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 读 简介 周燕婷,别署小梅窗,广州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青年时期尝师从岭南名宿张采庵先生学习诗词创作,著有《初月集》、《画眉深浅》(合)、《小梅窗吟稿》等。 小梅窗选评当代诗词 浣溪沙·匆匆那年 浣溪沙·匆匆那年 笑语谑言似昔年,偶逢每道有书还。侧眸似向落花看。 尚记当时春正好,一如此夜月初圆。几回写写又删删。 ——紫汐姑娘 【评】脉络清晰,主旨明了。 上片回忆“那年”,通过“还书”、“看花”等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渴望见到对方,见面后又羞于启齿,不敢明确表达自家心迹的少女形象;过片一联颇见匠心,十四个字所包含的内容,至少有如下几点:其一是把故事的美好发展,含蓄地向读者作了透露;其二是通过“此夜”二字,将时空拉回到目前,过去两人拥有的“春正好”、“月初圆”,如今是“我”一人独对。细细品味,不由人不起“良辰美景奈何天”之感叹。 “一如此夜月初圆”句,属于腾挪之笔,显示出了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如此深挚、浓烈的相思,究竟何以排遣?“几回写写又删删”,欲说还休,余味悠长。 不足处有二:首先,第一句“谑”字出律,且用字不当;由“笑语谑言”引起的回忆,情趣欠高,与下文倾吐的浓烈情怀明显不协。其次,篇中“似”字重复,写诗填词若非有意,应尽量避免重字,小令尤其不宜。第一个“似”字易为“忆”更为准确;第二个“似”字虽然勉强立得住,但欠精彩,若易为“佯”,或更传神。 夏日过天山水磨河谷 夏日过天山水磨河谷 久作尘中累,偷闲避世纷。 偶过清净地,聊赏去来云。 浣碧溪流影,归飞鸟入群。 松风多古韵,邈邈每相闻。 ——赵丽 【评】开篇即自诉境况,所到虽为“清净地”,所见仍是“去来云”,看来“尘中”之“累”,直累到心头了。有了前四句的铺垫,颈联便自然而然生出“鸟倦飞而知还”的感慨来。尾联一笔宕开,已见心情大好,提振了诗意精神。惟觉“偷闲”二字下得轻率,既云“偷闲”,就不应是“偶过”,“偶过”是偶然路过的意思,“偷闲”是有目标的闲去;其次,借“偷闲”来“避世纷”,避世的主观愿望显得不强烈,与下文流露的感情色彩不协。建议“偷闲”易为“何由”,让避世的态度坚决起来。 清平乐·夏日荷塘写意 ![]() 清平乐·夏日荷塘写意 清风翻翠,初蕊波心醉。不与榴花争妩媚,只与垂杨派对。 试翎鹅鸭联群,歌声远近相闻。偶见蜻蜓一立,水中摇动星辰。 ——汤月娇 【评】佳处在两结。荷、榴二花皆为红色而榴花更艳,“不与榴花争妩媚”,既道出此中实情,又藉此标出荷格。“只与垂杨派对”:荷花在池而垂杨在岸,用“派对”将其一同托出,增添了几分俏皮。下结:“摇动”水中“星辰”者,必是风起荷动之故。而词中把功归之于“蜻蜓一立”,乍看似觉无理,细品则有妙味。 喝火令·种莲 ![]() ![]() 喝火令·种莲 贮钵成烟水,分泥种藕根。暮云朝露尽殷勤。尖角却凭风日,摇落十分春。 寄迹同湖海,横波好洗尘。洞箫明月忆中真。最忆亭亭,最忆绿裙新。最忆小桥三月,细雨织黄昏。 ——陈楚明 【评】咏物之作,要在既具物之形神,又不粘着物上;只有“不即不离”,方能寄寓情怀,道出神意。楚明此作,题曰《种莲》,实乃“咏莲”之别写。从“贮水”、“分泥”开始,到露出尖尖一角,将“莲”的成长过程写得栩栩如生。这就是所谓的“不离”。 下片以物为托,转向抒情,是为“不即”。“ 寄迹同湖海,横波好洗尘”,借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寄寓自家情怀,具见手段;“最忆亭亭,最忆绿裙新。最忆小桥三月,细雨织黄昏”,以莲为喻,将花比人,生生拟出一个心仪已久、美若天仙的“莲花”姑娘来。莲花即人,人即莲花;见莲如见其人,作者种莲之初衷,至此已然和盘托出。 全词物我交融,情景观照,凭几十个字的篇幅,描摹出如此曲折生动的故事,抒发出如此纯真深挚的情怀,着实令人叹服。 思佳客 ![]() ![]() 思佳客 书气花光恨未逢,于无聊处过墙东。一枝犹解东风软,两地难寻蝶梦浓。 花渐暗,日斜红。几回搔首问苍穹。云罗雁字知何处,剩有梧桐叶叶风。 ——梁二白 【评】此乃怀人之作,词牌不用“鹧鸪天”而用别名“思佳客”,可见心思之细密。“恨未逢”后“过墙东”,透露出本事的大致内容。“一枝犹解”、“两地难寻”,以物之有意,衬人之无奈。既不能相见,也难以梦会,倍觉凄清哀婉。下片心扉进一步打开,情绪如潮,不可抑止。不见、难梦而外,连“雁字”都不知何处觅了!悲凉境况,沉重感情,至此已然尽泄。末以景结情,留有余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