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卫第二季!第十四回——大直沽

 网罗天津卫 2018-02-13
天津卫第二季开讲!!!
第十四回——大直沽(每天更新敬请留意)
人们都知道,天津设卫筑城至今已600余年,但其实,这不等于也不代表天津只有这600多年的历史。那么,天津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作为天津城市胚胎的早期聚落在什么地方?哪里是天津的“根”?
    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天津是中国传统社会里较晚成长起来的城市,濒临退海之地,是“无古可考”的滨海弃壤。但上个世纪50年代,在东丽区张贵庄发掘出了战国时代的墓群,把天津历史一下子向前推了2000多年。

    到90年代末,关于早期天津历史的研究又出现了一次飞越——天津的考古工作者在河东区大直沽发掘出了具有明显地层关系的元代文化堆积,甚至从依次叠压的地层中可以找到一些零散的宋代或更早的文化堆积,从而有理有据地证明了天津城区历史的开端,也证明了大直沽确实是天津市区现存最早的古代聚落遗址。
    考古发掘的结果证明,大直沽中台地区有6个堆积层,厚度为4.7米,高于当时天津所有同类遗址的厚度,同时也证明了大直沽的“台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人类活动的堆积。这是第一次在市区范围内发现的有明确地层关系的元代文化堆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这里最晚也是元代形成的聚落遗址。

    不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天妃宫遗址的发掘,不但确定了明清时期大直沽天妃宫遗址的范围,而且发现了元代天妃宫局部建筑基址,出土了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建筑构件和各类生活器皿,天妃宫遗址的文化堆积厚度在6米以上,成为目前天津市区文化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遗址。在这里发掘出很多宋、金、元、明、清时期的瓷器,以及金、元时期的建筑遗址、瓦件。并且,遗址下面很可能有宋代或更早的文化堆积。
这次考古发掘在中国城市考古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了这项成果,使天津城市的起源研究不再局限于历史学家从古代文献中寻章摘句的论证,也使“先有大直沽盐粮兵屯,后有天津卫干戈拱北”这一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谚语得到了印证,同时揭开了一个城市的原生态的面纱,把历史上的大直沽从隐秘的地下提升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地上。

“直沽”二字,最早应源于“直沽寨”。据《金史》记载,“直沽寨”是金王朝设在武清、柳口(今杨柳青)附近的一个军事据点,派有都统和副都统驻守。至于直沽寨设立的具体时间和方位,虽然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结论,可是有了这项考古成果,使大直沽成为目前考订直沽寨的首选地区。
    到了大一统的元代,海运和大运河把政治的北方与经济的南方链接起来,而距首都最近的直沽正处在这根链条上咽喉要冲。“直沽寨”不见了,文献资料和地图上却出现了“直沽”和“大直沽”(是当地人对于直沽的俗称)。由于元王朝每年需要通过海路自江南把大批粮食运到大都(今北京),海河与北运河成为必经之路,但是海河河道湾湾相连、十分曲折,海河上游东岸的大直沽就因为拥有海河中比较长的一段较直的河道,成为漕粮集中和转运的要地,这里设有接运厅、海运米仓和临清万户府。另外,因北运河的河道狭窄、河水浅,所有漕粮要由海船卸载,装上平底小船再运往北京。在漕运繁忙的时期,运粮船会从大直沽一直排到三岔河口,后来人们就习惯性的将这一带称为“小直沽”。

“海津镇”也是元代出现的,“直沽”与“海津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元史记载:“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改直沽为海津镇。”但在后来的史书中又有“海运至直沽”和“募壮丁守直沽”的记载,甚至有“立镇抚司于直沽海津镇”。可见“直沽”在有元代并没有被改掉,或者说,“直沽”这个旧称比新的地名更深入人心、广为流传。而天妃宫遗址的考古成果,也使大直沽成为目前考订海津镇的首选地区。另外,现在的大直沽六号路和海河东岸交口的地方,当年是个渡口,旧称海津渡,修建有牌坊,在对岸的小刘庄,也建有一座牌坊。现在,海河东岸的牌坊已经按照原样重建,并重新命名为天妃码头。


虽说用文字记载的大直沽历史不算翔实,但民间的口碑记载却相当丰富。据世居于此的居民介绍,早年的大直沽是由两座高耸的土山组成的,就是前台和后台。直到如今,后台也是这一带通用的地名。
    早年的大直沽前台称前营寨,也叫大营寨或前山屯;后台称后营寨,也叫小营寨或后山屯,前后两台四周洼淀密布,还环有寨河,各条寨河均与周围的洼淀相通,多条街道垂直相交,四周形成了八个临寨河的口门,建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座寨门,门外寨河之上有石桥与寨外相通。直沽寨形似神龟,后台为龟首,前台为龟身,背分八格。这座军事据点,从宋代就有。金代任命梁佐为都统,李咬住为副都统戍直沽寨,直到今天,大直沽的梁、李二姓仍然很多。
大约在大直沽天妃宫以东、中街以北的地方,旧时建有万户府和盐粮(接运)厅,供运粮官在这儿休息。今天的河东体育场,旧时在后台西南,是宋,金、元的教军场。解放后修体育场的时候,还挖出过石棺、金属人头。据说大直沽后台的罗姓,相传即元代海运总管罗璧的后代。

    津门俗谚:“大直沽三件宝:古庙(一说古树)、烧刀(指酿酒业)、台子高。”古庙指的是九天玄女庙和药王庙等等,如今香火旺盛的荐福观音寺正是建在药王庙的旧址上,寺中一棵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槐(这正是另一种说法中的古树),经历了大直沽的兴衰,也见证了天津的沧桑变化;大直沽的酿酒业从元代就已经兴起,“直沽烧酒”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至今仍然存在的永丰玉号、义聚永号烧锅,也都有着上百年历史;大直沽一带至今仍有不少以“台”为地名的地方,如后台、刘家台、东孙家台等,显示出大直沽地区地势高、成陆较早的特点。
所以当地流传着两句话:“先有大直沽盐粮兵屯,后有天津卫干戈拱北。”

    明代设卫之后,卫里人一直压制大直沽的原住民。再加上海运的衰退和漕运中心向三岔河口转移,小直沽一带逐渐繁荣起来,大直沽地区则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继而渐渐被人所遗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