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我所熟悉的几家脉法

 武医同修 2018-02-13

导读:本文从脉象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方法的角度对各家脉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分别介绍总结了意势取脉法、脉点脉法、脉晕点脉法、方脉相应脉法、图像脉法的代表及其优点,肯定了脉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近年来,在导师指导下,我陆续接触了几种脉学,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脉学的魅力和巨大临床价值,对传统中医的脉诊学有继承也有扬弃。虽然这些脉法能否最终成为一种脉学流派尚需时间的考验,但这些脉法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传统的中医脉学,带给脉学爱好者、研究者以很大启示。笔者拟从脉象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方法的角度做介绍,其中的一些脉法笔者略有体会,有些只是接触过但印象很深刻,具有文献价值,如实记录下来之后,我相信这些脉学方法将来会遇到知音。因资料所限,篇幅所限及笔者对脉学领悟程度不够,本文只选取几家做提纲挈领的介绍。

一、意势脉法

翻阅脉学文献典籍,可以看到许多用位、数、形、势为纲领论述脉象者,但是加意细读,往往有论之欠详,主次难辨之感。齐向华教授充分借鉴了这一脉学思想并加以发展完善,强调在重视脉形、脉位的基础上,着重体察脉势,最终形成对脉意的准确把握,临证时注重对脉象中脉意脉势信息的提取,形成特色鲜明的意势取脉法。

脉意,泛言是指脉象诸多因素综合体现出的一种感觉,即真意,是对脉象整体特征的知觉,代表脉象根本意图的东西,其中包括脉势、脉位等,它更多是指一种抽象的综合。

相对来讲,脉形、脉位要具体得多。在脉象实践中,意势脉法能够以脉识人,讲求把握人的状态,认为脉象不但能够充分体现疾病的中医学病机,而且还能够反映出人的体质、个性特征、经历。从脉象中探知人的体质。

教授根据《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的论述并参考近年出现的中医体质学分类方法,以禀赋和阴阳五行气血盛衰以及脏腑的内在变化将人的体质进行了大致分类,临证时有利于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可以借助脉象在短时间内做出不同人群的体质分析以及不同体质对疾病易感性、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性和转归的预测。

教授认为人的个性特征能够体现在脉象意势信息当中。如脉势豁大的阴虚阳亢之人,个性上表现为敏感、急躁、遇事沉不住气,临床症状常见心悸,失眠,头痛等。在脉象中可以提取出脉比较细,脉来浅软豁大,脉势激越等特征,综合形成不包容而失涵的脉意。

意势脉法能够将诊到的脉象特征与中医传统理论紧密结合,服务临床,为中医辨证在病机上打开渠道,提供可靠依据。

脉的意势作为立法遣方的基础,凭脉辨证,凭证用药,有的放矢,疗效显著,给人很奇妙的感觉。如对人敏感程度的判断,常常依据脉势当中锐利的手感。当脉象来去之时出现锐如刀锋的脉感,人的神经类型比较敏感,容易发觉细致的东西。反之,升支钝圆,艰涩难进,往往是不慧、迟钝的表现。意势脉法认为人的生活经历也能够在脉象中体现出来,这也许可以用痕迹来解释,不同的环境和经历造就不同的事物,因而留在这个事物上的痕迹也不尽相同。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这些痕迹的规律性,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它的来历和环境。人也是如此,脉象也是留下痕迹的地方。试想一个生存环境局促,具有沉重心理压力生活的人,其脉象当然不会同于衣食无忧,境遇顺利者。有压力的脉象绝不同于没压力者,这是笔者的真切体会。这个现象有深远的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学根源。从脉象上讲就简单得多了,来势沉重滞涩,脉气重浊者一般多为生活比较艰难,为生计奔波,辛苦劳力之人;而脉势滑利,脉意流畅清虚者,思虑少,担心少,生活优越富足。

临床上许多心理郁积很深的患者,他们曾经有过深刻的心理体验或精神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在平素的意识中淡忘了,但这时从脉象中还可以明显摸出精神伤害留下的深深创痕。这些创痕一般都是当时强烈的心理情绪反应造成的人体生理活动的改变,意识虽淡忘了,身体的气血却记住了,于是这种痕迹就成为生命的一种不和谐因素沉积下来,日久慢慢就会产生病理变化,扰乱正常的气血运行,造成一种潜在的病理因素,幻化成疾病前趋症状表现出来。

我认为脉意脉势的这种细致体察带来的医学心理学意义是巨大的,不但能够提早发现疾病的苗头、隐患,还可以与精神分析派的潜意识学说联系起来,进一步发掘人的潜意识和脉象之间的联系。

人的状态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体气血运行的状态,脉象的意势特征体现出的就是人体生理病理状态和变化趋势。然而由于对于脉意脉势感觉层次不同,获取的信息量和精细程度是不同的,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摸到的脉势脉感的分析尤为吃功夫,形成脉意的过程体现脉诊水准,若要综合脉象之中的诸多因素做出正确的判断,除应当具备丰富中医学知识、现代医学知识外,还需要人文、社科知识,惟有如此方能做到不失人情,从而获取对人生命状态整体、精确的把握。

意势脉法虽然注重宏观整体,但对于局部却并不失于细致,齐向华教授能够从脉象来去之中,从脉势里面体察血液成分的变化,如血糖的高低及血脂高低等血液指标的变化等。我想这正是脉象意势高层次分析的具体应用。

二、脉点脉法

随着西学东渐,现代医学科学的日益发达,医学对于人体组织器官的认识已经非常精确,用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解释疾病已经在人们思想意识之中成为主流,西医的疾病概念深入人心。这就对脉学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那么脉象能否明确诊断具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病变?脉象能否摸出具体的疾病呢?答案是肯定的。脉学界异军突起,发展出一支独特的擅长诊断组织器官病变的微观脉法,脉点脉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脉点脉学对脉象信息的提取角度是独特的,它的长处是对组织器官的明确定位。脉点是金氏脉学确立的概念。素以精准著称的金氏脉学,依据现代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和对现代医学疾病生理病理变化的掌握,将脉动这一连续的运动过程分解开来,形成多个脉点,并将诸多脉点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逐一对应,在脉象诊断疾病的定位方面独树一帜。如他将脉象上升支的脉点分配于人体膈肌以上的脏腑器官,将脉象下降支的脉点分配膈肌以下包括下肢在内的脏腑器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律。

当年正是金伟先生对脉象升降支长达半年之久的体察,发现肺结核患者在脉象上升支有一个细微变化,从而确立肺脏在脉象中的位置,然后逐渐打开脉点,终于发现了脉点与脏腑对应规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金氏也是要求从区分脉象的升支和降支入手,一点一点深入,由粗略到细致,逐布分化。

金氏脉学的脉点与人体解剖定位是基本对应的,金氏脉学可以得出脏腑组织器官病变准确的定位、定性,临床上对各种有形占位疾病如肿瘤可以做出很精确的诊断,金氏脉学的准确率达85%,堪称脉学的一支奇葩。

三、脉晕点脉法

许跃远先生为代表的晕点脉法是近年来出现的能够明确诊断内脏器官疾病的脉法。他立论于生命全息理论、胚胎学、人体神经节段分布等,提出了摸脉人的脉诊思想,发现脉象图,改变了寸口脉分属内容,打开脉学与现代医学的对接门户,提出风脉、边脉、浊脉等主要脉象,将生理解剖学汇通与脉象学,提出三维脉位,左右脉合参。脉人思想。    

先生认为,寸口脉的分属好像是胎儿睡在脉道里,一侧寸口脉就是他的半个身躯,各个脏器基本按人体解剖部位排列在脉道中,并且是三维立体的,候脉就是摸脉人。 

先生详细解释了脉晕点概念,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容。他说:候脉时,左右寸口脉体上常常会触及许多点状的搏动力点,也常常触及到许多凹陷的或无力的搏动弱点,这些点状脉点在寸口脉上的分属与人体脏器的疾病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研究这些脉点与脉点间的关系,脉点与脉象间的关系,对疾病脏器的脉诊有极大的意义。

指出阳性脉晕点多见于脏器充血、水肿、脏器体积增大、淤血性梗阻。阴性脉晕点多见于脏器体积减小,慢性病变的萎缩、组织缺血、栓塞等。

四、方脉相应脉法

方脉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彭应天先生从事方脉诊疗工作四十年,深感几千年来,这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均有所长……但后学在临床上综合应用实是一大难事。各宗一家之言,势难适应各种纷繁复杂的疾病,痛感方脉学术亟须总结出系统完整有关疾病性质、类型、病理传变、转化规律及生理反应和证、脉、药、方相连,整套有法则的诊疗方案。”1999年提出药、脉、证、方相印法,简称方脉相应法。察脉知证,依证用药,以药名脉。提出桂枝脉、荆芥脉、柴胡脉、独活脉等外感病药脉象以及当归脉、干姜脉、厚朴脉、石膏脉、白术脉、地黄脉等数十种内伤病药脉象。 

举例柴胡脉,左关浮取,脉管壁上单独浮起一水泡样脉象,虚软无力,随同脉搏起伏。症可见眩晕,耳鸣,耳聋,口苦,不欲食,胸胁痛,痰涕黄,寒热往来,耳后肿痛。病因是外感不退,内伤食滞,郁怒不解,肝气不疏。还有药证配伍,病理演变等。认为柴胡脉证,多为其他病症引起,肝胆不宁静,表明身体某部有病邪的干扰,治病应当求其所因,伏其所主。

这种以药名脉的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在临床上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五、图像脉法

安徽铜陵周华青老人是一位革命前辈,青年时代因病而学医,参加革命后一直利用业余时间给人看病,探索脉象,通过几十年时间和三个阶段的探索,终于在古代脉学基础上,参考现代医学诊断,发现了不同于前人的一些新脉象

周氏的几个脉学理论观点很有特色,非常值得重视。他提出脉象分为主脉副脉。主脉的特点是长存的,有病时存在,无病时也存在。副脉是主脉的派生,出现在主脉周围,上方或下方,前边或后边,左边或右边,特点是暂存,有病时出现,无病时隐藏。对于疾病的诊断,副脉的参考价值大。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周氏将临床疾病的主、副脉形态用图像的方式表示出来,写了一本《图像诊脉法》,对这一脉诊方法做了阶段性总结,书中有多种临床疾病的脉图,如胃炎、胆结石、支气管炎等,并加以解释,使脉象变得直观形象,人们可以按图切脉,熟练掌握脉图后即可用脉象诊断疾病,可谓表述脉学一大进步。

《图像诊脉法》是以传统脉象作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发展起来的。还指出古人认为脉象都是上下垂直跳动的,他却体会出心肺两部脉象是顺手臂方向左右搏动的。可谓发前人未有之言论。

以上就是对各家脉学的简要介绍。应当指出的是中医脉象的脏腑器官定位在《内经》时代就已有之,后来不断有人进行发挥,仅举近人一例。

1996年,河北丰润刘亦非老中医在古稀之年写了一本《朱氏脉学观》,他很崇尚《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对于寸口脉脏腑定位,即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他称作九十三字定位,从中得到启发,将寸关尺三部脉,按三维立体,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内中外,顶中底,里中表,分作一百三十五个部位,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脉象脏腑定位方法。他说:人体若圆柱,脉体本亦圆,脉分左右臂,各作半圆看,左脉诊身后,加以脑肾肝,右脉诊身前,面胸腹脏兼,掌后有高骨,关位持中线,横截成三部,名分寸尺关,本可增两部,下竟与上巅,每部再三截,三部分九段,三部不等长,均作九位看,纵剖内中外,二十七位见,每位断五层,百卅五位遍。

由于这种定位方法完全尊重《内经》学术思想,根源传统脉象,而且可以发现食管癌、肺癌、脑瘤等各种良性或恶性肿瘤,还可诊出手术瘢痕、矽肺、胆结石、乳腺增生、萎缩性胃炎、脉管炎等疾病,一反过去认为传统脉象没有脏腑定位和定位模糊不精确的论调,例如他诊到的第一例胸部肿瘤,指感是指下定形似鸡蛋而小。对一例脑瘤病人不但诊断出其病位在右脑外侧,而且指出病因是患者幼年外伤所致,难以剥离,应当保守治疗。这些都是非常细致入微的诊察。

据介绍,刘老中医曾经携技行走黑龙江、吉林、长沙、唐山、北京等地考察巡诊,证明这种脏腑定位方法的确可以与仪器相媲美,值得我们重视和参考,故而一并列出,有心之人可留意参研。



▶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