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之能事 附子毕矣 (二)广用

 厚德载物乾 2018-02-14


——《经典火神派医案点评》已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亚马逊,当当,京东及各大书城有售,欢迎广大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选购。


医之能事 附子毕矣 (二)

              ——广    用




广用——锦上添花,如同味精


祝味菊说:“附子通十二经,可升可降,为百药之长。众多医家指出附子“善走诸经”,“可上可下,可补可攻,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其广泛适应性使它在温阳祛寒的同时,随其配伍之变化,引导补气、补血、利湿、化痰等药各得其所,发挥着“百药之长”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附子不仅为“为热药之冠”,同时亦是重要的引经药,有学者将其比喻为衣饰中的“百搭”,烹调时的调料“味精”,就是这种作用的形象说法。

纵观郑氏广用附子,主要有两种形式:

其一,直接以附子为主药,最常见的就是四逆辈。他在论述四逆汤的功能时说道:“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为皆可服也”《医理真传卷二》)。“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医法圆通卷四》)。显然,郑氏扩展了四逆汤的治疗范围。还有其它“四逆辈”、真武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等。

其二,在应症方剂中另加附子。最典型的就是理中汤加附子,即附子理中汤。这是因为“下阳为上中二阳之根,无下阳即是无上中二阳也”(《医理真传卷二》)。凡见阳虚,均可加用附子。

例如治上焦阳虚怔忡心悸,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再重加附子”,“加附子者,取其助真火以壮君火也”(《医理真传卷四》)。请看郑氏“桂枝龙骨牡蛎汤”组成:桂枝一两,白芍六钱,龙骨四钱,牡蛎四钱,甘草二钱,生姜五钱,大枣六枚,附子四钱。在方中直接加入了附子,堪称广用附子的典型例证

治头面畏寒者,“法宜建中汤加附子,温补其阳自愈。”(《医理真传卷二》)

两手膀背痛,因中气不足而致者,“法宜温中行气为主,如建中汤倍桂、附。”(《医法圆通卷—》)

“气不足之疮,即阴症,必由阳不化阴而成,法当大补元阳,方用桂枝汤倍桂,加麦芽、附子、香附主之。”(《医理真传卷四》)

“余每临症,常見独恶寒身痛而不发热者,每以桂枝汤重加附子,屡屡获效。”(《伤寒恒论·太阳上篇》)

“厥而心下悸者,寒水凌于心下也,此以茯苓甘草汤,与理頗是,但其力薄,恐不勝任,莫若用苓桂朮甘汤,重加附子為妥。”(《伤寒恒论·厥陰中篇

以上可以看出,均系在经方基础上“加附子”,且常常“重加附子”。

后世如祝味菊等火神派名家在应用阳和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归脾汤、人参养荣汤等温补名方时善于加入附子,应该说都是这种广用附子的体现。吴天士说:“凡用参芪等补气药,多加附子,如案中记载,“附子二钱,回元阳以行参、芪之功”,“必要用附子以行经络,……无桂附以行参芪之功,亦无济于事。”

在寒凉药中也可加用附子,典型如祝味菊将附子与石膏或羚羊合用:“羚羊治脑,附子强心,阳气虚而有脑症状者最宜。”“附子、石膏同用,一以扶阳,一以制炎。附子之温,固可减低石膏之凉,然不能消除其制止分泌之功。体虚而炎势过盛,重附而轻膏,仍是温壮之剂。……此复方之妙也。”(《伤寒质难第十四篇》)。

徐小圃治暑热症的温清兼施法,所创连附龙磁汤,黄连与附子同用,“每年夏季,治愈患者以千计”。

下面请看例案:

疝气:邓某,患疝,疼痛肿胀异常,恶寒,舌苔白,脉沉紧,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与之不应,乃加附子、干姜,三剂平复如初。(萧琢如治案)

按:疝症先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但“与之不应”,未效。“乃加附子、干姜”,则“平复如初”,加附子、干姜即体现了广用附子的必要性。

痢疾:徐姓,男,50 岁。常居于潮湿之地,因饮食不节,突患痢疾,日夜泻数十次,腹部胀满,里急后重,红白相间,高热不退。迁延十余天之久,形瘦色晦,四肢疲乏,几不能行走矣。经介绍至祝味菊处求治,曰:“汝病由于中寒与食滞交阻,郁而成痢,应予温通,中寒得温则化,食滞得通即能下行。”处方:附子12g,熟大黄9g , 槟榔9g,广木香9g,肉桂3g,甘草6g,桔梗12g,芍药12g。连服3 帖,所下赤白之痢甚多,里急后重大减,精神增加,呕吐亦止,渐能饮食。祝氏指示门生曰:“导气汤为治痢圣药,再加附子如锦上添花矣,今用之果然。”(祝味菊治案)

梅核气:曹某,女,40岁。咽中自觉有物梗碍,已经半月,视咽部并无异常,近年情境不遂。舌淡胖润,脉滑寸弱。此梅核气也,《金匮要略》早有明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形容咽中如有梅核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影响进食。今当按方投之,但夹气郁,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主之:半夏25g,川朴15g,紫苏10g,茯苓30g,柴胡15g,枳壳10g,白芍15g,炙甘草10g,桔梗10g。7剂。

复诊:效果不著,且见口臭,前方加附子20g生麦芽30g,再服7剂,药后即愈。(编者治案)

王某,男,26岁。咽部异物感三四天,腰酸,眠差,便溏,嗜困。舌淡赤胖润,脉沉滑寸弱。此亦“梅核气”也,按方投之,因其嗜困、腰酸等症,显露阳虚,故而径加附子。

处方:法半夏25g,川朴10g,紫苏10g,茯神30g,生姜10g,桔梗10g,附子30g,炙甘草15g。5剂。据云服药一天半,咽部异物感即了无痕迹。(编者治案)

高血压:张某,女,34岁。头晕失眠、口干烦躁已2年,血压波动于150~180/100~110mmHg。舌赤而干,苔薄白,脉象弦滑相兼。脉证合参,此乃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以育阴潜阳:

白芍30g,牡蛎30g,石决明30g,生地黄25g,麦冬13g,菊花15g,茵陈15g,泽泻20g,桑寄生30g,水煎服。3剂后效果不显,乃于原方中加入附子5g,服1剂即感头目清爽,夜能入眠。再按原方连服10剂,诸症大减,血压降至140/90mmHg。追访一年,症状及血压虽有时反复,但血压波动范围很小,症状轻微。(王德光医案)

原按:阴虚阳亢,本当滋阴潜阳,若滥用助阳之剂,犹如火上浇油。但王氏认为,附子虽辛热助阳,若适当伍入滋阴潜阳剂中以反治之,不仅不会发生伤阴耗津之弊,反更能使阴柔之剂尽快回生阴津,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比单用滋阴潜阳之剂更易收功。本例即系一典型的阴虚阳亢证,毫无阳虚、阴寒之兆,但王氏能“无者求之”,果断加用附子,故使疗效彰著(《黑龙江中医药》1985年6期)。

用附子亦须辨证  郑钦安广用附子绝非滥用附子,而是坚持辨证原则,“总之,用姜附亦必究其虚实,相其阴阳,观其神色,当凉则凉,当热则热”(《伤寒恒论·太阳少阴总论》),“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予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学者苟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头头是道,又奚疑姜、附之不可用哉?”(《医法圆通卷四》)明明说的是“当凉则凉,当热则热”,“用姜附亦必究其虚实,相其阴阳,观其神色。”广用附子不要偏执,不要走极端。要知道,附子虽为“百药之长”,但也并非包治百病。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