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心画魂:巴蜀大家冯建吴,是如何进行艺术创新的?

 zdjphoto 2018-02-14

编者按:《冯建吴全集》六卷本:写生、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印谱、诗词文稿各一卷,将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李晟教授正在紧张有序地编纂中,尽情期待。*



有人说:“大凡能在艺术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家,都是能打破樊笼,独辟蹊径,形成自己鲜明创作风格的人。”

其实,我们比谁都明白:一个艺术家要想别开生面,自成一格, 则必须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饱满的艺术创新热情,仅仅靠些许灵气和小聪明游戏艺事、 信笔涂鸦,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 1933年与东方美专学生合影(前排中为冯建吴,后排右为石鲁)


上个世纪,在四川仁寿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数位艺术家,尤以冯建吴、冯亚珩(石鲁)两兄弟最为有名。

弟弟石鲁是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成就和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鲜明的个性张力与强烈的艺术风骨,备受人们的争议与关注。

而哥哥冯建吴,可以说就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一个靠长期涵泳于传统艺术之中,积累了扎扎实实的传统功底后,最终冲破传统,自创新体,形成自家创作风格的典范。

--冯建吴(1910—1989),四川仁寿人,字太虞,号别游。1926年至1929年先后就读于四川美专、中华艺术大学,毕业于昌明艺专。1930年回川,组织蓉社、国光书画社。1932年与同仁在成都创办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历任国画系主任、副校长、校长。1949年后曾任中学教师,1952年应石鲁之约赴西安任《西北画报》社美术编辑。1956年起于四川美术学院任教授,是四川美院中国画教学体系的建立者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当选美协四川分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协四川分会副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重庆国画院副院长、成都画院顾问。原四川省政协第四、五届常委。作品《海心亭》《古银杏》《大宁河》等藏于中国美术馆。曾为联合国中国厅绘制《峨眉天下秀》,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绘《峨岭朝晖》,2010年作品《海心亭》入选“百年中国画展”。


今天,为大家介绍几乎一生都居于巴蜀,为这里的艺术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艺术家——冯建吴

他不仅仅只是支持了自己弟弟石鲁(冯亚珩)对艺术的追求,还有当时在四川诸多的艺术后辈:1932年他在成都创办东方美术专科学校;邀请黄宾虹入蜀到东方美专任教;1956年开始在四川美术学院担任山水、书法、篆刻、诗词教学,一生桃李满天下。

--1932年邀请黄宾虹入川讲学摄于成都少城公园(前排右四为黄宾虹先生,后排左二戴礼帽者为冯建吴先生)


除了书画篆刻,冯建吴先生还撰写整理了许多书稿:

如《抱一庐诗稿》、《蜀中画人传》、《谈艺琐录》、《山水设色研究》、《太虞印谱》、《成渝两地展出故宫部分书画管见》、《石鼓文集联》、《甲骨文集联》等书稿。

(左右滑动浏览更多)

--冯建吴书稿《抱一庐诗稿》

--冯建吴书稿《蜀中画人传》

--冯建吴书稿《成渝两地展出故宫部分书画管见》,对当时故宫展出的作品进行详细的考订,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毫无疑问的说,冯建吴先生是20世纪川渝地区中国画的奠基者和传播人,是百年来川渝地区少有的艺术教育家。


但同时,他更是少有的艺术家:

他就是那个打破了樊笼,独辟蹊径,形成自己鲜明创作风格的人。

--冯建吴1980年为人大会堂四川厅绘制金碧重彩山水《峨嶺朝晖》


所以今天,就来看看冯建吴先生是如何“冲绝樊篱自创蹊”的。也希望借此文,能为如今中国画的学习与实践,带来更多的启发。

文章节选自李晟、黄勇先生的《诗心画魂:冯建吴传》第十二章《冲绝樊篱自创蹊》、第十六章《丹青到老意转浓》。

☟ ☟ ☟向下翻动,查看更多:

诗心画魂:冯建吴传 [目录]

一、大树家风遗世泽

二、地钟灵秀多才俊

三、初度二峨求艺魂

四、负笈海上访道真

五、功业难成缘数奇

六、载酒行歌峨眉巅

七、晏居乡里无闷征

八、鬻画渝城寄傲骨

九、落拓江湖载酒行

十、长恨此身非我身

十一、遍栽桃李坐东风

十二、冲绝樊篱自创蹊

十三、健笔凌云意纵横

十四、江湖夜雨十年灯

十五、彩绘新图兴不穷

十六、丹青到老意转浓

附录 冯建吴先生年谱

--《诗心画魂:冯建吴传》作者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李晟教授、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士生导师黄勇副教授,详细简介见文末*


冯建吴幼承家学,长亲师友,其画风远绍荆、关、董、巨,对马远、夏圭、范宽、李成雄健奔放的画风体悟尤其深刻,对浙派、吴派等艺术流派也投入了大量心力,久久涵泳,会心良多

青年时代,冯建吴求学于上海昌明艺专,师事王个簃、 王一亭、 潘天寿、 诸乐三、诸闻韵等吴昌硕门人,探得吴昌硕艺术之真谛,成为缶翁再传弟子中的佼佼者。

--冯建吴《雄鹰秋露图》1947年


他长期痴迷于艺事,孜孜矻矻,勤求不倦,对传统艺术博采兼收,含英咀华,对传统技法得心应手,掌握全面,功底之深厚,不让人右,为以后的艺术创新打下了雄厚的传统功底。

冯建吴早年画作多已流失,但是,从现在保存下的作于20世纪40、50年代的仿唐人《孔雀兰图》、 《凤凰彩云图》、《西域人马图》、《山西敦煌菩萨像》等画作,已经可以看出他无与伦比的深厚艺术功底。

-- 冯建吴 作品 1944年 


然而,冯建吴自幼心中就有远大的艺术抱负,仅仅模仿前人,做一个工于图绘但匠气十足的庸碌画人非其所愿,而步武前贤,冲绝樊篱,自开生面才是他的终生理想。

早在求学于上海昌明艺专时写的一篇诗作中,他就豪迈地抒发了这一远大的抱负。诗曰:

师宗一代吴安吉,出室难于自创蹊。

密密樊篱靡鷃雀,决决瀛海腾鲸鲵。

-- 冯建吴 《西域人马图》1958年 


经过长期的艺术积淀, 冯建吴的传统功底已逐渐炉火纯青。

到20世纪60年代,他终于开始了突破传统、自创新体的艺术实践,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冯建吴《岷江秋色》绢本,青绿山水长卷,1958年


冯建吴在绘画艺术方面的变法创新,一方面得益于当时的时代新潮,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江山之助。

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乘风破浪,让艺术反映生活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国家推行“百花齐放”的文化政策,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在新中国的美术界,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各种紧扣时代脉搏、求新求变的艺术探索风起云涌,各地的艺术家都在这股振奋人心的新潮感召下,雄心勃勃地进行着艺术创新活动。

身处新中国美术界最前沿的专业美术院校之中,冯建吴受此时代新潮之影响,那个早已埋植于心底多年的“出室创蹊”的宏愿,此时也开始在心中强烈地激荡起来。

在这个时期,远在上海的业师王个簃先生也时时写信来鼓励他突破过去因承前人遗序略带拘谨的创作风格,在“百花齐放”的政策下探求出自己新的创作面貌。

--与上海的业师王个簃先生的书信


受到王个簃先生的鼓励,冯建吴心中那种顺应时代潮流、勇于突破传统、超越自我的艺术创新决心变得更加强烈。在这个时期,他逐渐开始自觉地进行着艺术创新的探索活动。

在当时所有的美术思潮和流派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胞弟石鲁所倡导的美术思想,以及石鲁等人所开创的长安画派的美术实践活动。

--王个簃哀掉石鲁逝世的诗文信扎

--石鲁《转战陕北》1959年


石鲁自1939年去延安之后,就一直在解放区从事革命文艺的实践活动。长期革命战争的锻炼,使他对时代脉搏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敏锐把握能力,他的作品成为当时反映时代最强音的代表之一,他的美术创作风格也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目,成为新中国美术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解放后,古城西安聚集了石鲁、赵望云、方济众、何海霞、 康师尧等一大批优秀的画家。这批经过革命战火洗礼的画家们聚集在一起,一种锐意革新的激情在他们之间相互激荡,一个在西北地区独树一帜、 震撼新中国画坛的绘画流派——“长安画派” 应运而生。

--1981年,冯建吴先生的个展在陕西省国画院展出,他携外孙李晟前往医院探望,这是倆位艺术家最后的见面。


在这个时期,石鲁提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的创作主张,成为“长安画派” 最重要的理论纲领,也对当时整个中国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石鲁还创造了为表现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那种拖泥带水、似皴似染、连皴带染的表现技法,令人耳目一新。

石鲁等人的艺术创新运动,为这个时期徘徊于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冯建吴凿开了突破传统的第一缕灵光。


人们常说冯氏兄弟中,早期主要是石鲁受冯建吴的影响,积累了深厚的传统功底,为日后在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期则主要是冯建吴受石鲁的影响,最终实现了对传统的突破,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这个说法的确真实地反映了冯氏兄弟在艺术上的相互关系。

--石鲁《东渡小稿》,1964年

-- 冯建吴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1964年


石鲁对冯建吴精湛的传统文化功底非常佩服。1964年,他在创作著名的大画《东渡》时,还专程把冯建吴从四川请到西安住了半个多月,并和自己一起推敲题画诗《寄调满江红》。

后来,石鲁由于作画太过劳累病倒了,那首倾注了兄弟两人大量心血、气势磅礴的《寄调满江红》最后由冯建吴用遒劲雄健、 充满金石笔力的八分隶书题写,诗曰:

乘风破浪,

东去也,

电奔雷击。

出昆仑,

九纵横,

千里一泻。

洪涛怒吼震南北,

赤浪滔天翻沉血,

恸人间多少恨和泪。

待回头,

澄清黄河颜色。

力拔三山摇铁手,

放流四海凭掌舵,

看金波涌出一轮日,

照中国。


然而世事难料。《东渡》,这幅让石鲁耗尽心血的巨作后来在“文革”所谓黒画风波中竟然被以污蔑领袖的莫须有罪名被打成“黑画”,使石鲁为此受尽折磨,原画也在“文革”中不知所终。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冯建吴 《桃李公社》1964年


经过和石鲁等长安画派领军人物的交流和碰撞,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冯建吴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思想。

他说:“艺术要反映生活,就得以描写新生活、新景物和搞具有主题的创作为主,要与时代同步,而不能违背时代。”

--冯建吴 《桃李公社》(局部)1964年


他认为,艺术创作不能关在书斋中闭门造车,而要紧扣时代脉搏,深入生活,发掘反映时代精神的素材,用艺术来反映时代面貌,才是艺术创作的主要任务。只有回归生活,从时代生活中产生出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否则,所谓的艺术只不过是毫无价值的“背时”之作。

--冯建吴 《桃李公社》(局部)1964年


在处理传统和现实生活、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冯建吴说:“我始终抓住两点:一是传统,二是生活。同时还要积极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才能在艺术创作中超越传统,回归生活,实现突破。”

为此他还提出了艺术创作“能入、能出、能化”的主张。

他常说:“学传统第一要钻进去,第二要钻出来,第三要师造化。钻进去就要达到升堂入室,之后必须要钻出来,这就要靠深入生活了。没有生活就必然会做古人的俘虏。”

由此可见,在艺术创作思想上,他显然受到了长安画派的影响,并且已经逐渐和长安画派达成共识,并形成了指导自己艺术创作的理论主张。




--冲破樊篱,走向艺术创新


有了明确的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冯建吴逐渐开始走向艺术创新的道路。

作于1960年的 《蜀江水碧蜀山青》是他山水画创作的转折点,也是用山水画反映时代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冯建吴《蜀江水碧蜀山青》1960年 


这幅画画题取自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虽然画面色调略显清淡,未能传达诗句中“碧”的神韵,但是画面构图巧妙,设色精到。

绽放的桃花、高耸的烟囱、宏伟的大坝、招展的红旗,错落有致地布设于画幅之中,由曲迥的江水贯穿全局,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悠远的意境之美,在传统山水画中呈现出新的意象,无不展示着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堪称以今化古的佳作。

--冯建吴《蜀江水碧蜀山青》(局部)


60年代初,冯建吴多次利用假期时间到西安和石鲁等人赴延安等革命老区写生,这个时期的画作相对而言更具时代特征,例如《红粮》、《陕北风光》、《宝塔晨辉》、《乱石山中麦浪翻》、《瓜棚小息》等画,无论言志、抒情、缅怀、寓理,都寄情于画中,达到了以情夺目的艺术效果。

其中取题于《诗经·大雅·绵》,以延安窑洞为背景的《瓜瓞绵绵》,尤具匠心。《瓜瓞绵绵》参加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美术展览,《乱石山中麦浪翻》参加四川、天津国画联展,在当时均引起较大反响,备受称誉,《红粮》还被四川美术学院收藏。

在以时代主题为主要创作方向的同时,长期以来形成的文人雅士的情怀,在冯建吴这个时期的画作中也时有体现。如作于1961年的《西瓜地》就是显著一例。

--冯建吴《西瓜地》1961年


《史记·萧相国世家》载:“召平者,故秦东陵候。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

在中国古代雅文化体系中,“东陵瓜”又被称为“青门瓜”,是文人雅士借以表达隐逸情怀的重要意象。在这幅画的题记中,冯先生自称这幅作品是为记在长安韦曲所见之景而作。但是,画面中西瓜地尽头的低矮瓜棚和瓜棚外晾晒的弊衣旧褐,却无不透露着作者埋藏心底的野情逸趣,而那首题画诗更可谓是作者超逸心态的委曲写照,诗曰:

岂必青门种,累累碧玉滋。

朱明郁炎暑,快意沁心脾。


时代新潮为冯建吴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视角,也为他的变法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然而,“造化之师”的熏陶才是使他的山水画形成那种“积健成雄,吞吐八荒”的艺术魅力的真正源头活水。 




-- 师造化,行万里路


宋人陆放翁在论其友人诗作时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

山程水驿之中的行旅,自然是诗家妙悟诗歌真谛的不二法门,但同样也是画家参悟丹青妙理的无尚秘要。

清初画坛怪杰石涛等人向以倡导“一扫古今为快”的创新精神傲立画史,但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于奇山秀水之中师法造化、仰灵自然也是他所掲示的丹青妙法。

在60年代初期,冯建吴在逐渐形成自己绘画风格的过程中,“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山水之游,对他的绘画艺术的飞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左右滑动浏览更多)

--冯建吴 作品合集


冯建吴自幼喜作山林之游,蜀中的峨眉、青城等名山大川都是他多年来栖迟盘桓的胜地。求学上海时,西湖、姑苏等江南各地也都留下了他无数的行踪画迹,山水的陶冶对他早年艺术的成长裨益良多。

进入四川美院后,冯建吴先生的处境逐渐有所改善,时常有机会带学生外出写生。在此时期,他还经常应石鲁之邀,赴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写生。虽然写生游历的地域范围比较狭小,无以广先生之视听,开先生之胸襟,但是,此时的冯建吴已今非昔比。

传统的绘画技法已炉火纯青,突破樊篱,自创蹊径,别开生面的激情已如火山喷发一般,蕴蓄多年,喷薄欲出。就是在这有限的地域范围内的游历,也已经使他的画风逐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冯建吴《绿荫浓护小楼深》1962年


但是,真正促成他的画风大变,正式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的要数1962年暑期的那次两个多月的长途漫游。这次漫游是冯建吴有生以来游历时间最长、游历范围最广的一次长途写生旅游。

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就游历了川、鄂、桂、滇、黔等五个省,饱览了无数山水名胜,回来时竟令人瞠目地带回了三百多幅写生稿,积累了丰富无比的创作素材。

--冯建吴《羌寨一角》1963年


从此,他像变了个人一样,气象顿开,画风突变,形成了被誉为“天风朗朗,海山苍苍”的大气磅礴、吞吐八荒的绘画风格,成为在西南地区独树一帜的画坛名家。

冯建吴这次漫游是从重庆朝天门码头乘船始发的。立于江轮之上,但见白浪滔天,江风浩荡,沙鸥回翔,两岸青山如奔马般疾驶而过,冯建吴多年积郁难伸的压抑心情在此壮阔的川江画廊之中涣然冰释,胸臆顿开。

一路上他贪婪地饱览着这阔别多年的山水美景,手中的画笔激情奔放地挥洒着心中的豪情与惬意,一幅幅江游写生稿伴随着流逝的山川形胜,定格在了他的画纸之上。

船行一日,进入三峡时适逢雷雨初霁,亮丽的夕照洒满江面,江岸边的山峰顶上巍峨的高楼映照在夕阳中熠熠生辉。

-- 冯建吴《大江流楚水》1962年


睹此沁人心脾的峡江夕照丽景,冯建吴不觉心旷神怡,一幅情景交融,色彩明丽的《峡江夕照图》须臾间便已粲然于画纸之上。他在那首即景口占的《峡中杂诗》中写道:

一月生涯半在舟,片帆又落楚江头。

残雷乍送天边雨,夕照忽明江上楼。

携得新诗辞白帝,来邀故老话黄牛。

此间旧有灵均庙,欲汲寒泉荐束脩。

三峡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化长廊,历史上无数的迁客骚人都曾在此流连忘返,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瑰丽篇章。

但是在古人的世界里,三峡常常被赋予了“风急天高猿啸哀”、“巫山巫峡气萧森”之类阴晦的美学色调。

--冯建吴《三峡写生之四》1963年


冯建吴早年也曾多次穿行于三峡之中,那时的三峡画作也多以描绘三峡的这种美学特征为主。

但是,此次再下三峡,冯建吴已是气盛意阔,胸臆豪健,此番的画作也已一改往昔的画风,变得沉雄硬健、壮丽瑰玮。那幅著名的《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冯建吴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1965年


这幅画采用空中俯瞰的视角描绘奇险的三峡形胜,但见一线汹涌的白浪顺着如巨灵神斧劈开的狭长水道,从遥远的天际奔流而下,水面渐行渐阔,几点江轮在滔滔雪浪中跌宕疾驶,顺流而下,动感十足;两岸黑色的山崖如刀砍斧斫般,壁立万仞,负势竞远,紧紧夹峙着奔腾的江流;山崖顶上是人工修整出的平旷麦田,麦田随着山势江流向画面的远处迤逦延伸,给黝黑的山峰涂抹了一层暖意的金黄。

整幅画仅仅用了黑、白、黄三种简单的色调,就巧妙地营造出一种雄奇豪健、动人心魄的美学境界。


在冯建吴的这次远游中,给他带来最多的新奇感,也是他收获最多的要数闻名遐迩的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是指广西东北的漓江沿岸,北起兴安南至阳朔,以桂林为中心的岩溶风景区。在这片溶蚀而成的平原和谷地地带上,“四野皆平地,千峰直上天”,江岸和平坦的地面上,到处矗立着一座座峭拔奇秀的峰峦。

对行旅范围主要限于长江沿线和关中地区的冯建吴来讲,这种迥异于中国其他地区,平地起秀峦、碧水绕青山的奇异景观,的确是生平所未能想见的。

--冯建吴《桂林写生》1961年


一到桂林,他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中一样,感到无比新奇和激动。

几个月,他都徜徉徘徊于这别有洞天的秀媚山水之中,沉浸在这难以言喻的山水之美当中,不知人间日月,今夕何夕。大自然的神功造化使他“方天机之峻利,夫何纷而不理”,创作灵感如不竭的泉水般汩汩涌现而出,他在《桂林桃花江》题画诗中记叙当时的情况时自豪地说:

奇峰无数傍船行,水镜涵天景色明 。

饱吸山川灵秀气,诗情尽向笔头生 。

短短十来天,冯建吴就画了数十幅写生稿。

唐人韩愈曾用“水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桂林的水光山色,但是,他觉得柳宗元谪居广西时写的“欸乃一声山水绿”最能传达出桂林山水的神韵。

在《跋画桂林山水》一文中,他不无见地地写道:

“人云桂林山水甲天下,又云阳朔甲桂林,兴坪甲阳朔,信不虚也。唐韩愈诗:‘水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能状其貌,但不若柳宗元之‘欸乃一声山水绿’之有声有色,而意境深远也。”

--冯建吴《欸乃一声山水绿》 1962年 


仅以“欸乃一声山水绿”为画题,冯建吴就创作了好几幅描绘桂林山水的画作,这些画大多都成为他的代表作。

在其中一幅《欸乃一声山水绿》的题画诗中,他惬意而又率真地写道:

船随山影自低昂,水转山迴应接忙。

我爱漓江山水好,碧玻璃映髻螺苍。

--冯建吴《欸乃一声山水绿》 1980年 


秀媚曼妙的漓江山水不仅激起了冯建吴的创作热情,也勾起了他多年来埋藏在心底的那种文人雅士所特有的高逸情怀。

当时创作的《晒渔网》就集中表现了他那种向往渔樵隐逸生活的内心情怀。

--冯建吴《晒渔网》 1962年


这幅构图极其简单的画作的近处,是一片晾晒的渔网和两个像是在悠闲攀谈的渔人,远处的高天上若隐若现地斜挂着一抹淡淡的虹霓,剩下的地方除了题词外几乎全都是空白,整幅画仿佛就是在表现雨后晒渔网的生活场景。

--冯建吴《晒渔网》(局部) 1962年


然而,在画面中心部位的大片空白处,作者却别具匠心地勾勒了四五只白由自在、翩然远逝的鸿雁,不留痕迹之间就使整幅画境界全出,高蹈遐举的隐逸情怀已隐然若现。

离开桂林,冯建吴取道云南返川。

--冯建吴《丽江玉壶一角》 1961年


在明代就有“五百年后胜江南”之盛誉的云贵高原,也给他留下了非常难忘的美好印象。奇崛的石林,浩渺的苍山洱海,娴雅精致的丽江古城,神秘的玉龙雪山,无不令他目接神迷,灵思难遏,画笔殷勤,创作出又一批充满灵秀气的山水画卷。他在《题画苍山洱海图》中写道:

朝阳东出雪山红,照得征帆过海东。

欲掣鲸鲵拓堂庑,直倾天地入舟篷。

大鹏境界波澜阔,泰岳圭棱气势雄。

剪取望夫云一段,几多墨沈湿鸿蒙。

在云贵高原游历了大约半个月,冯建吴才意犹未尽地结束了这次远游写生活动,从昆明乘火车回到了重庆。

--冯建吴《银河落九天》1964年


远游归来后不久,四川美院为冯建吴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次画展中展出了《南桐山区》、 《青城道上》、《乱石山中麦浪翻》、《瓜瓞绵绵》、《南桐煤矿一角》、《瓜棚小息》、《独秀斜晖》、《欸乃一声山水绿》、《丰收在望》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画展在学院内部引起巨大轰动,嗣后又在成都、西安、福州等地巡回展出,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反响。

--冯建吴《襄渝道上铁道兵营房》1977年


这批作品一改过去的面貌:

一方面继承了诗、书、画、印合一的文人画优良传统;

另一方面又突破了文人画过度雅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局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成为他艺术成长道路上的转折点。




-- 丹青到老意转浓


中国的传统艺术最讲求涵养与积淀,许多艺术家往往都是在晚年才能逐步达到“艺近于道'的境界,艺术创作臻于化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评南朝诗人庾信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健笔凌云意纵横。'

对冯建吴而言,又何尝不是丹青到老意转浓呢!

-- 冯建吴《绿水青山代代春》1974年 

-- 冯建吴《一代青松》1974年 

--冯建吴 作品 1977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艺术积淀,使冯建吴的书画艺术愈发老道,技法渐臻炉火纯青之境,达到了艺术创作的巅峰状态。

--冯建吴《巧石黄山》1980年

--冯建吴《明月照积雪》1980年 


《峨眉天下秀》、《黄山仙桃石》、《猴子观海》、《月涌大江流》、《可以横绝峨眉巅》、《峨岭朝晖》、《河塘月色》、《峨岭春云》、《峨眉银鸡》、《明月照积雪》、《苍江骤雨》、《春江野凫》、《山城组画》等等,一大批足以使他彪炳画史的佳作相继问世,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画坛的大家地位。

--冯建吴《黄山玉屏》1980年 

--冯建吴《可以横绝峨眉巅》1980年 


凡斯种种,无不彰示着冯建吴先生那通会天人、炉火纯青的高妙艺境。

著名学者徐无闻先生曾用“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一语盛赞冯先生书法、篆刻方面的高超艺术造诣。

其实,在绘画和诗词创作方面,冯先生又何尝不是臻于通会之境呢!

--冯建吴《青城六月风光好》1981年

-- 冯建吴 《峨眉绝顶》1981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逾古稀之年的冯建吴先生艺术创作达到巅峰状态的同时,由于沉疴缠身,身体也日渐衰弱。

1986年以后,他的健康状况更加糟糕,常年卧病在床。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仍然以一种超人的毅力和创作热情坚持创作。1989年2月6日,冯建吴先生因哮喘引发肺心病,在家中病逝,魂归道山,终年七十九岁。

--冯建吴《峨嶺朝辉》

--冯建吴《峨嶺春云》1986年

--冯建吴《桥山积翠》1988年

冯建吴先生一生问道不止,奋斗不息,他毕生致力于艺术探索创作和美术教育事业。他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至今令人缅怀。

他留下的无数绘画、书法、篆刻作品和一千多首诗作,也将永远成为中国艺术殿堂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

摘自:《诗心画魂:冯建吴传》 第十二章、第十六章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