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堕落到4.4级地震就刷屏?

 火神求火 2018-02-13


昨天4.4级地震就刷了朋友圈。

一边集体刷屏,一边吐槽“没劲”,

一种不说说就痒痒的感觉,一种满满当当的空虚。

这就像黑洞,有重量,却毛儿都看不见。

 

回家了,或马上回家了,

朋友圈说其他的好像都不太合时宜了。

于是在大背景笼罩的微信里

我们平时的任性

我们自以为是的小众

开始大面积坍缩

这,更像黑洞。

 

自微信诞生以来,我们逐渐懂得了什么叫“场景造物”

譬如微信红包、譬如九宫图微商

譬如跳一跳、譬如恋与制作人

 

我们越来越爱“应景”了

在不知不觉中卷入大小不一的集体仪式感

再也拔不出来。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时代阵营中有存在意义的一簇

所以无数存在感也叠加了腾讯庞然的市值。

 

回家前的几天,

是一年中孤独感最深的日子。

老婆问我,你在北京十多年,有几个好朋友?

我说那太多了呀,俺多少也在领域内有一席哈。

她又问,其中过事的有多少?过心的有多少?

过命的又有多少?

……

 

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陌生

只是我并未切割式的排列过这个List

 

过事的?

也就是具体合作过项目的吧?

不算各时期同事,约摸着也就百八十人。

 

过心的?

怎么算呢?

喝过大酒交过心的..好像也就我的几个合伙人。

 

过命的?

我和老婆开玩笑:那也就只有你了哈

 

最后三项加总

老婆+合伙人+一起搞过事情的

所有身处异乡的人生场景几乎全在这里了。

但我两个手机微信有9400+人。

通讯录有3900+

但这里的90%

就好像每次从出租车或滴滴下车时

我和司机说再见但脑子里却是“永别”一样

 

在我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个XLS表格

表格的名字叫“见过的人”

我会记录下TA是谁,在哪里见的,说了什么

我们接下来可能会一起做点什么。

 

最初记录这张表格的时候,完全是所谓人脉心态。

但慢慢的,有了点记日记的感觉

其实,在今天看来。

TA们无论与我是否还有下一次

都将成为我在这个鹅毛大雪般

人与人难以用体温链接的年代里

一个个特殊的坐标点。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上大学时认识的韩国留学生。

他那年50岁出头,是留学生院最奇葩的一个。

他是大韩银行提前退休的理事

以到世界各地大学做留学生的方式周游世界

那时,我和他每天泡在一起,

喝酒,弹琴,写诗,撩妹,吹牛逼

而他有一个习惯:每相约一个人,

就会用他的MINI小画本

给对方速写一张头像。

然后记录下当时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备忘。

当时我的一个长辈都怀疑他是韩国间谍...

不过,我用具体信息反驳了他的猜疑。

快离开中国的时候

他交往了一个家境窘迫的朝鲜族寡妇

有一天他像做了坏事的孩子一样结结巴巴的问我:

“MAKE LOVE 用..中文怎么..说..说来着?”

(结结巴巴是因为不好意思,他中文贼牛)

我当时一听就喷了:我说老姜(他的中文昵称)

你不会是把人家睡了吧?...

他眯着眼镜低头笑起来...然后突然想起来那个词

做爱!对,做爱!

......

我们一起忘年交了1年多

在他离开中国时留给这个朝族姐们5万块RMB

让她做点小买卖

5万听起来不多哈,但话说这是20年前的沈阳...

 

扯远了

 

最近总和朋友们说起

用游戏化思维探索线下的多维可能性是新商业的契机

但针对用户数据

是传统商家统计学意义上的画像呢?

还是作为更人性更斜杠更灵性的新商业数据支持的画像呢?

毋庸置疑是后者

数据逻辑其实简单的很

但运营逻辑却需要新的“专业人种”

 

有时候

很多牛逼的商业问题,似乎还真的要回到社会学

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层面上来搞搞真意思。

 

面对普遍的内在失语、外在繁华的“中国朋友圈”

以怎样的形式,让一尊尊具体的肉体,

一颗颗具体的灵魂,重燃线下。

单体与单体之间,单体与群体之间,X群体与Y群体之间

到底还能发生什么?怎么发生?用什么心情发生?

有什么手段发生?产生哪些溢出?溢出后的绵延沉淀到哪里?

……


我猜

新群居时代也许不远了

谁知道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