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难以找到能够且愿意一生相伴的人,情人就更难了,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渴望有那么一个人,她(他)默默地注视着你,给你力量,倘若她不能为你排忧解难,也能始终如一地陪伴你,你不弃她不离。 你知道我要说的是书籍。 是的,书籍就是这样的存在。从小到大,我们背着她,她伴着我们,在桌前、在床头,她给我们带来了喜悦,也有烦恼,她既是成长的负担,也是精神食粮。 受外界所迫而不得不读的书籍,成了我们的负担;而主动阅读的书籍却让我们如痴如醉,欲罢不能。书籍就是喜泪交织的存在,哺育了一代代的人,完善着我们的灵魂。 中华文明的传承可以说是书籍的传承,得益于造纸术、印刷术,这些发明让人的思想更易于传播。前世人将生活的追求、思考、感悟、所得记录下来,同世人、后世人就站在书籍上,他们要么拾级而上,要么砍凿切削,要么修正方向……就这样,我们走到了今天。 她们也曾遭受了磨难,比如,远的有秦始皇发动的焚书坑儒,近的有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但书籍作为传承人类思想的载体,一旦出现,就很难绞杀。历史虽然在某个阶段被扭曲,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书籍作为时代的见证,最终会还原历史的本来样貌。不同人必然思想有别,难以统一,更何况统一并不是好事情,千人一面的世界何其无趣!因而,书籍作为人类思想的载体,必然是百花齐放的 —— 争相斗艳的世界才缤纷多彩。焚书与禁言终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心虚与羸弱。 书籍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然而,从书籍诞生的那一天起,她也成了历史的相伴者,她默默地注视着世人,给很多人力量,也给很多人排忧解难 —— 你爱不爱她,她都在那里,你不弃她不离。 曾多次搬家,所谓敝帚自珍,一些旧物难以抛舍,然而,最难舍的还是买的那些书。书本不多,还要断舍离,终归要纠结一番。往年所购的多为技术书籍,已得精髓、或者技术已经更新的那些书籍,本该舍了,但念其在往日的困难岁月伴我挑灯,又留了下来;近些年所购的多为通识类书籍,总觉得这些书能日读日新,特别是多日之后再回读,更有所得,真的是温故而知新,于是更难舍了。 外公曾在母亲年幼时反复叮嘱她一句话,后来母亲又反复叮嘱我:把书读进心里,她就是你的了,别人偷不走、抢不走。 外公在年轻时恰逢民国抓壮丁,他当了一段时间的兵,这本是无奈,但因为这段经历,在文革时期他被打成五类分子,那时母亲年幼,看着多难的外公,自然心常戚戚焉。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垂危挣扎的成人,看着别人左右着自己的财物、时间、甚至生命,说不是你的,一张大字报、一顶帽子扣过来,就不是你的啦,他唯有叮嘱自己的下一代要多读书,把书读进心里,这样别人就偷不走、抢不走了;一个看着至亲之人在洪流中挣扎的孩子,她唯有仅凭借弱小的身躯劳作,多挣些工分以帮家庭度日,她不曾拥有幸福的童年、甚至成年,也没有条件多读书,因而,只有叮嘱下一代多读书。 他们不曾拥有,于是心怀希望,希望下一代人能拥有。 惭愧的是,我没有把书读好;然而所幸的是,我还是读了一些书,至少,我懂得了外公和母亲告诉我那句话背后的意义。 唯爱与时光不可辜负,还有书籍。 倘若不小心辜负了,就选一本好书来读,在她哪里,你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就让书籍相伴一生吧,不离不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