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忠诚的狗,谁都会欣赏。如果这个忠诚对象换作了别人甚至是自己的敌人,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改变了。人们通常会对自家的“狗”宠爱有加,对别家的“狗”则讨厌无比。于是,“走狗”、“看门狗”或“狗腿子”成了送给某些人的“帽子”,更有甚者,谩骂之言也与狗发生了关系,诸如“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屁不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在这里,狗的忠诚变成了奴相,为人所鄙视。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民间百姓对狗的宠爱。男孩子以狗为乳名者颇多,如狗剩、狗娃、狗蛋之类,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小名即叫“犬子”,古人有时也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用犬名?为何谦称“犬子”?其实在这一极普通的民俗中,蕴含着原始图腾的意味。从前生育成活率低下,孩子夭折者甚多,故以犬名“利于成长”。原始人为了获得图腾神的保护,往往利用文身、头饰、衣着等手段,把自己打扮成图腾物的模样,以求获得图腾神的认可。取名犬子,无疑与此如出一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