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谈 “年年有鱼乃是国人的归家情怀” 距离除夕仅有不足两天的时间了,想必各位都在为新年做着最后的准备吧。今天暂且不提“单身元年”的吉祥物狗狗,而来谈谈挨家挨户过年饭桌上必备的“鱼”。 过春节讲究好意头,希望“年年有余”,当然春节餐桌上也就少不了“鱼”。甚至鱼的名称也特别挑上吉祥话,比如代表昌盛的鲳鱼或者鱼体带红的红目鲢、赤鯮等。 至于过年食鱼的习俗,不少地方鱼会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而是留下它,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也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 在南方,更是有着拉年鱼的习俗。打年鱼是很多地方乡下年前的一项重要活动。记得小时候,塆里大塘每到年关临近,就会请人用大网捞鱼,每家分一些,人们过年用,所以叫“年鱼”。 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就捞个大尾巴尾巴鱼 说到拉年鱼,倒想起这句歌词儿,其中尾巴不读尾巴,念yǐ巴,用小孩子的声调唱出来,很是可爱有趣,当然,更有趣的,是拉年鱼这件事本身。 同杀年猪一样,拉年鱼是小村庄里过年的一场盛事。一大帮子的人聚在一起,小孩子喜欢围观,看这个热闹的场景,这大概就是许多人眼里过年应有的样子吧。 耳熟能详的习俗由来不多赘述,今天换种视角带你品得“鱼”中年味。 在中国古典韵文中,鱼作为一种常见的意象经常出没其中。对于很多以鱼喻人的文学现象,除了看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外,还应该从鱼意象在民族意识里找寻解答。 “鱼”内涵丰富,它可以是祥和之鱼,是富贵之鱼,也是雄心之鱼等等,它包含的历史与人生意蕴具有鲜明的中国味道。 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风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元稹《鱼中素》:“重叠鱼有素,幽缄手自开。斜红余泪渍,知著脸边来。” 根据陶思炎先生的研究,在古典文学中出现的“双鲤”、“鱼素”、“鱼书”等就是书信的别称。以有表达情意之说。 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琵琶记》:“孩子出去今日中,爹爹妈妈来相送,但愿得鱼龙比,青云得路。” 这就有了表达了人们化卑为尊,改造生活的愿景。 在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生存,大多选择临水而居。相较于打猎,捕鱼危险性较低,且鱼的繁殖能力强大,数量总类众多。并且有鱼就暗示有水,对于农业文明来说,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不难理解古人把鱼的丰富等同于食物的充足,把它当成富裕丰收的象征。 李贺《兰香神女庙》:“走天呵白鹿,游水鞭锦鳞。” 《诗·小雅·无羊》:“牧人而梦,众维鱼矣,维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为丰年,维矣,室家溱溱。” 用锦鳞指代鲤鱼,描写了香神女升天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古人还往往用鱼来祭祀天地 ,预知未来,把梦到鱼作为丰年的预兆。 国画鱼图最为常见的也是用的最多的便是国画九鱼图。 众所周知,九取其长长久久之意,鱼寓意着万事如意,年年有余。以九条鱼在水中嬉戏玩耍,游来游去为表现,寓意着吉祥如意。 况且国画九鱼图不仅寓意着吉祥美好,和谐自然,而且还能很好的改善风水运势,人们用鲤鱼祝福年年有余,事事康宁。像用鱼来象征高贵或贵重的事物也屡见不鲜,鲤鱼、鲂鱼、鳟鱼历来是名贵之鱼,用它们来比喻贵重的事物显得极为恰当。 “鱼”不论是在诗画中,还是文化图腾的缩影。其内涵的丰富性,让我们看到灿烂的鱼文化。从远古直至今天,鱼意象的象征意义仍在流传演变。 婚礼宴席必有鱼肴,元宵灯会少不了鱼灯。而我们过年时吃鱼,寓意“年年有余”是对富裕丰收内涵的继承,鱼莲图中由来的“鱼水之欢”,成语之意更是不言而喻。而“鲤鱼跃龙门”则是说个人身份地位的上升。 这一切让我们看到鱼文化在民族文化的延续。更是十足表达新年家家户户企盼的美好寓意。除夕将至,不算提前了,在此祝鸭梨们过年好! ![]() 责编:之之 图片:网络 资料来源:《中国古典韵文中的鱼意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