾穆穆,寂寞無朕,乃為存吾先天之炁也。 「守有」者,守吾後天之氣也。 照前四層固精之法做去,又照前養心之法,煉得心如銅牆鐵壁。 當靜坐之時,將此靈明之心提起,威武奮揚,使心如金剛降魔杵,光光亮亮,一有魔念起處,無論是理是欲,一揮而盡,不令此精消耗,乃為守吾後天之氣也。 即以後天補先天,氤氤氳氳,俾吾之元神,聚而迴風,散而混合,則神能運氣,氣又生精。 此種妙理,此種妙理,子則不能邃解,恒每日靜坐時,使神不散,氣不溢,久則神氣交感,坎離混合,精自充滿矣。 存無守有之說,真乃要言,尚其勉之。 [除魔] 談道言玄有萬千, 人人自謂得真詮。 那知大道無多語, 靜裏修參一字禪。
昔廣成子傳道有十五字,老子傳道減成六字。 予只以一字授爾,一字為何?『靜』而已矣。 益靜則無欲,無欲則無擾,一切魔念不得亂吾方寸。 吾方寸最易動也,方才坐下,即有百魔來攻。 却之之法,亦日忍而已,很忍而已。 儒家於念頭起處,是理則存,是欲則去。 道家於念頭一萌,無論是理是欲,一齊掃除。 煉得心如太虛,內外潔白堅貞,方是無極大道本來面目。
其很忍之法,生死二字而已。 當萬端交錯,總不過聲色貨利,喜怒哀樂諸大魔。 此時當以真我為主,外物為仇,自思曰,我若死時,則此具皮囊委諸黃土,此聲色貨利皆造孳之具,喜怒哀樂皆虛假之境也。 形已無存,留此造孳之具、虛假之境,何所用之? 念及此,魔安得逞其技乎?
然魔力甚銳,我之心雖如此明照,而魔之堅剛勇猛,有時能奪我之明,擾我之心,每每不覺不知,入于魔境中。 又須養得心如銅牆鐵壁,嚴防密護,魔念一起,剛刀立下,方不為其所搖。 再思曰,我若得道,上可以朝玉闕、作真人,天下尊貴不朽,有如真人者乎?魔安得勝? 不但不為敵,而且反為援。 蓋其始也,魔為吾之賊寇,及其後也,魔為吾之功臣,所謂無魔不成道也。
爾由勉強而純熟,由純熟而自然, 則坐定之時,開眼見道,闔眼見聖,天地萬物盡現吾前。 迎接不暇,何魔之能亂其心哉! 到此地位,心火靜,肺金融,脾土旺,腎水足,肝風永息,可以身輕遐舉矣。 此乃傳心秘訣,莫大焉。遵而行之,心心相印,繼吾道脈,予必接而引之。
[總論] 靜中妙處要須參, 莫把真言作等閑。 但得功夫無斷續, 一身煉就大還丹。
天得一炁生人,分之為陰陽,列之為魂魄。魂屬陽,故清輕而上居玉樓。魄屬陰,故重濁而下沉瑤宅。知來記往,各司其職,乃吾精氣神所運也。
修養之士,必使魂不離魄,魄不離魂,負陰抱陽,而成聖胎。入列守宮,出游八極,合之為一,分之成萬,神通變化,不可端倪,所以稱仙也。其用功之法,只在清靜二字。勿起淫念,使魂魄散;勿起貪求,使其蕩;勿多營謀,使其消;勿起疑惑,使其巨阻;勿多執著,使其滯。戒之數者,則魂魄相交,精氣神亦相融洽,而大丹成矣。是法上士全得之,可以脫質而成仙。即下根之人,得其一,亦可臨終不亂,隨意覓宅,作過來人。豈曰小補之哉 !
[外功] 為此些些日夜求, 任人呼馬又呼牛, 世間多少勞勞者, 受盡風霜白了頭。 內功既行,又當力行外功。大上曰:「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此修真至言,非虛語也。蓋內功自可延己之命,不能感上帝之心,必內外交修,功成行滿,方能玉清下詔,眾神保迎,立地升霄矣。 一曰存忠孝心。忠孝,乃人立身之大節,萬善之根源。古聖賢垂訓諄惇,載在典册者,可考而知,而 《忠》、《孝》二經,尤為包括無遺。實心體之,實力行之,毋再贅也。 一曰存好善心。見人之危,則扶持之,見物之危,則救活之。自己力量能為即為,如不能為,必委曲設法周旋,使好心滿足而後止。不僅在施財好義,謂之善也。 一曰存去惡心。惡念初起,人雖不知,己獨知之。當此起時,用戒方力責之,務使惡念淨盡,不留一絲,不存一點,心中皆是天理流行。自然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一曰存廣大慈悲心。天下人雖不齊,皆吾一體。禽獸昆虫草木,亦屬同此生機,必須愛而護之,憐而惜之,不可損傷。所謂盡己性,盡人性,并盡物性也。何况宗族親戚以及奴婢,而不加意待之乎? 一曰存平等心。貧富一視,貴賤無殊,則勢力之見消除殆盡,而和氣周流矣。 一曰存博愛心。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是也。 一曰存教化心。見人之善,則誘掖獎勸之,以揚其善。見人之惡,則苦口規誡之,以遏其惡。成人之善,如成己之善;去人之惡,如去己之惡,豈可歧視耶? 一曰存忠恕心。推己及人,視人猶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斯言宜三復之。 一曰存和藹心。見人皆要親近,如蘇東坡晚年,見眼前人無一小不是好人也。 一曰存勇猛心。凡事當為者,自己立定主見,竟一直做去,不必等待。又勿為人所阻,所謂見義必為也。 一曰存忍耐心。動氣生火,最足害道。憂患之端,竟能含忍,方是勝賢襟懷、菩薩度量。 一曰存堅固心。凡修養大道,需要有恒心,愈行愈力,彌久彌堅,不可中道而廢。若一暴而十寒,隳于半途,再轉一世,本性更迷,機會難得矣。 總之,有內功,以復其本性;又有外功,以養其天機,若出三年,而不白日飛升者,吾未之見也。所言外功,皆不奇異,而收效自大,務期遵而行之,不可間斷。將來功成行滿,吾與子逍遙蓬島之間,作知心道友,豈不快哉!否則,吾不知也。
[接引]
大丹成後一身輕, 猛虎山中讀道經, 我欲與君同跨鶴, 雙雙飛去入瑤京。
此我接引之志也。 今日談道,并訂後日蓬山作伴之樂,不得以他事營營也。 第思人生有大關,罣碍是也。 眷屬戚族,總是罣碍之人,富貴功名,皆罣碍之事,以及喜怒哀樂,無非罣碍也。 渡得此關,則立地成真矣。 佛經云,無罣碍,則究竟成佛。非虛語也。 子年已全,則數不為小矣,所處之位又尊矣,乘此可為之時,急尋本來面目,虛其心,實其腹,勿貪勿戀,可久可貞,身雖居罣碍之中,心却超罣碍之外。 凡大君父母,即師尊、眷屬、親朋,均為道友。養廉俸祿,足供道糧,大廈高堂,就係蓬島。 豈曰拋棄一切,另覓他端,枯坐深山,雲游天下,方得成仙哉? 子力行之,不三年間,則六六宮中春意滿,三三鼎內寶光騰。 吾將來與子攜手同行,共赴瑤京,永朝永夕,吾願慰矣,子亦何快如之。
總之,因爾有根柢之人,故授以捷徑。 不可狃目前之小安,忘將來之大計。 勿存好高騖遠之心,勿懷見小欲速之念,勿姑待而苟安,勿淺嘗而中輟。 遵而奉之,勉而行之,功成德滿,飛入仙班,豈不樂哉!予所謂理甚近而不遠,事至易而不難者此也。有志者勖之。
[轉授]
愚授李詁坐法--五養之功,證見否? 爾果能依此做去,即可成真。 但恐心不定,性乃躁,未知其妙,已覺志大言大耳。 今詁既給爾看,可謂成人之美,爾當一切勉勵,對友更可對吾,不然,吾既難對,汝又何面對友乎? 況爾自己成全,與人何涉耶? 地辟天開萬象新, 千重瑞靄繞真身, 三元寶鼎爐添火, 五色霞光火寓銀。 提得金烏歸黑島, 捆來玉兔髮青春, 八方齊貢中央土, 混合乾坤道自真。 真仙不向外間求, 一顆明珠肺裏收, 左鴛赤龍游玉島, 右驅青鳥泛洪流。 也知縛定鉛中汞, 那識乘來馬共牛, 仰見泥丸星朗朗, 飄然來往遍九洲。
乍當細玩此詩,時常展咏,想其入肺之功,方是對証之法。 爾先養肺,肺調再養心。 人秉質不同,勿拘次第,故特點明,以勵爾志。 爾既有切功相授,不可不加以尊號,以為修道勸。
爾玉清師相,右輔侍者,闡道真人,凡遇盤,概以此號用之,并授大印。書時,念右輔侍者,闈道真人,証、印奉。
日月穿梭不住拋, 時光就是斬人刀, 貪花溺酒迷魂陣, 好氣圖財受獄牢。 富貴如同朝露墜, 功名恰似滾油消, 洪爐煉盡金銀寶, 蓋世英雄亦莫逃。
看得超生誠是誰, 人人受盡苦千千, 頭因口腹如繩捆, 次為身軀似索纏。 利刃消除多挂耐, 剛鋒斬斷不牽連, 方能鑿破乾坤縫, 脫却洪爐始得仙。
[跋] 吾人借假修真,每每離真逐假者何哉?皆由單知入手修持之法,而不知養生與修真密切之理,所以氣質難化,不能與道合真。我五台吳真人有見于此,先傳五養秘快,次示除魔方針,其條理至當不易。蓋五養雖得,陰氣未盡,必須經過鍛煉,庶不至墮入旁門。然至道非至德不凝,否則何能蒙仙真之接引,故再詳述外功與成真密切之理,而又至平至易,務期可以遵行。其慈悲寧可稱量,而亦無余義可以贅述。惟大道非時不傳,得訣者固宜奉為至寶以速其成;未得訣者即細味五養方法,亦必身輕體健。而依立外功,更自與天地合德,豈在徒事單修,坐破蒲團而已哉!故謹述所見,以跋其後。時庚午秋分日後學吳文義謹識。 附录;《金液还丹直泄天机口诀》 修炼贵乎忘言守一,忘言气不散,守一神不出。一者,太极也,西南乡也,其要妙在乎坤、复之交,循环无穷,神潜于坤(即知白守黑),神明自来。坤者,六交也,即六日也。守静之笃,阴极阳生,六交之下,复生一阳,即天地七日丽来复。何则?铅汞从一所生,一乃五行之始,大衍之数,五十五数,内除五数,以象五行,又除一数,以象太极,即一也。其余数四十有九,分两仪四象以生卦者也。圣仙知一为铅汞,故抱一而修行四十九日,而阳气复乎五阴之下,一阳萌动,即地逢雷处见天根也。盖地支亥数已尽,至子初生复,卦复见天地之心乎!雷在地中复,雷乃刚阳,地乃柔顺,以刚阳在柔阴之下,复号曰先天一气。得太极静而生阳,专心致志,绝其杂泛之念,以求先天一气,必须委志归于虚无。盖虚元气之所生处,故曰先天一气自虚无中而来。虚无者,非虚无寂灭之谓,身居恍惚杳冥之中,六脉俱停,真息自住,混沌大定,则神明自来矣。诀云:“若问先天却也无,后天便要下工夫。”奈何世人染习七情,业累牵缠,成后天之神,非先天之妙也。后天一蒙,则先天之心蔽矣。凡修仙之士,垂帘闭兑,兑者口也,调鼻息,缄舌气,凝耳韵,闭谷道,四象和合,归于虚无,使身、心、意不动,收后天之神,归于造化窟中,与气交合,时时觉照,刻刻规中,久久纯熟。神归金鼎,玄牝立基,能生真气,真气化生真铅,精、气、神全,其功方应。小静一百日,中静二百日,大静三百日。先试小静,神光透于帘纬,一钩新月挂于西南之乡,如初三夜月出庚,而金气初现也。坎中一点热气,上冲心主,以意顺下,穿尾闾,由黄道,过玉枕,上泥丸,游九宫,自上腭而下。初则温气而降,沥沥然淋水之状,香似醍醐,味如甘露,以目送之,以意迎之,入于鼎内,畅于四肢,美在其中矣,乃小坎离交姤之妙。至此方知静默有功,愈加决烈,愈倍前功,静之又静。中静一至,入于无何有之乡,日月停景,璇玑不行,杳冥混沌,天根机动,坤宫如震雷之声,腹中如裂帛之音,膀胱火热,两肾汤煎。以神息沉归海底,轻轻然运,冲透三关;真气如迅雷烈火,默默然举,周流六虚。忽然飞上泥丸,月窟风生,眉中涌出圆光,化生玉液,如冰片之美,如薄荷之凉;降下重楼,送归土釜,即二候得药。默运周天,子行阳火二百一十六,得铅八两,午退阴符一百四十四,炼汞半斤,周天数足,即四候别有妙用。当此之时,精神如夫妇欢合,魂魄若子母留恋,以一意守之,名目“情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大坎离交姤玉液还丹之妙。循环无端,周而复始,运行不息,今时玉液入鼎,来日玉液依时复生,运用同初,前功无间,美哉景也,不可殚述,自然而然,吾莫知所以然也。工夫至此,九窍如法固济,愈加精进,六根大定,夺尽天地劫运大数,方得天地七日来复。大静一至,恍惚杳冥之中,但见日出庚象,渐渐生圆,悬于中天,须臾涌出太阳红光,升人月中,与月交会,成一圆明红光,即真铅真汞,日月合璧之妙。即以鼻吸红光,便是神潜虚危之穴。鼓动巽风,方得二气交感于黄道,三华混一于元宫,金木自然交并,龙虎自然降伏,不时天地清朗,四无云翳,惟见规中现一黍米之珠,悬于北海之中,光明炬赫。默运周天,火符数足,金液流酥,形如黍米,升上泥丸,状若冰珠,忽然一点落于土釜之中,乃乾坤交姤之妙也。
众机由此而定,幻化由此而定,千百万亿之洪劫,咸由乎一黍之萌生。斯黍也,厥大渐星,厥色渐赭,惟定以机,机由我立,化由机生,一机万化,信乎!无象之黍珠而变有象之真也。《契》云:“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云。熏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得此金液附体,十月火功不缺,息息归根,绵绵不绝,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念不可起,念起则火炎;意不可散,意散则火冷。但使无过不及,操舍得中,日行二卦,朝屯暮蒙。故曰:“火候六百遍,遍遍相似遇。”有丹火发热,存眉中,有一黑毬真水收入鼎中,其热自退。十月满足,婴儿显象,移神换鼎,调神出壳,次第行之,圣胎显化,其妙无穷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