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除旧岁,梅花香里报新春。又到一年的除夕夜,也是我人生中第六十七个除夕夜。 在这六十七个除夕夜里,四十五年前(1972年)的除夕夜是我一生中记忆最深的,如刀刻一般,深切难忘。
一九七二年的二月十五日,是农历鼠年的大年初一,这本该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这天刚踏进二十二虚岁的我,却由于尼克松访华和中草药穿心莲的影响,在福建莆田公安局里被强制当了一天一夜的“公务员”。 一九七二年,是我下放在南日公社长新大队大竹园生产队的第二年。当年南日农村流行种植草药“一见喜”(穿心莲),穿心莲叶、径新鲜或晒干多可高价卖给供销社。这种草药管理容易,且经济价值高,受到农民喜爱。由于大家普遍种植,造成穿心莲种子紧张,而价格也疯长,当时一斤穿心莲种子私底下要卖到五百元,而且无货,据说这类种子只有福建有。在这一年的二月十日,一个阴冷吹着刮骨雪风的日子,村上一个有文化、有见识的富农来叫我去他家喝小酒,酒间他问我想不想发财?我问什么意思?他就把穿心莲种子的行情给我说一下,并说他有一亲戚的儿子在福建莆田当兵,穿心莲种子在当地只要三十元一斤,我是富农,不允许出远门(当时地富反坏四类分子受到管制)。你是知识青年,家中走得出(当时我父亲七零年病逝,母亲到湖州哥哥家去了)。如果你愿意我们合伙,费用我出,你去福建买,销路我负责,赚了三人平分(还有一位出资人)。
当时生产队全劳力一天十分工,分红才七角左右,而且是货前的收入(还要扣柴、米等),等年终下来,我们知青不透支的算过得去了;能到年终拿到一二十元的知青,真要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成为地里“疯子缸”(一年四季在地里)。 我一听富农的建议,没理由不答应。俩人约定:我回濮院家里和我姐姐说一下,十二日上午八点在桐乡汽车站碰头一起去杭州,再由杭州坐汽车到绍兴柯桥。 那为什么到福建去买穿心莲籽要先到绍兴?这就要说到一九七二年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为了拉拢中国对抗苏联,美国放弃台湾,要和中国建交,准备在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访问中国。这破冰之旅引起世界关注,中国政府十二万分的重视,安保作为重中之重,怕国内出什么事情,在国际上产生负面影响。那时出门住宿凭介绍信,尼克松要来访问了,安保提了级别,出县住宿凭公社介绍信,出省要凭县级介绍信。这在我们这里不要说县、公社,就是大队也不可能开介绍信给你。这个富农说,他有一个亲戚在绍兴柯桥灯塔大队当支部书记,找他帮忙。
那天我们到了灯塔大队,找到书记家,书记看在亲戚面上一口答应。第二天我们拿了大队开具的介绍信,由书记陪同到公社盖章,倒也顺利。但到绍兴县政府却碰了钉子,县政府文书办说:上级有通知,由于尼克松要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出省证明一律不办。 我们只得回到灯塔大队在书记家过了一夜。经商量后,认为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好在已有公社证明,只有像吃萝卜,吃一段剥一段。第二天(十四日)除夕我就带上公社介绍信,怀揣五百元钱,乘长途车去金华,因为当时从上海到福建的火车,绍兴站是不停的。到达金华,买到晚上八点十分去福建莆田的火车票。看看离上车还有二个多小时,因为是年三十,一般店都关门了,我在火车站小面店吃了碗榨菜肉丝面,就当年夜饭,又在车站小卖部买了五个很大的“火车”面包(发的很蓬松的苏打面包),又买了两罐鹰牌炼乳作为干粮。 时间一到,上了火车。上车一看,车厢里冷冷清清,一节车厢只有六七个当兵的乘客。这与当下千军万马挤春运、一票难求的盛况,真是天上和地狱的差别。
金华到福建莆田总共七百多公里路,由于当时的火车车速慢,又要临时停车等交会,晃晃悠悠走了十三个多小时。第二天(大年初一)的上午九点四十分左右才到达目的地。 一下火车,我看到莆田马路狭小,房屋低而老旧,街上大部分商铺关门大吉,有几个店铺门口搭了个摊,摊上放一些年画、小烟火、糖果、肥皂等商品出售。我已人困马乏,无心看市容街景,马上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下。这家小旅馆门口的一副春联,到现在我还记得: 鸡鸣早看天, 未晚先投宿。 因为当时的春联一般都是“春风吹,战鼓擂”之类的政治春联,所以我对这旅馆门口的春联感到新鲜,印象特深。 住宿下来,在房间里冲了杯炼乳,啃了个火车面包,亏得带了干粮,因为年初一各饮食店都不营业,否则还得挨饿。吃饱喝足,洗一洗睡吧。
一夜火车下来,人十分疲劳。在睡得迷迷糊糊时,被人叫醒,睁眼一看,有几个戴着红袖章的人在我床前,说:我们是莆田公安局治安大队指挥部的,你快穿好衣服,跟我们去治安指挥部。 原来,由于尼克松要来的原因,各地都在严查,这批人是治安查旅馆的。我穿好衣服,到旅馆帐桌前,对墙上的挂钟一看六点多一点。 到了莆田公安局治安指挥部,一位民警对我进行了非正规审查(不记录)。 问:你从哪里来? 答:浙江绍兴来(因介绍信是绍兴的)。 问:来莆田做什么? 答:来寻亲(因为介绍信上事由一行写着寻亲)。 问:为什么大年初一还要出门? 答:我是下放知识青年,这段时间农村空。 当这个民警听到我是知识青年时,态度也好了许多,给我倒了一杯开水。或许他家也可能有几个知青吧。当时有一些觉悟不高、对下放不满的人,不是还编了“知青之歌”,有的还编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一人下放全家倒楣”,用来散发知青下放加重家庭负担的不满情绪。 询问继续,问:你寻亲寻谁? 答:寻叔叔,我祖母年级大了,思儿心切,况且身体不好,我叔叔在福建一个机械厂工作,现已近一年没音讯,与单位联系,单位说他已不做了,近多方打听,说他可能到莆田,所以我自告奋勇,趁农村空闲想到莆田来找找看。
民警看我说得情真意切,就说因为你的介绍信不符合住宿级别,今天你不能回旅馆,明天我们还要向你当地核实你的身份。 这时,时间已是晚上八点多了,他们就把我强制留在了值班室。好在莆田的冬天气候比较暖和,气候在十几度。这一夜,我就在公安局的值班室长条椅上躺了一夜。 第二天上午九点多,民警上班。我就问我的身份核实了没有?民警说:马上打电话。但1972年的通讯十分落后,电话机是手摇的,还要通过邮电局插线中转,跨省就更加困难。再加上各地都是春节放假。后来民警说打不通(天知道他打了没有),就对我说联系不上。 我一听,就马上要求他们帮我寻亲,民警说叫我们到哪里去找,你自己去找吧。就这样把我放出来了。 我出来后到旅馆又吃了个面包和一杯炼乳,与旅馆老板聊天,问起穿心莲籽的事,他说在仙游县有。我问到仙游有多远?老板说有近百里路,长途车要二个多小时,你明天上午到汽车站去乘车,我就在旅馆里休息和看看书。
年初三上午八点,我到莆田汽车站买了去仙游的车票。一路颠簸,用了近三个小时才到仙游。还是先找旅馆,再打听。一打听由于春节期间没人卖种子,只有到菜溪乡农民家中购买。仙游到菜溪乡有十几里路,有班车。一天只有两班,上午一班,下午一班。就是一辆车打两个来回,下午去回不来。那就只有等明天上午去了。 闲着没事,在仙游街头走走,街上没人,店铺关门。回到旅馆我就问老板,照例仙游也是个县城,为什么街上没人?老板说:今天是年初三,在我们这里有个规矩,“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也无妨。我好奇地问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老板说:相传明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屿。一年除夕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冦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倭寇,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官兵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也无心情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福建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已成为惯例。原来,初三日还有这么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掌故。那么我初三日还在远行,有点不敬,好在我是外乡人,我只有如此自我解嘲。
初四早上七点四十分,在仙游汽车站乘上去菜溪乡的汽车,车开了四十几分钟,近九点车到菜溪乡。在车上我就打听同车乘客,问起穿心莲籽一事,有一人说他家有。我一听大喜过望,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下车后我就跟着“贵人”一路到他家。他拿出一包用“牛皮纸”包着的种子给我看,我也假装内行看了看,并拿一颗籽放在牙齿上咬一下,说:保存得蛮好,干燥。其实我这种籽见也没见过,濮院人说起来是“阿和卵冒充金钢钻”。验好货,农户说:我这里只有三斤,每斤三十五元,你要多少?我说不够,请他去其他农户家问一下。他到也爽快,马上帮我去联系了两家,一家二斤多,一家三斤多,价格都是三十五元一斤。 因怕回家路费不够,我就各家购了整数,共八斤,计280元。他们帮我用布袋捆好,在他家吃了中饭。中饭以农家菜为主,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锅“兴化米粉”,农户介绍这“兴化米粉”是莆田一大特产,明代就有外销东南亚。米粉以当地上等黄尖米制作,制作须经近十道工序。做出来的米粉,条细而匀,色泽洁白,轻松晶莹。耐煮,煮炒易熟,再加以鸡汤烹煮,其味鲜美无比。因为当时我们这里的粉丝,基本上是薯粉制作,粗糙,色黑,煮久易糊。临走,他又送了我一些“芜糕”,这“芜糕”制作也很独特,制作时把一些薄荷草,放在铺糯米粉的蒸笼底部,蒸熟后,薄荷味渗进米糕,香气袭人,食后口齿留香。我也送了他们四包“杭州”牌香烟,二包红壳,二包绿壳。当时这“杭州”牌香烟,也是杭州卷烟厂新推出的品牌。
饭后,农户送我上车回仙游。上车前大家依依惜别,互嘱保持联系,但由于我是假地址,所以不可能再联系上了。 当时乘车没有现在这么紧张,不存在“春运”一词。一路顺利,初六下午回到濮院。初七到下放小队,交了货,报了帐,还余二十多元。对于穿心莲籽的真伪、质量,老实说我也不懂,但那时的风气肯定比现今好得多,造假肯定极少。 后来,这富农对我说:由于质量不太好,只卖了三百元一斤,合计卖了二千四百元。除去开支,三人各分得六百多元,给我七百元(因为我辛苦)。 这七百元在当时已是巨款了。我用一百二十元买了一只上海手表厂刚出的,十七钻全刚快摆手表。又化了几十元,买了一把汽枪。 事情虽然已过去了漫长的四十五年,四十五年的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朵小小浪花,但这种在当时的历史年代中,被认为是“投机倒把”的过程,令我一生回味。正如姚甫淞先生勉励我的题词“何所畏惧”一样,我的一生确实是在“何所畏惧”中度过的。 【作者简介】何强明,濮院人,出生医学世家,就读于桐乡三中,下放知青,曾任桐乡知青塑料厂厂长,后一直经商,热爱家乡,爱好文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