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物”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东村人 2018-02-14

“格物”到底是什么意思?

可不可以理解成阅历与感悟的意思?

我有靠谱回答

19个回答

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的意思。格物致知,通过研究事物,获取知识。通俗的讲,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与学习的过程。

在古代,格物致知就是一个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基础学习过程。

怎么这样讲?我们来看:

儒家经典“大学”里面,一个人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为第一个阶段,即完成基础的学习阶段,也就是说,一个人考取功名之前的修学业阶段。学习内容为史地经典,以及诸子百家,五经四书等等。

诚意,正心,为第二个过程。这个过程注重自己的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忠、孝、诚、敬、正、和之心。

一般而言,每个人的前两个阶段是并行发展的,这两个阶段也可以称之为一个人“从文”的阶段。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正是修身养性的过程。因为知识当中包含这些东西。

修身为第三个阶段。这是我们所说的体育阶段,也是“为武”阶段。古人的学习生活很单一,要么习文,要么学武。他们不发微信,不聊q,不上微博,也不看报纸新闻。所以古人只做这两件事儿。而且仅通过这两件事,达到一个目的:入仕从政。

古人入仕从政的两个途径是,一个是科举入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这样子的。另一个是习武入仕,成为武将,跟随皇帝南征北战,最后封爵封侯。

齐家,是第四个阶段。也就是说,在家中的孝和悌的阶段。孝为孝敬父母,悌为尊重兄长,友爱四邻。

治国、平天下,为最高阶段。当封爵封侯之后,就有治理一城一国一个地区的能力,也有护佑天下的施展余地,治国安邦。

上述,是一个人在儒家思想统帅下的成长过程。格物致知,那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就是完成基础学习的过程。

至于说王阳明,对格物的理解已经是后来的事儿了。孔孟之道是儒家正统思想,王阳明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但是杂入了更多的唯心论,唯心主义思想,不能说儒家思想的正统。

“格物”一词的本意是深刻研究某一物或事物,而后从中有所得,总结出的规律可以形而上,也可以形而下。

王阳明格物,以竹子为研究对象,在竹林中与竹对话,格竹七日累到吐血,但始终不得要领,直到后来龙场悟道,把平生所学全部用在了现实的实践中,从而得出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心外无物”,

对外境事物的判断,都来自自己的内心,如何可以透过事物的表象,解读出内在的本质,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由格物而致知,只有良知才是钥匙,否则智巧就容易走向了歧途。

牛顿“格”苹果而知“万有引力定律”,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全息性,透过千变万化的外表外形,内在的规律只有一个,老子把它称为“道”,万物都是由道而生出来。

《黄帝阴符经》中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也是再说人体小宇宙与外界大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两者相互融通相互影响。

说到根本是心念与外界客观事物的关系,一群人的集约性意识,会集聚形成一股合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集体的意识是合于天道的善良,那么此地也会海晏河清,多平安吉祥。

乾隆曾经训诫官吏:有的人到哪儿上任哪有灾害,可见是人出了问题。


佛家的空性智慧谈到,五蕴皆空,三千大千世界皆由心念所化现,一念一世界。

格物便是当下所遇的一切事物皆是最好的遇见,或许在启发,或许再告知,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事儿,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决定什么样的遇见。

要明白「格物」是什么意思?首先要明白《大学》是一本什么书?而要明白《大学》是本什么书,又必须明白孔子到底是干什么的?

从根本上来说,孔子学问的核心是教人「心智系统转换」,孔子就是一个教人「心智系统转换」的教练。

我们非常熟悉的儒学经典《大学》则是一本非常完整的,关于「心智系统转换」的教科书。从「心智系统转换」的原理、方法、细节、过程都面面俱到……

《中庸》用今天的教科书分类来看,就是一本「心智系统转换」的教辅书,主要是孔子对于在「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的讲解。

《论语》则是孔子对弟子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点评以及弟子的学习心得。

因此,我们要真正认识「格物」的意思,先要把这些大关系先理请了,然后在这种大关系中,来认识「格物」的真正含义。

「格物」其实是「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三大心智系统调整技术之一,这三大心智系统调整技术就是:「格物」、「诚意」、「正心」,请看下图:

大家可以 仔细看一下上图,这张图就是《大学》内含的结构图。

从《大学》的角度来看,「格物」是「诚意」的基础,那么,这个「格物」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人的两套心智系统。

我们平时所用的是第一套心智系统,这套心智系统的特点是,依据已有的经验、观念、知识、偏见、预期来看到事物。

换个角度来说,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所谓的「物」,并不是「物」的本身,而是存在于人意识中的经验、观念、知识、偏见、预期。

所以,一个想要从第一套心智系统转换到第二套心智系统,首先,就必须抛开自己的经验、观念、知识、偏见、预期,这就是「格物」的意思。

「格」字本身就有破除、打破的意思。

更多关于「心智系统转换」的文章,请移步头条号心智玩家阅读相关文章

请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格,有推究,纠正的意思。李清照她父亲就叫李格非。物,泛指对物欲的追求。东方文化注重心灵的探究,不提倡往外追求。这也是中国古代不太重视科技发展的原因。物欲追求的多了,必然心灵空虚。就像当今社会,物质文明极度发达,可人的心灵却越来越无所依托。



中国人讲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心就是宇宙,和外部的宇宙并无分别。只有不断的反思,纠正内心的错误,减少内心的私欲,减少对外面花花世界的追求。才能接近真理,就是所谓格物致知的道理。



比如还有印度,他们在这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加极致。印度自古以来就有苦修的传统,在苦修这一方面,他们甚至做的很极端。不惜以摧残自己的肉体来追求内心的解脱。佛陀悟道之后,认为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走极端。他在雪山苦修了六年之后,确定开始走中道,开始正常吃饭饮食,最终悟到了终极的大道。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愿意是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要明确理解格物,需要从哲学的角度看待这个词。如果这个话有点不懂的话,那么应该体会一下我们曾经都学过的一篇课文。

《察今》“”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这样,这个格物致知就基本明白了,所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最深刻的研究。

理解格物,就必须理解致知,还必须做到诚意正心,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诚意正心,心无旁骛,我们就可能体会到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就会进入无知无欲的境界,就会体会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就理解了格物就是本来无一物。

格物出自《礼记·大学》,原为格物致知。胡适借助现代科学的兴起,将之比喻为科学方法,即作为种研究知识的方法来看待,同时,他也提到了王阳明格竹子累倒的故事。

格字本意是什么呢?宋儒解释为“至”,这是对的。先秦的至常见的意思有两种:一个是“极”,就是极限、最大的意思,如孔子所说的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以及庄子所说的至人;第二个意思是至某处,到某处,如庄子说的——今日适越而昔至,《管子》里的物至则应。

格物致知,格字就是至,因为先秦的格字可训为至,《尚书》里就有这样的例子。

章太炎说格训为“来”,也可以。因为至在先秦也可训为来字,比如前面我们所说的庄子的“今日适越而昔至”,其实庄子是引用惠施的话并做了调整,惠施说的是“今日适越而昔来”。又如物至则应,这个至也可以翻译为来。

总之,格物致知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身的方法,差别只在于现代人可以凭借诸多科学仪器研究事物更细致入微。宋人说的格物穷理,即类似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科学,又有哲学的意思,同时还有古代西方所说的实践(伦理实践)。

哲学在被科学打败后,就放弃了知识领域的东西。

格物即是格心。心有杂质,心不能显,心不能格,那就以物显心,那就以物格心,格物即是格心!那我们需要“格物”到何等地步?止于至善即可。何谓止于至善?《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这里的格思,可以理解为“神”的自然内外统一的一种“超级思考”。我们普通人,最好不要随便用我们的分别心,去妄自揣测“神”的“超级思考”的那种无上的境界。

不得妄自揣测?那这不是堵死了我们一般人学习圣贤以求上进的可能吗?非也......

脚踏实地,真实面对自己,真实审查自己,真实改正自己,内心时刻高悬圣人教化之理,内心时刻不忘为善去恶,内心时刻谨慎对待自己的一丁点恶,内心时刻善待自己的一丁点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格心了,这也就是格物了!

所谓《大学》:格物、正心、诚意、致知,一以贯之,全在为善去恶四字当中。此即阳明先生指示我们普通学人的下手之处。我们一般学人,老老实实为善去恶,就是最正的入门心法,就是最简单易学的入门心法。我们普通人,最终能不能入得此门,学得此心法,全在自己肯不肯下苦功夫......

格物一词出之于《大学》:是分明是非,辨别好坏的意思。《大学》中有三纲领,明明德,亲民,至善。有八条目,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其物才能致其和,致其和才能诚其意,诚其意才能正其心,正其心才能修其身,修其身才能齐其家,齐其家才能治其国,治其国才能平天下。反之要平天下必须治其国,要治其国必须齐其家,要齐其家必须修其身,要修其身必须正其心,要正其心必须诚其意,要诚其意必须致其和,要致其和必须格其物。格物最为重要,《大学》八条目中都离不开格物。格物的意思是分明是非,辨别好坏,没有格其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无从谈起。

格物是每个人通过对每一事与物或万物在自然中的规律与性状进行分柝了解后再自己学着一物的某一种精神到致知。 那么怎么样才能格外物到致知,如梅花是在冬天开花的,有智之人通过在冬天大雪中的坚苦环境中梅花开,通过格苦寒中的梅花总结一种梅花香至苦寒来精神对用到人自身身上以致知,人在社会中的拼搏的成功也像梅花一样能在逆境中越艰辛就能越美。


查看更多回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