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气是六经辨证的关键

 剑胆琴心kx0376 2018-02-13

张子恒 文

中医属于经验医学,历史传承源远流长,凝聚着数代医家学者的智慧。无论是医学宗师,亦或是无名游医,都是在继承往圣绝学的基础上,积累着自己的诊疗经验,诊疗经验是医者信心的基石。每当遇到熟知之证,必是成竹在胸,潇洒挥毫。但人分男女老幼,各有七情六欲,生活在更为复杂的自然界之中,感受着风、寒、暑、湿、燥、火等诸多气候,所患疾病千变万化,纵然汇千年医学经验成河,一人一生能熟记几病几证?遇到疑难杂症,依然踟躇犹豫,无从着手。

所以,古代医家圣手,他们剥茧抽丝般的摸索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且有条理的整理成文,从而形成一定的医学体系。医圣张仲景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医家,他所著的《伤寒论》更是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疾病纵然有千变万化,但是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有限的,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归纳总结这些症状来辨别疾病的证,从而推断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选择最为适合的治疗方法。大道至简,掌握辨证论治可以执简驭繁。

六经辨证知多少?

中医的辨证方法有很多,临床常见包括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其中六经辨证是最具有传奇色彩,也是最难以掌握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和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以表里区别病位。三阳之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表里之间属半表半里,为少阳所主。三阴之中,少阴主表,太阴主里,厥阴主半表半里。关于表、里、半表半里的定位,胡希恕教授的论述更为贴切,“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之表。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指机体的极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则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六经辨证以寒热明确病性。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寒证是人体阳气不足或是感受寒邪所表现出来的症候,热证是人体阳气偏盛或是感受热邪所表现出来的症候。如果人体阳气充足,例如三阳病中,寒、热主要代表感受邪气的性质;如果人体阳气不足,例如三阴病中,寒、热不仅代表感受邪气的性质,与阴阳之间的平衡关系亦有相关,病情较三阳病更为复杂。如阳不足则阴偏盛,多见寒证;阴阳两虚,而阴相对不足则阳偏盛,多见热证。所以,若人体阴阳的平衡倾向与感受的邪气性质相反,则常常呈现出寒热错杂的疾病。

六经与八纲

后世医家从六经辨证中抽取阴阳二纲,并以阴阳统领表里、虚实、寒热六纲,从而形成八纲辨证,也成为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分三阳三阴,八纲辨证分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二种辨证看似有别,实为同源之水。六经以虚、实分阴阳,实属三阳,虚则三阴;以表、里、半表半里定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六经病位,以寒、热辨别病性,实际上已经将八纲辨证融入其中。

阳气是六经辨证的关键

辨证第一步就是分阴阳。阴阳就是诊病的方向,辨析阴阳并非以表里、寒热为根据,而是以虚实为基础。如果将“虚实”单纯理解为正气虚、邪气实,那么万事万物皆有阴阳,正气有虚必然有实,邪气有实必然有虚。只讲正气虚邪气实,就忽略了正气实的可能性和邪气虚如何致病的疑问,所以这种提法是片面而矛盾的。

笔者认为,虚实只是针对正气而言,与邪气无关,正气即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阳气”就像宇宙中的天与太阳,万物赖以生存,人的寿夭决定因素也取决于阳气。用最浅显的道理讲,活人和死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呼吸、体温和心跳,而中医认为阳气是保持呼吸、维持温度、促进心脏跳动最主要的因素。换句话说,人的死亡就是阳气的亡失。虚实二纲就是针对“阳气”而言。虚指阳气虚损,实指阳气旺盛。阳气盛,虽有外邪入侵,正气可奋起反抗,此时多为三阳病,治疗以驱邪为主;若是阳气虚,自身阴阳失去平衡,即使无外邪入侵,自身也会出现疾病,若是加之外邪,则病情更加复杂,此时多为三阴病,治疗则以调补阴阳为主,驱邪为辅。

以《伤寒论》中最著名的方剂为例:太阳伤寒麻黄汤证,是正气不虚,外感风寒所致;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是营卫不和,外感风寒所致。很多医家将二者归纳为伤寒表实证、中风表虚证,两首方证鉴别关键在于“汗出”一证。但桂枝汤证的“汗出”是营卫不和所致,是相对的“虚”,卫阳相对营阴为“虚”,而不是真正的表的“阳气”亏虚。若有阳气虚损,则病入三阴,对应的方证应该是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和桂枝加附子汤证,二者皆为少阴病。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是里阳不足,外感风寒所致;桂枝加附子汤证是表里阳气皆虚,外感风寒所致。由此可见,“阳气”是三阴三阳区别的关键,也正是虚、实所指。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阴阳二者互根互用,《内经·素问》有言:“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某一方面虚弱日久,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继而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情况,人体的阳气是依附于阴液而存在的,若是阴伤日久,亦会伤及阳气,导致阴阳两虚,但因阴损为主,常常表现为虚热证,此类疾病也归属于三阴病的范畴,如“少阴热化”,最具代表性的方证是黄连阿胶汤证。《伤寒论》中记载多种误治之证,大都是误用汗、吐、下法治疗,而这些治疗方法使用不当都会导致阳气抑或阴液的虚损,也为阳病传阴埋下了祸根。

由此可见,阳气是阴阳辨证的关键,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自然也是养生保健的关键。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自身的阳气,并通过适当的运动来促进阳气的生长壮大,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

版权说明

文章内容为子恒读书之余略有感悟,如有不当,敬请指正。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共同传递中医薪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