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压岁“钱”曾不是钱:花色有讲究,形状有讲究,唯独不能买买买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8-02-12

凯风清韵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授权 。

马上就要过年了,相信很多读者和小编一样,已经陷入“抢红包”的汪洋大海中。


你知道红包是怎么来的吗?古代人拿到红包是不是也去买买买了呢?


红包源自汉代,每逢春节前后,我们的祖先们便流行互相赠送一种“铜钱”,庆贺彼此都平安无事,又长了一岁。


这种“铜钱”被叫作“厌胜钱”,又叫“压胜钱”或“花钱”。


到西汉时期,互赠“厌胜钱”已经非常盛行。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就成了过年发压岁钱和红包。


▲汉代的“红包”

 

厌胜钱流传了两三千年,文字不外乎是“驱邪降福”“天下太平”“宜子保孙”等吉祥词语;背面多数是龙凤、龟蛇、斗剑等克敌制胜的祥和图案。


今天的红包上,变成了“恭贺新禧”“花开富贵”“龙凤呈祥”等现代吉语和图案,不过“辟邪趋吉”的理念亘古不变。


跟今天的红包最大的不同是,当时的压胜钱,不是真的货币。


它只是一种形似铜钱的民俗用品,用以避邪或祈求吉祥。除了观赏和祈福之外,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


所以,没法愉快地买买买喽。


到了宋代,经济发达,老百姓更加愿意讨彩头,图个吉利发财,安居乐业。


在当时商市里常见“祭财神”现象,也叫“拜利市”的礼仪,处处耳闻“讨利市”的口彩。比如过年,老人送小孩的压岁钱;婚庆时送礼金以及店家送买家、店家送乞丐等喜钱,都直呼“利市、利市”讨个口彩。


压胜钱在这时候摇身一变成了方形。上边有龙马纹身,据说佩戴在身上能够驱邪镇魅。


但重点是,依旧不能拿去买买买。



宋元之后,长辈们终于用真正的银子来做压岁钱了!


每逢过年,长辈会用彩绳把铜钱穿起来,编成龙形,放在床脚。保护孩子平安长大,不受伤害。



普通百姓家以这种类似钱币的物件作为压岁钱,古代大户人家发的压岁钱,可是正儿八经的“金元宝”—金银锞子。


清代大户人家的压岁钱,是实打实的金锭

 

清朝还盛行用荷包装散银当作“押岁荷包”送、赏红包。


比如乾隆皇帝过年时就会在腰间的荷包里挂上压岁钱,里面装着几样不同的金银宝石,取意辟邪求福。


《红楼梦》中也有描述,宁国府除夕之夜祭祖后,贾母归了正座,贾敬、贾赦等领了诸子弟给她行礼。行礼、受礼完成后,又“散压岁钱、荷包、金银锞等物”。


《红楼梦》对红包礼俗文化的描述非常详尽,除了压岁钱外,还有亲眷初识时的“见面礼”、生日祝寿的“送寿礼”,尤为讲究的是婚庆喜事送的“贺礼”。


那时,送的红包有三种形式:一是用荷包装银锞子或银锭子;二用“上等封儿”(如同16K大小厚纸粘糊而成的纸袋)装钱票或裹装机制币,以及用“赏封”等红喜袋装赏钱;三如果送大礼则先开礼单(或称禀帖)送给受礼人过目、选择。


明清时期“交子”“银元票”等纸币出现,尤其是小额的“红纸零票”面世,更有助于红包的流行。同时也相应出现了用纸张制成的封袋,跟现代的红包更为接近了。


和现在类似的“红包”出现在民国时期,当时人们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有条件的人家,若是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则是一枚大洋,象征“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民国初年的红包

 

红包能传承到今天,除了因为我国出现了几大经济发达贸易兴旺的朝代外,最重要的是它寓意着祝福,比起买买买而言,这是更宝贵的精神寄托,正是这种美好的礼俗文化让它能够源远流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