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阿细先基的由来

 彝山母语 2018-02-13

阿细先基

阿细的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史诗,流传在云南弥勒市西山一带的阿细人民口头上,“先基”是阿细语“sei ji”的译音,为“歌”之意,是这一作品诗歌和曲调的总称。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最古的时候”,叙述天地万物的起源和人类早期的生活习俗。第二部分“男女说合成一家”,记叙阿细人独特的婚姻和风俗习惯,具有传承意义。

历史渊源

中国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创世史诗。流传在云南省弥勒市西山一带。用固定的先基调传唱。光未然曾于1943~1944年间,进行过整理,并出版,书名《阿细的先鸡(基)》

“先基”,阿细语意为歌或歌曲。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最古的时候”,叙述天地万物的起源和人类早期的生活习俗。第二部分“男女说合成一家”,记叙阿细人独特的婚姻和风俗习惯,具有传承意义。

“先基”的材料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歌手唱的,都有若干差异,整理时有所选择。      

整理精简

对同一事件说法不同和细节描写差异的处理,从史诗反映的时代性和民族特点来考虑,注重采用阿细人中最古的、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说法。整理时注意了精华和糟粕的鉴别。精简了原诗某些地方的重复拖沓。原诗都是五言韵诗,翻译成的汉语形成了长短句,对语言作了适当的加工,并在表情达意的前提下,尽量使其押韵。原诗没有标题,加入了大小标题,在每个小标题下又分了段。

艺术特色

用“先基”调唱的传统诗歌,内容基本上是固定的、系统的,它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诗。解放前夕和解放后,阿细人民也运用“先基”调唱出了许多歌颂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诗歌;但从诗歌的内容和结构来看,它们已是另外一些作品,和古老的叙事诗无有机的联系。

传承价值

长诗内容广泛,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阿细人民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生活侧面,神话和现实交织,理想和事实融合,既是文学,也是历史。1959年出版了新版的《阿细的先基》。2011年5月23日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