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与《浮生六记》

 苏迷 2018-02-14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是体大思深的长篇巨著,《浮生六记》则是玲珑剔透的短篇, 短得只有《红楼梦》的百分之一, 然而两部作品都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品位。《浮生六记》中虽无明显的模仿《红楼梦》痕迹, 但两者之间却有着许多的灵犀共识。

以封建家庭的冲突、变迁、兴衰折射社会矛盾, 为社会写影

《红楼梦》写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 却没有一个个地分写, 而是将四家成员集中到贾府, 以贾府与他们“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来展开。贾府中宁、荣两府是略宁详荣, 重点写荣府中的矛盾冲突和兴衰变迁。如王夫人、邢夫人的权力之争。邢夫人竭力找岔子,利用傻大姐捡到的绣春囊向王夫人发难, 想从王夫人和凤姐手中夺取管理家政(安排人事、分配金钱) 的大权, 由此而引起的查抄大

观园就是贾府内部矛盾的一次大爆发。凤姐更是一个矛盾冲突集中的人物, 既与邢夫人等有夺权冲突, 又与丈夫及丈夫之妾(尤二姐) 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她坚决反对丈夫有外遇, 蓄意除掉尤二姐, 而自己却又毒设相思局, 利用面首贾蓉、贾蔷, 玩弄对自己有非份之想的贾瑞, 使其一命呜呼。至于其他, 如袭人、晴雯争宠的矛盾; 丫头、仆役之间的矛盾, 不胜枚举, 令人瞠目。正如探春所说: 贾府里的人一个个象乌眼鸡一样, 恨不得你吃了我, 我吃了你。将一个好端端的大家庭搞得乌烟瘴气, 浊气熏天, 丑声四溢。贾府就在这些矛盾冲突和争斗中一步步由烈火烹油、鲜花著锦走向“忽剌剌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本来贾府自黛玉来后, 纷聚了一群才貌双全、生机勃勃的年青人, 元春又晋升为皇帝宠幸的贵妃, 兴建了世罕其匹的大观园, 老祖宗(贾母) 年高体健, 贾政又当上现职高官, 真是花好月圆, 人丁兴旺, 官财亨通。可是不肖子弟奢侈挥霍,道德败坏,“自相戕戮自张罗”, 贾府也日趋衰微。先是元春病逝, 后是合府被抄, 接着贾赦、贾珍被充军, 凤姐、贾母相继死去, 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这些矛盾冲突, 兴衰变迁, 虽然只是发生在贾府的高墙之内,但却关联着整个社会, 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清代“我朝开国于今烈,文武成康四圣人”(郑板桥语,“四圣”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 尤其是雍正王朝秉承康熙的雄厚基础, 又竭力作了新的开拓, 重兵安边, 重刑治内, 年大将军(羹尧)、岳钟琪使强悍的边疆少数民族, 或远遁, 或臣服; 文字狱使朝野官员和士人噤若寒蝉, 社会“安定”, 国库充盈, 一片兴旺。然而康、雍以来严酷的种族歧视(排斥汉人) , 雍正的骨肉相残, 严刑峻法, 文字狱的野蛮歹毒, 如同对封建大厦埋下的定时炸药, 社会的各种矛盾不仅没有消解, 而且仍旧还在不断加剧。《红楼梦》里茶客议论贾府: 表面上虽然仍是钟鸣鼎食, 可是内囊空虚, 岌岌可危。这便是当时清王朝的写照, 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丑恶和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以家庭的矛盾冲突、兴衰变迁反映封建社会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在《浮生六记》中也十分明显。小说主人公沈三白博学多才, 善良宽容, 是一位温良恭俭让的男子。妻子芸娘聪明贤淑, 多才多艺,婚后与丈夫志趣相投, 家庭充满了温馨和乐趣。芸娘厌倦“囚居”小室, 渴望见识家外的大千世界, 三白欣然同意, 并亲自将芸娘打扮成男子一道出游。未料此事成了不守妇道的不规行为, 芸娘被指责成唆使丈夫为非作歹、荒废学业、损耗家财, 加上芸娘有次给三白的信中谈及公公纳妾一事, 将公公称为“老人”, 正巧被公公偷看,于是爆发了家庭冲突, 此后越发尖锐, 演变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 三白父亲让儿子选择: 要妻子, 就得搬出家门; 要家庭, 就要赶走妻子。具有朴素民主思想的沈三白, 最终和妻子一齐被逐。后来三白又代人作保遇上骗子, 陷入了债务泥坑, 到处躲债成了流浪者。接着父亲去世, 弟弟独霸家产, 三白夫妻陷入绝境。如此一个个矛盾冲突, 粉碎了三白和芸娘的小康和谐之家。

沈三白所处时代, 稍晚于曹雪芹, 家庭规模也远小于贾府, 然而封建专制思想的浓重阴云却依然紧紧笼罩, 人们渴望“个性自由”的思想更为强烈, 蛮横虚伪的家长制、坑蒙拐骗的恶作剧到处上演, 哪怕是亲父子、亲兄弟, 或一言不合, 或见财起意, 就会立即撕下温情脉脉的面纱, 露出狰狞丑恶嘴脸。与《红楼梦》一样,《浮生六记》通过家庭生活的种种矛盾冲突, 显示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 流露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反抗之情。

以偶然的幸运也难逃悲剧的罗网,显示封建社会对真善美扼杀的必然

众所周知,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男女间大多是有婚姻而无爱情。一般说来,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有家庭幸福的。然而生活很奇妙, 在“乱点鸳鸯谱”式的婚姻家庭中, 也有和和美美地“白头偕老, 相敬如宾”的幸福存在。但这种幸福家庭不仅寥若晨星, 且如洪波中的扁舟, 随时会被突然而来的恶浪打翻。封建社会正是这大海中汹涌的波涛, 随时会倾覆人们的家庭幸福之舟。对于这一点,曹雪芹和沈三白都作了艺术的揭示。

《红楼梦》写了不少青年男女的“偶然”相爱, 组成家庭后依然爱心不改, 但大多“好景不长”, 不仅家庭、爱情灰飞烟灭, 连人命也夭丧黄泉, 贾琏与尤二姐便是一例。贾琏这位浪荡公子, 终日慑伏在凤姐的石榴裙下, 是无幸福爱情可言的。尤二姐温柔美丽, 但亲老家贫只得寄人篱下, 任人玩弄, 苟活偷生。贾琏遇到尤二姐后, 两颗各有隐痛的心灵, 迸发出爱情的火花而组成了家庭, 虽是“偷娶”, 但总算有属于自己幸福的两人世界。尽管贾琏在贾府还是个“外当家”, 尤氏也不像晴雯等人是“家生子”, 然而并未能保住自己的幸福, 他们“草头露”、“瓦上霜”似的幸福家庭生活很快消失了。美丽温驯的羔羊落入了虎穴狼窝, 凤姐将她弄到自己身边并阴险恶毒的折磨她, 使她小产致使儿子夭折, 这时的尤二姐终于生意全无, 吞金自杀。比贾琏、尤二姐身份更高的贾宝玉、林黛玉也类似。贾宝玉是家中的“命根子”, 是祖母和母亲的“宝贝”, 他虽在脂粉堆里混, 但那颗渴望知己之爱的心却总是没处安放。才貌双全的颦儿, 虽然父母早逝, 寄人篱下, 但官宦小姐的身份、贾母心肝宝贝的地位还是存在。如紫鹃所说的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心灵, 也总是颤动不已。他们的相遇, 在贾宝玉看来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对林黛玉来说是地下冒出个宝哥哥, 两颗有着同样频率跳动的心灵偶然碰撞, 立即迸发出幸福的爱情火花燃烧着两人的心田。尽管他们在贾母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优势, 然而并未能使美满爱情组成幸福家庭, 就连爱情的保持也没有了可能, 只能以殉情而告终! 林黛玉魂归离恨天, 贾宝玉撒手红尘。尤三姐与柳湘莲的幸运就更短暂了, 尤三姐好不容易摆脱了贾琏兄弟的纠缠, 以洁白之身许嫁风流倜傥的柳湘莲, 这桩婚姻并得到贾宝玉等人的赞美, 可是谣言的恶浪(也是贾府邪恶的造成) 很快打翻还未起航的柳、尤爱情小舟, 尤三姐一剑横颈,“揉碎娇花红满地, 玉山倾倒再难扶”, 柳湘莲扶尸恸哭, 披发入山不知所终, 宣告了在封建社会人们偶然而得的幸福, 只能以悲剧而结束。

《浮生六记》则以浓重的笔墨集中在三白和芸娘的人生历程上。他俩的婚姻本来只是“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的结合, 然而由于两人志趣相投, 心灵共振, 婚后更为心心相印, 因而由组建家庭、传宗接代的婚姻, 演变成知己聚合、幸福美满的家庭。但他们没能尽情领略爱情欢乐的顶峰, 封建社会很快吞噬了他们的幸福家庭, 正如沈三白自己所感叹的: 虽然“天之厚我”却又是“必为造物所忌”。当他们沉浸于幸福欢乐时,“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山放出一山拦”, 封建伦理观念化身的专横的父亲, 自私冷酷; 谋财灭亲的弟弟, 歹毒欺诈的朋友, 像无情的飓风, 将他俩从幸福的峰顶抛到了痛苦的深渊, 横遭逐出、骗走钱财、负债累累、妻死儿亡⋯⋯尤其是芸娘依依不舍地惨然长逝, 理想的寄托全部失去, 幸福的小舟转眼间倾覆沉没, 任三白呼天抢地, 已唤不回挚爱者的灵魂, 补不成破碎的家庭, 美满的婚姻最终昙花一现。

即使是偶然的幸运, 终究逃脱不了昙花一现的悲剧结局, 这正是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对真善美扼杀的必然。“天于绝代偏多妒”,这个“妒”绝代的“天”, 正是曹雪芹想补的“天”, 正是沈三白呼唤的“天”, 正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制度、体系、思想、舆论。这就是封建社会邪恶的罗网, 这张大网是决不放过任何一条鱼的。只有鱼死, 从无网破!

以青年女子的命运为线索, 为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而呼吁

《红楼梦》所描写的女性, 有些看似贵族家庭的千金小姐, 然而却没有自己的地位和自由。林黛玉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孤儿, 父母双亡, 只身投靠在外祖母家, 一进贾府就充满了自卑感, 处处“小心戒备”, 以“不要多说一句话, 不要多行一步路”来约束自己。薛宝钗家虽然“珍珠如土金如铁”, 但毕竟父亲早已过逝, 虽有金钱, 却势单力薄, 只得寄居贾府弥补势力的不足, 做人也只能装愚守拙, 随分从时。至于尤氏姊妹, 乃至袭人、晴雯等就更低一等了。她们虽然衣食无忧, 然而却生活在矛盾的漩涡之中, 即使处处小心, 洁身自好, 远离是非, 仍然还是逃不脱现实的摧残,“连理枝头花正开, 妒花风雨便相摧”,“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正是“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只能浑浑噩噩度光阴。

然而, 她们是有思想、有自己追求的女子, 其中一些人还拥有不俗的才具。王熙凤、探春不是在治家方面表现出不俗吗? 黛玉诗才过人, 宝钗则长于处理人际关系, 曹雪芹因此认为这些女儿远远胜过须眉男子, 是天地灵秀所钟。可她们大多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身世之痛, 情爱之苦, 不断折磨、戕害她们, 这是何等的不公。作者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呼吁如雷鸣般震耳欲聋!

《浮生六记》中的芸娘, 从文化教养来说, 所受的教育虽比不上黛玉、宝钗, 但她聪明好学, 在三白的指点下, 仅以学诗而言, 比《红楼梦》中的香菱进步快, 成就大, 常与三白一起论文谈诗, 品题山水, 说芸娘是才女一点也不夸大。在沈家, 她与丈夫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 但出了卧房, 来到公婆家人面前就任人叱骂, 动辄得咎, 无辩白之机, 无尊重之时, 略有“出轨”即遭遣出, 沦落荒郊, 饱经凄风苦雨的摧残, 终至“花落人亡两不知”。读者阅之, 无不心动: 为什么女性就得不到起码的尊重? 难道真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人们谁也忍不住对社会发出责问!

描写家庭生活的和谐, 为婚后爱情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药方

严格说来, 封建社会是有婚姻而无爱情, 婚前男女常常是见不到面,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成就了洞房花烛。在家庭中妻子只是管理家务和传宗接代的工具,“有情人终成眷属”只是一种理想而已。即使是《西厢记》、《牡丹亭》等作品, 也主要是表现青年男女婚前的“生死恋”,“结婚”以后, 一切都“此情可待成追忆”了, 描写婚后爱情“琴瑟友之”的作品几乎等于零, 这一情状到了《红楼梦》和《浮生六记》才有了转机。这两部作品以浓墨重彩描写婚后的家庭生活,以丰富多彩的形象, 说明要想婚后保持和发展爱情, 在男耕女织之外, 还必须有更具色彩的精神生活。在这一点上,《红楼梦》似乎还不如《浮生六记》更富参照。《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虽然爱的是林黛玉, 但被凤姐使用了调包计与宝钗成婚后, 宝玉见宝钗举动温柔,也渐渐将爱慕黛玉的心移到了宝钗身上, 两人在新房里转来转去,宝玉对宝钗又作揖又拉衣服, 两人说说笑笑, 恩爱又加。而凤姐与贾琏还是有一定的夫妻感情的。贾琏出差扬州, 凤姐晚上躺在床上屈指计算贾琏的行程, 得知他一时回不来, 连夜打点衣物让人带去, 贾琏回府后, 热情致欢迎辞, 并备办酒席为贾琏接风。脂砚斋旁批:“少年好夫妻有是事”足以说明。《浮生六记》的描绘则比《红楼梦》更为出色, 可以说为文学史填补了一大空白, 同时为想建立幸福家庭的世人, 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美好思考和操作规范。具体说来, 有以下几方面:

(1) 高度尊重女性, 尽可能满足妻子的意愿。例如, 芸娘常劝告三白少饮酒, 说话要注意分寸, 不要刚直太过, 触犯君子, 结怨小人, 三白都虚心接受; 再如芸娘想到外面小游一下, 三白就千方百计让其成行和尽兴。

(2) 对妻子的体贴及时予以赞扬。从小说中我们看到, 三白对妻子精心料理自己衣食都及时表示了快乐和赞扬,“深宵同啜桃花粥”也好,“野营”的“食合”也好, 三白都听任芸娘安排, 并给予由衷的赞美。婚后的爱情随之加浓, 自在意中。

(3) 自然增加亲切的举止。如在室内同坐一凳, 久而久之, 竟成为习惯; 如暗室相逢, 悄然执手, 以示关切; 如月夜倚坐, 赏月观星;如倩人绘月下老人像, 时时祝祷, 感谢今生, 祈求来生; 如刻两个表示爱情永固的图章, 各人用一个, 作为“两地书”使用。

(4) 辅导对方学习, 提高对方知识水平, 增加共同爱好和共同语言。如三白在婚后经常辅导芸娘学诗, 在充满情爱的辅导下, 芸娘由粗通文字进步到能写出小册诗集。小说里引述的“秋浸人影瘦, 霜染菊花肥”、“一泓秋水照人寒”等断句, 清丽别致, 诗意葱茏,其进步之快可以想见。芸娘诗作的进步, 正是他们夫妇情爱持续和深化的明证。

(5) 守富耐穷, 共度艰危。这是夫妻关系持久, 爱情不断加深的重要方面。俗语说:“贵易交, 富易妻”,“夫妻本是同林鸟, 大难临头各自飞”, 这从反面表明夫妻爱情之花在人间风雨摧残下的极易凋谢。人们赞美的是“白头偕老, 生死相依”、“生则同床、死则同穴”、“贫贱之交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生死不渝的爱情,《红楼梦》对此也作了多方面的描绘。林黛玉虽未能代替贾宝玉“有打同挨”,但她哭红了双眼, 是远胜过其他人的感同身受的。想象她倘若与宝玉结婚, 虽可能耍些小性子斗嘴赌气, 但还是能共度艰危、白头偕老; 袭人嫁蒋玉菡后的家庭生活也不会是终日斗争离异; 尤二姐虽然曾被当作粉头供贾家玩弄, 但嫁与贾琏后也是从一而终的。

《浮生六记》在这一方面写得尽态极妍。芸娘既非出身于名门望族, 又无闭月羞花之貌, 只是一个略具韵致的小家碧玉。同样, 三白也非富贵公子, 不过是出自书香门第罢了。他们结婚后演出了许许多多“令人之意也消”的“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乐”“趣”并未使人“死于安乐”(安乐生活使人消沉) , 而是增添了婚后爱情的光彩和意趣。尤其是生活的苦难, 既是夫妻爱情坚贞的试金石, 也是推动爱情之舟驶向圣境的一帆劲风。多少令人回肠荡气、泣鬼惊神的夫妻和爱情, 都是通过诸多苦难而显现的! 三白和芸娘之间爱情的异样光彩, 正是通过重重苦难的激发, 爱自由而遭谤, 因误会而被逐, 受欺骗而逃债, 遭贪弟而失产, 宿荒江而遇寒, 忍饥挨饿, 家破子亡, 然而他们始终相守, 共度艰危, 生死不弃。芸娘病逝以后, 三白更是怀念不已, 此所谓“一贵一贱, 交情乃见;一死一生, 乃见交情”。既能同富贵, 也能共患难, 这才是家庭和谐、爱情持续的保证。

以诗情画意展示中华文化特有的艺术氛围和艺术魅力

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 诗歌是最早、最引以自豪的文学样式。孔夫子早在几千年前就编纂了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 并向弟子们交代: 诗言志。诗可以兴观群怨,“不学诗, 无以言”, 沿至唐宋更系统发展。“诗情画意”为中华文化融铸了特有的艺术氛围和艺术魅力。唐宋以后, 这一美学准则更不断发展, 延伸到其他文学品种, 不仅从诗歌中体现, 也从散文中体现, 还从小说中体现。诗情画意是文学作品的完美境界, 是伟大作家的着意追求, 尤其是写家庭、社会言情类小说所必不可少的。从《红楼梦》和《浮生六记》看来正是如此。

小说中的诗情画意大致体现如下:从整体上品味。优秀的文学作品象云遮雾绕的高山, 象千红万紫的园林, 象巍峨壮丽的建筑, 让人浏览后产生总体印象, 这个总体印象是最直接、最美好、最具魅力的, 让人一见钟情, 当然是它的诗情画意。例如《红楼梦》, 给人总体印象如一部气象万千的史诗,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洋溢着令人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诗情。无论是情节、场景, 还是人物形象, 都富有诗情画意, 这是作者凭借其丰厚的传统文化素养精心描绘出来的, 散发着中华文化特殊的韵味和芬芳。

《浮生六记》虽是短篇, 却象一首结构完整、意境美妙的抒情诗, 是三白、芸娘生活历程的悲愁喜乐交响曲。“闺房记乐”对“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家庭欢乐, 作了淋漓尽致、入微尽情而又超越前人的展示,“乐”字表现得无以复加, 更是诗情画意的连续。“坎坷记愁”中三白被逐失去生活凭借之愁, 被奸人骗作保人累得负债潜逃的冤苦, 弟弟为霸家产就连父亲去世也不让他来奔丧的伤痛, 荒江寒夜, 饥寒交迫, 妻儿夭亡之无限愁苦历历道出, 特别是面对爱妻断气在自己眼前的生离死别, 以及妻子亡灵“回煞”的恐怖之夜,令人寒毛懔懔, 清泪潸潸。短短几千字, 曲曲尽情地写出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

从结构上品味。《红楼梦》八十回也好, 一百二十四回也好, 每一回间的起承转合, 穿插补接, 顺逆变幻, 明暗呼应, 叙议交织, 如细针密缕、天机云锦一样散溢着诗情画意。尤其是对照、对比的笔墨令人惊叹。大回目“林黛玉魂归离恨天,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林黛玉弥留的喘息和泪光, 伴随着薛宝钗结婚的鼓乐声, 是揪心的目不忍睹、耳不忍闻的有声画面。《浮生六记》同样如此, 即使专章的记“乐”, 在赏心乐事记述过后, 也常常表示这样的乐“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情可待成追忆”, 接着又回到了现实的愁苦中来。在专章的记“愁”里, 也时时突然插入回忆往日的“乐”事, 这就增加了今日“天上人间”不堪回首的悲痛。

这种对照、对比极其自然妥贴, 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情绪播迁,落差千丈, 增强了作品的诗意。

从细节上品味。《红楼梦》和《浮生六记》有许许多多为人称赏不迭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细节。林黛玉替贾宝玉写字, 宝钗扑蝶, 晴雯补孔雀裘, 贾宝玉挨打后林黛玉的泪眼, 史湘云醉卧芍药蘞等等, 都是诗意充溢的细节。《浮生六记》在此也不让前贤, 如写三白和芸娘的蜜月之夜:余作新舅送嫁, 丑末归来, 业已灯残人静。悄然入室, 伴妪盹于床下, 芸卸妆尚未卧, 烧银烛, 低垂粉颈, 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因抚其肩曰:“姊连日辛苦, 何犹孜孜不倦耶?”芸忙回首起曰:“顷正欲卧, 开橱得此书, 不觉阅之忘倦。西厢之名闻之熟矣, 今始得见, 真不愧才子之名, 但未免形容尖薄耳。”余笑曰:“惟其才子笔墨, 方能尖薄。”⋯⋯遂与比肩调笑, 恍同密友重逢, 戏探其怀, 亦怦怦作跳, 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耳?”芸回眸微笑, 便觉一缕情丝, 摇人魂魄, 拥之入帐, 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里“悄然入室”、“出神”观西厢、评价西厢、“比肩调笑”、“戏探其怀”、“回眸微笑”、“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等一连串细节, 诗情画意地写出旧时文人的蜜月之夜, 绝佳的才子笔墨, 高雅浓艳,逼真细腻, 散发着清新隽永的情致。

从语言上品味。《红楼梦》、《浮生六记》诗情画意的文学语言早已喧腾众口, 尤其是《红楼梦》, 时贤已有汗牛充栋的著作加以发微、赏析,“口角噙香对月吟”, 虽然是小说中主人公用来咏菊的, 但借以评价全书的文学语言亦不为过。《浮生六记》的文学语言为王韬、俞平伯等古今著名文人学者称道的也多在此。笔者曾有专文论述其行云流水的笔意, 细腻灵妙的记叙, 栩栩如生的描绘, 新鲜别致的议论, 水乳交融在一起, 无论是事件的始末, 人物的心理情态,都刻划得生动逼真, 浸人的诗情画意涓涓不断地渗入读者的心田。综上《红楼梦》和《浮生六记》共同的五方面的比照, 可以看到两书作者心有灵犀, 颇多共识, 都是抨击社会之不良, 揭示女性之不幸, 为提高女性地位而呼吁。作品所充溢着的诗情画意, 使天涯游子萌思归之念, 令居家伉俪增家室之思。作为思新意深的佳作,以其超然的艺术吸引力和艺术感召力, 拨动着代代人的心弦, 魅力永恒。

本文链接:http://www./hongloumeng/2/hongloumeng5454.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