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语文,真教语文

 tnj660630 2018-02-13


哲学告诉我们:你要教什么东西、研究什么东西,要先把那个对象本身看清楚,这需要我们去发现。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有所发现,只有有了发现,再对发现进行理性分析,得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判断,从而确定教什么。

发现“学情”

我们在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成时,是否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即通常说的从学情出发。教的意义在于实现学的需要,教的内容依托于学的需要,这是教学的双需要,也是教学的常识,而常常被我们忽略了。

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预设的,换言之都是静止的、机械的、想当然的。真正的教学从老师进入课堂、学生站立喊老师好那一刻才开始,作为老师你必须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要学会发现。学生能力、基础各异,若以单一的方法和固定的内容加以传授,就难以实现学生各取所需的权利,故而老师一定要做一名发现者。你不仅要发现顿悟者,也要发现渐悟者,更要发现无悟者。只有有了发现,便可及时调整方向、增删内容,是为因材施教。曾听过一堂令人啼笑皆非的公开课《沁园春·雪》。从教学环节上讲,本节课相当简约,可圈可点;问题设计也颇费心机:假如让你来当导演,当摄影师,拍一个《沁园春·雪》的艺术短片,做到以画面解释这首词的意境,背景图像与朗诵内容同步,画面的意境与这首词的意境和谐统一,你觉得应该如何拍呢?不难看出执教老师以此问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理解诗歌内容。当学生不懂摄影常识时,老师随机介绍了相关的知识,如拍摄的取景: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如拍摄的角度:俯拍、仰拍、平拍。遗憾的是,执教老师以陌生的术语介入教学,让陌生的文本更陌生。结果,学生木讷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台下老师一片喧闹,纷纷发微信上墙“到底怎么拍?”“拍,拍,拍,打开我的任督二脉!”“你说怎么拍,那就怎么拍!”“老师,别拍了,你是要上摄影课吗?”究其原因无非是学情变了,而老师按部就班;设计在先,但教学滞后,罔顾学生实际需求。所以,语文课,需要我们去发现学情。让学生去展示,是发现学情的重要方法。

敏锐的发现需要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发现需要等待。课堂上,老师不要急于让学生有所进步,你要耐着性子仔细观察有所发现。沉闷的气氛是学生思维呆滞的外部呈现,呆板的面孔是学生思维僵化的表情流露,这是无声的学情征状;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开口,从他们的言谈中拿捏内心,从而准确定位学生知识的盲区,思维的盲点。有了如此发现,教才称之为有的放矢,学才算得上学有所得。敏锐的发现需要爱心。教育是爱的事业。因为有爱,才会关注所有的学生。好的教学是生成的,生成基于有所发现。唯有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做一名敏锐的发现者,才会洞悉学生的心里,才能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的信息。这一切离不开爱,只有爱,学生才敢发言,甚至敢于“犯错”。

好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在追求语文本体内容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唯有教学生需要的,我们的教才是最有效的。故而,老师首先要做一名发现者,一位学情发现者、关注者、研究者,然而教之。

发现“表达”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生“是什么”的层次。如果我们一直教学生“是什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得以提高,因为这样教,教的并不是语文。“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即言语表达,才是语文的根本。这是语文学科跟其他学科最根本的区别。举一个例子,“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对于这样的文本,我们怎么上课?如果是哲学家肯定会上辩证法,如果是政治课肯定会批评违心主义。语文课应该思考什么?应该要关注的是:为何要用设问句?若不用设问句,改成陈述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样的表述很直白,没有意蕴;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两个疑问的连用增强语势,读起来特别有味道。

再比如《姥姥的剪纸》一课中,“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个公鸡能打鸣”。假如“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后面几句话不要,行不行?学生肯定说不行,为什么不行?老师一般都会告诉学生这是排比手法。说到“神”了,如果仅仅是剪了一只猫像一只猫,它是偶然现象,不是必然现象,中国人讲三者为多,剪什么像什么,所以就说神了,于是就用“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鸡,剪只公鸡能打鸣”这样的表达。我们在讲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并不是简单地贴个“排比”的标签,而是为了更好地写出剪纸的神。这便是语文的教学内容。语文老师当有如此发现,方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当今语文界,教学流派众多,而真正从言语表达角度加以思考、研究,且做出重要贡献的老师乏善可陈;甚至许多名师在语文丛林迷失了方向,伪语文课堂大行其道,不得不引起同人的深思。语文教学亟待拨乱反正,焦点应立足于对文本的言语表达高度关注。于此,有人会质疑:语文教学若单单关注语言表达,那丰富的人文内涵呢?殊不知语文学科的人文是融合在言语表达之中的。比方说《孔雀东南飞》一课,文本中描写刘兰芝的句子颇值得关注。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
…”


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去发现:有些诗句语言描写前有神态描写,有些只有语言描写。进一步引导,他们会发现:唯独跟焦仲卿对话时,刘兰芝没有任何神态描写。在这样的言语表达中刘兰芝那种善良、美丽、具有反抗精神、对焦仲卿既爱又恨的形象跃然纸上。文字是有生命的,因为文字中蕴藏着丰满的人物、深刻的思想、丰厚的内涵。

唯有在言语表达上做足文章,我们才会对文本有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学生才有更大的收获;否则语文教学会陷于人云亦云、浅尝辄止的泥淖,再多的批评也无济于事。

发现“思路”

叶圣陶先生常讲思路教学,“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唯有遵照作者思路去理解文本,才会规避漫无目的学。故而叶圣陶先生一直强调“如果一位老师能够帮学生把文章思路理清楚了,他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思路不清,学生自然不知道到底如何去学。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要发现文本思路,但文本思路不等于教学思路。

比如《六国论》教学,老师一般这样教学:先要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再从文中找出分论点,最后学习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两个分论点的。

这样的教学思路虽清晰,但学生的思维是平面化的、片段化的、零散式的,原因在于执教者虽然理清了文本思路,但误把文本思路等同于教学思路。教学思路的关键点在于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那么如何处理呢?首先要学生思考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成立,需要什么条件;接下来,思考“难道所有的国家都赂秦了吗?”;最后,思考作者如何来论证的。这样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这样说,好的课堂教学以激活学生思维开始的,只有让学生思考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最终才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总而言之,课堂是学生的,离不开对学情的了解与发现,一切离开学情的教皆是不合实际的假教。语文,是言语里长出的灵魂;我们要在言语表达上感受人文的魅力,正如蒋勋所说的要在语言上玩暧昧,要品出语言的暧昧关系,课堂才是语文的。此外,语文课堂要有整体的美,要给学生以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在思中学,在学中思。

语文,需要发现;发现语文,真教语文。




发现
语文

教育的行僧,
语文的歌者,
以真实的声音传递真实的情感,

以赤子的情怀追求教育的真实,

以发现的视角追问语文的真谛。


吴春来老师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guzhouhuay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