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民系的发祥地

 资金长阳 2018-02-13
    客家民系在石城等区域内逐渐形成是有其特定历史背景的。
    南迁的中原汉人,并非都成为客家先民。南迁中原汉人渡过长江后在鄱阳湖稍作停留,然后再选择向南迁徙的方向。有的进入闽南、闽东,成为福佬人;有的进入粤海广府,成为广府人;有的进入海南,成为海南人。而进入到赣、闽、粤交汇曾是百越之地的南迁汉人,则成为客家先民。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石城必然成为了接纳进入百越区域内的中原汉人的第一站,也造就了石城成为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聚散地。这些客家先民主要通过两条主要线路进入石城:第一条路线是从鄱阳湖逆赣江而上,石城是赣江的源头,地理偏僻,四周环山,适宜生存,远离战乱,他们在源头定居下来;第二条路线是,从鄱阳湖沿抚河、饶江、信江进入赣东抚州一带,然后从广昌进入石城定居。
    长途迁徙必须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知识,否则就只能在战乱中听天由命。从客家姓氏族谱中可以了解到,客家先民在中原时候几乎都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同化落后的文化这是历史的必然。客家先民进入到石城及其周边的区域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将当地的畲族、瑶族人同化,融合结晶后形成一个渐新的民系——客家民系。
    石城由于山高皇帝远,又远离战乱,在社会动荡时期,十分适宜避乱生息繁衍。但由于石城地理位置较小,发展空间不大,在社会较安定的时期,富于开拓进取的客家人,又会不断向后迁徙,去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在石城历史上,也再现了很有规律的人口数量变迁。国家动荡时期,石城人口猛增,国家社会稳定时期,人口迅速减少。如: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造成大部分省份战乱纷飞,大量人口迁入石城,当时的石城总人口达到了228050人,比1985年的总人口还多一千多人。而到了民国前期,石城总人口仅为10万人左右,人口锐减了十多万。这些人去哪里了呢,这些人就是在社会较平稳的时期又向外迁徙,去开拓新的客家天地。
    石城素有“闽粤通衢”之美称,从古到今都是进入闽、粤的咽喉要道,明朝万历年间,雕刻在镇武楼门额上的“闽粤通衢”四个大字,成为了重要的历史佐证。“闽粤通衢”这条古驿道,被客家学术界称之为“客家人的母亲驿道”。石城客家人迁徙,主要是向南迁徙,其迁徙方向有两个:第一个是从石城→宁化石壁→长汀→上杭→粤东→海外。第二个方向是从石城→瑞金→会昌→粤东—海外。
    具体地说,石城客家人迁徙闽、粤主要有以下四条路线:第一条路线是从县城南门→东南仙源坊→窑鸡岭→将军桥→大畲翻过隘口进入宁化石壁;第二条路线是从县城西门→燕首→官桥头翻过隘口进入宁化石壁;第三条路线是县城→珠坑→龙岗→瑞金→会昌→粤东;第四条路线是出县城北门→丰山→岩岭,从丰山和岩岭进入福建宁化。(温涌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