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歡作樂當服五石散」是不少古裝電視劇的橋段。五石散最受魏晉風流人士的喜愛,是當時文人雅士的「避世神器」。魏晉時玄學家與道家都深信「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便以服用「五石散」和丹藥之類為「長壽」手段。故在士人服食中,五石散盛行一時。五石散雖然令人有「神仙」享受,不過中毒者也多,因此也被定調為「毒藥」。 那麼,「五石散」究竟是不是「毒藥」呢?本期的「胡說中醫」,我們就來為「五石散」正名。 「五石」入葯早有千年歷史 我國古代醫家運用礦石葯的歷史源遠流長,並且有相關的治療用途。早在《周禮·天官·瘍醫》中就有關於「五石」治外科疾病的記載。用藥歷史也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根據寒熱辯證運用 扁鵲認為「陰石以治陽病,陽石以治陰病」,要根據疾病的寒熱辨證運用石葯。張仲景以侯氏黑散、紫石寒食散治療久病遷延所致的虛勞寒疾。 2、治療五勞七傷等各種慢性虛勞病 《千金翼方》嘗曰:「五石腎氣丸,治諸虛勞」「五石烏頭丸,治男子五勞七傷諸積冷,十二風癉」。「五石更生散,治男子五勞七傷,虛羸著床,醫不能愈,服此無不愈。」「五石護命散,治虛勞百病。」 3、延年益壽 屈原在《九章·涉江》中說「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神農本草經》中有46味礦物葯,其中有白石英,禹餘糧,石鐘乳等18味可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的上品葯。 不迷幻!「五石」藥效話你知 五石散源於戰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齊王侍醫遂病,自煉五石散服之」。淳于意認為王遂「中熱不溲,不可服五石」,遂不聽,果百日後,乳房長疽瘡,向上很快蔓延到缺盆部位,後來就死了。 五石散由鐘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五葯組成,服後身體煩熱,必須「寒衣、寒飲、寒食、寒卧,極寒益善」,故又稱為「寒石散」。 石鐘乳能看又能入葯 石鐘乳可以溫肺氣,壯元陽,下乳汁。 石硫磺可以壯陽,殺蟲。 白石英可以溫肺腎,安心神,利小便。 紫石英可以鎮心,安神,降逆氣,暖子宮。 赤石脂可以澀腸,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生肌。 不過,五石散以礦石葯為主劑,藥性峻猛,易傷正氣,即使治病,也需要辨證準確,用藥精當,中病即止,不可過當。如果使用不當,會有很多的不良反應,貽害無窮。 由於五石散劇熱,服後會使皮膚細膩白哲,振奮精神,產生興奮劑效果的「石發」。病症有頭痛、目眩、腹脹、嘔吐、耳鳴、遍身流腫、心臟刺痛、屍卧昏厥等。服石者必須藉助散步以資宣洩,故曰「行葯」,元慎詩「行葯步牆陰」,就是說為了行葯在牆陰處散步。 關於五石散,還有一則趣事。話說皇甫謐年輕時候得了一種嚴重的風濕病,十分痛苦,病急亂投醫,也跟著服用五石散,結果病沒見好,身體更糟糕了。絕望後,試圖自殺,後痛定思痛,向死而生,自己研究針灸,不僅治好了病疾,而且寫成了長達十卷的《針灸甲乙經》,成為「中醫針灸學之祖」。 被「妖魔化」的五石散!不是毒藥 《世說新語·言語》記載:「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魏晉時候服食者既多,中毒者亦眾,如何晏、嵇康、王戎、皇甫謐、王羲之、王獻之等都曾深受「石發」的困擾。因此不少文章將五石散「定調」為毒藥或者「春藥」。 實際上,作為五石散的成分,石鐘乳的主要化學成分為CaCO3。石硫磺的主要成分為硫,兼含有少許砷、硒、碲。白石英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並含少量的鋅、鐵、鎂、鈣、鈉等元素。紫石英為氟化物類礦物螢石族螢石,主要含氟化鈣,並含雜質氧化鐵和稀土元素。赤石脂主要含水硅酸鋁,並含少量的三價鐵氧化物(或氫氧化物)等。而這些成分並不會致使中毒。至於為什麼人們服用五石散之後會出現中毒的情況,極有可能是自己按照配方加了礜石等有毒的煉丹礦葯。 五石散的配方不固定,經常配伍一些有毒的礦物,比如丹砂、礜石。1965年,南京的王丹虎(王羲之堂妹)墓出土了二百粒硫化汞(HgS)丹藥,可以推知:王氏家族對傳統的五石散方劑進行了化裁,他們加入或同時服用了道教外丹中的某些藥物,如丹砂(硫化汞)、礜石(砷硫化鐵)等對肝腎功能有極大損害的劇毒石葯。 即使是方中副作用相對較小的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其長期服用的危害亦不容忽視。故孫思邀云:「五石散大猛毒。寧食野葛(又名鉤吻,有毒),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須焚之,勿為含生(生靈,指人類)之害。」 實際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趨之若鶩的「五石散」並不可怕,各位可千萬別聽信影視劇中的一些「橋段」了,只要用對了方法,控制好劑量,「五石散」也是一劑良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