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琴是哲学丨林耀基是如何带着学生回归自然?

 typlr2d 2018-02-14

 

林耀基讲解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功




林耀基丨学琴是哲学

“你现在晚了,你学琴晚,你还不如学教学,打基础。”因为老师的一句话,林耀基从小提琴表演转入了教学,这一转便转出了名堂。至今,小提琴界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学生,90%都是林耀基调教出来的,他因此被誉为“采矿大师”、“冠军教授”



小提琴是西洋乐器,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与中国人存在着矛盾,那林耀基如何弥合这些矛盾,带着他的学生们回归自然的呢? 

 

林耀基讲解小提琴左手练习



近自然

“去大自然中探索”,这是林耀基回归自然的第一步。 

当有学生问他,四分音符的长颤音怎么拉的时候,他便带着学生跑到湖边,然后往湖里投一个石子,口中念道:“如一石激起浪千层”;又有学生问八分音符怎么拉时,他又带着学生到屋檐下听雨,念道:“如雨花飞落屋檐下。”林耀基建议学生们要多听听自然界中的风声、水声,因为风和水都不会突然中断,而只会增大或者减小,无论是流水还是风,都是出得去也进得来,很畅通的。回到课堂后,学生们果然就拉出了通透的声音。 

  • 西贝柳斯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的开头节奏非常舒缓,表现的是天鹅在游泳。在给胡坤上课的时候,林耀基就把这个自然景色客观地展现出来了,他给胡坤设定了一个静态的“天鹅”和一个动态的“蹼”,当然,无论是天鹅也好,蹼也罢,都是乐谱。这样,在演奏的时候,学生想象着在湖中静静地游着的天鹅,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林耀基说,他上学的时候老师也是要求他们多多走到大自然中去。如果是雨过天晴,而老师又兴致好的时候,他们就会跟老师一起到室外去,或者去颐和园看湖光山色,或者到北海景山去,领略园林的生机。 

对自然的亲昵,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体味着自然,也融入了自然,于是,对自然的感受不自觉地就转化成了对音乐的理解,在演奏中,就会运弓自如,节奏有序,力度适中,音色美妙。 

 

林耀基讲解换弦



守规律

“大凡符合自然规律的动作和方法,一般来说就是符合演奏规律的、好的动作和方法;否则就是不好的。”遵守自然规律,是林耀基回归自然的第二步。 

“要我说,身体都是吃坏的,琴都是练坏的”。林耀基反对蛮干、整天苦练,他说一定要用脑子想清楚,要学会取巧,然后练习才是有效的。林耀基说的巧就是自然规律。 

有一次,他说:“讲了半天放松,其实,放松,就是顺应地球的引力。”在拉下弓时林耀基说的“掉下去”、“滑滑梯”都是顺应地心力。试想,如果把两个手臂向上提着、吊着拉琴,一定累得要命,因为那违背了“万有引力”的自然规律。林耀基认为自然规律只能顺应,不能违反或者抗拒。 

很多学生在揉弦时总是动一下马上停下来,完了又用力揉第二下,这样就断断续续,越来越紧,就像骑自行车,刚开始蹬就刹车。林耀基要学生在江河湖海里游泳或者是冲浪,在那种自然环境中去感受:浪来了,不要试图去改变浪或者扑灭浪,而是要顺着浪的势头,在其中寻找平衡,先揉一下,以后便让它自动揉,不要为揉弦而揉弦,就像敲钟一样,敲一下,然后声波就会在空气中震荡开去,传播很远。不难看出,林教授大有老子无为而治的风范。 

有一次,林耀基和朋友去吃饭,有一盘菜是“拔丝苹果”,林耀基一边用筷子夹起一块苹果拔出丝来,一边和朋友说:“运弓的道理就是这样,所谓力要用在刀刃上,现在刀刃就是筷子尖,要夹住苹果才能拉出丝来。尽管有深浅、轻重、快慢之分,但不论何种情况,都要‘咬丝拔弦’,都要先将能量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核心,再释放。” 

在给一个5岁的小孩上课的时候,孩子问林耀基怎么换把,林耀基对他说,你现在坐在椅子上,你想挪一下地方,你怎么办啊,肯定要带着椅子一起“飘”,然后再坐到另一个地方去,换把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还有,就是要照顾人的生理感受。比如说手形问题,多年来,业内人士争论的比较热烈的话题就是左手大拇指的位置,在林耀基看来,大拇指的位置要根据每个人的手的具体情况而定,他说:“我反对大拇指有固定位置,应当是怎样舒服就怎样拉。往往其他四个手指很稳定时,大拇指却很松动。” 

 


讲和谐 

昼夜更迭、四季交替,因为有了这些自然规律,所以整个自然界那么井然有序,充满了和谐之美。追求和谐是林耀基对自然模仿的又一层次。 

歌唱家的声带是长在身体上的,而小提琴却是个身外之物,在教学中,林耀基经常批评学生说,琴和脖子中间可以飞过去一只麻雀。他要求学生尽量把琴贴近脖子,让琴成为人体的一部分,而弓子就像歌唱家的气,也要成为人体的一部分,这样才能达到一种人与琴的融合为一,拉出的琴声就接近歌声了。 

再比如说,小提琴演奏时,演奏者两个手臂的动作和感觉都是截然不同的,经常出现“打架”或者“分家”的感觉,不像是弹钢琴,两手姿势一样,就很好把握。林耀基说,动作要分家,但是演奏不能分家。也就是说左手和右手的动作必须统一在共同的音符上面,弓放在弦上,两手的“极端”就通过弓和弦达到了相通、默契。 

往细了说,两只手各个部位的动作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各守岗位,但是更重要的是紧密配合。对此,林耀基用口诀这样要求左手:“指根发力到指尖,手指关节不发蔫,指头轮休存耐力,手指独立实又坚。”右手则需要“肩肘腕指环扣环,整体动作不零散,上臂下臂联合动,大刀阔斧声音宽。” 

还有,小提琴的四条弦之间、手指和琴弦之间、同一弦的音与音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弓子在运行上又有两个方向,在演奏中需要频繁地换把、换指、换弦、换弓,很多学生就容易手忙脚乱的。那怎么才能整齐有序、和谐统一呢?林耀基提出减少空间,争取时间。他告诉学生在演奏中要尽量走近路。比如说换弦吧,左手手指要尽量抬得低,只要能满足力量需求就行了。 

 



求意境 

在课堂上,林耀基不总是给学生讲“技术”,而是培养学生的乐感,让学生在弦外之音中,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他对学生常说的一句话是:“把我们的灵魂升华,把技术踩在脚下”。这就是林耀基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境的追求。 

从技术上说,林耀基要学生放松,去掉多余的力,这是拉出意境的首要前提。演奏小提琴时需要用力,如果时时刻刻都紧绷着神经,怎么可能忘我呢。比如在运弓时,弓子和手臂都有一定的重量,如果能充分运用这两个自然重量,演奏时就会很放松,但是,如果其中有了多余的力,那么弓子就会被抓得很紧,这个多余的力与弓子的重力也就抵消了,这样,演奏起来就很费力了。林耀基说:“放松不是睡觉时的绝对放松,而要在运动中寻求放松。”在放松中,就很可能跟着感觉走,达到“神游”的境界。这林教授还真有老庄“绝圣弃智”的智慧。 

除了放松外,林耀基还教学生要在演奏中抓住“静”的因素,因为只有在静中,才能达到老庄说的“坐忘”、“心斋”、“妙悟”的高境界。比如左手手指按住琴弦以后就要安静下来,不能受到其他手指的干扰,右手运弓时,则需要“手动弓静”。心平气和,方能游刃有余。 

然而,音乐感又是没法教的,所以,只能靠引导。中国的小提琴教育至今也仅有短短几十年的光景,它一进来就是很“洋”的,缺少古典音乐的氛围。为了弥补这一缺失,林耀基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跳舞,什么古典舞、探戈都跳,当然他是用手在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有舞蹈感,这样拉出来的谱子就不只有节奏,而且还有韵律,有味道。 

林耀基的模拟,需要学生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在听演奏家拉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时候.林耀基这样给学生描述着:演奏者像上帝怀抱着一个羔羊那样,抱着地球在唱歌。有了想象力,我与自然的合一又有何难?“如果没有一颗博爱的心,最多只是小提琴匠人,不可能成为小提琴家,要震撼别人心灵,必须要有爱心,要站在高处。”这是林耀基对学生的告诫。他要求学生对每一个曲子、琴和弦都要以十分疼爱的心情去对待,让弓毛轻轻地抚摸琴弦,即便是拉很粗犷的旋律时,也不要忘了它还有很柔韧的一面,你不能“砍”下去,而是要仿佛把音乐从琴里面拔出来一样。 

 “音乐让我的精神得到满足,在我年纪大的时候,走不动的时候,音乐还在我的脑子里面神游。”这就是林耀基的大境界,也是他教学的目的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