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年有余——中国饮食鱼文化

 来来永胜 2018-02-14


古诗《江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另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就是鱼雁传书的来历。长期以来,鱼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人们对鱼内涵的解释有以下三种:一是都把鱼看成是“活”的象征,多吃鱼“聪明灵活”的观念非常普遍;二是鱼怀卵量大,繁殖率高,多吃鱼有“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之意;三是“鱼”与“余”同音,“吉庆有余”、“年年有余”可写成“吉庆有鱼”、“年年有鱼”,都有喜庆富裕,祝愿美好的意思。依据这种文化,活动中可以把我国沿海地区“祭鱼”的风俗活动移植过来,组织“祭鱼”仪式。同时在媒体上以“多子多福”、“年年有鱼”为主题,进行文化炒作,吸引游人参与。

最为经典的传承,就是每年的除夕,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必然有鱼,但那一餐,沿袭千年的习惯是不吃或不吃完,人们只为图个年年有余,这是采用了的谐音。这种风俗,民间称之为讨口彩。不仅在我国,就是在中国文化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讨口彩习俗也非常盛行。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鲤鱼一直是吉祥物和吉祥语、吉祥图案的内容,鲤鱼很早就被赋予了更加特殊、更加丰富的文化色彩。我国民间习俗常把鲤鱼视为财神,每到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乡间就会有人在黎明时分挑着担子,在盒里盛着小鲤鱼,一边走一边敲着小锣鼓,嘴里喊着财神爷来了!于是家家户户赶紧把门打开表示欢迎,并送给来人一个红封包,对方就送上一条活鲤鱼。这种习俗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里多有体现,民间艺术家们用象征手法描绘的《年年有余》年画,也多是绘出大鲤鱼的形象。此外,因谐音,谐音,吉祥图案渔翁得利富贵有余吉庆有余等中的纹图亦都是鲤鱼。在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中,就有三枚吉庆有余的纪念币,其图案都是娃娃抱大鲤鱼的我国传统吉庆有余的图案。另外,民间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鱼跃龙门为仕途得意、飞黄腾达的祝吉语。

值得一提的是,节日悬灯结彩、观赏庆祝,更是我国百姓喜闻乐见的习俗之一。唐代尚颜诗云: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中国鱼文化表达丰稔喜庆的功能,在物质、精神及社群文化的长期实践中,潜化为民族的某种意识、旨趣和风格,并依附于彩灯中,出现在各种节庆场合。比如每年元宵等传统佳节都要上灯的浙江青田的鱼灯节、广东顺德的鱼灯会、福建夏茂的鱼灯展、安徽歙县的嬉鱼灯、江西鄱阳湖的渔民游灯会,都是流传了几百上千年的民俗,充满喜庆、欢腾、吉祥之意。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盆,以及人面鱼盆,反映的是一种古老的鱼崇拜现象。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些鱼纹只是一些很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并不很形象具体的鱼形,因此也称不上什么美感。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和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他们当时是临水而居,鱼是他们的食物和生活的保障,没有鱼就意味着死亡。因此这种感觉决定了他们对鱼的崇拜,把它作为美的象征。这是对鱼崇拜的一个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鱼多仔、繁殖能力强,在母系社会,人们的寿命普遍偏短,而大量繁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所以人们渴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后来人们创造了新的崇拜对象——龙,但龙有鱼的特点,那就是全身布满了鳞片。在古代的故事中,鱼龙可以互相转化,鱼是龙的另一种形态。鱼龙并称,成为一个常用的名词,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就有鱼龙潜跃水成文的美妙诗句。

到唐代,鱼成为权利和身份的标志,唐代的皇帝姓,谐音,于是赐给臣子符,君王将相佩饰中多有佩,鱼符鲤佩分为不同的种类,有金质、银质、铜质三种,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带。另外,还出现了专门用来装鱼符的袋子,叫鱼袋。而当时,朝庭有个规定,人们不能吃鲤鱼,若吃鲤鱼就要受罚,捕到鲤鱼必须放生。所以,民间就流传吃鲤鱼要生病的说法,实际是以此禁止人们偷吃鲤鱼的行为,从而表达对鲤鱼的敬畏之意。

另外,我们会注意到古代的隐士往往以樵夫和渔人的形象出现。渔人是隐士的象征,是高士的别名,是自由自在的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他们看透世态,冷眼看红尘,得大自由、大自在。又如“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虽有人生苦短的感慨,但这种生活也是十分潇洒自在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就是用渔翁的形象表达自己高洁、不随流俗的品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