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人节特辑:聆听爱神吻过的旋律

 尧祉99 2018-02-14


    “爱情”自古是人类喜爱歌咏的永恒题材,古典音乐里不少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都是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们写给情人写给伴侣的礼物,带着爱神吻过的痕迹,闪烁至今,五线谱上的玫瑰色的音符,在世人一次次重温欣赏之时继续熠熠生辉,细细品味,你会发现那些或浪漫梦幻,或跌宕起伏,或悲伤落寞的旋律背后蕴藏着相识相知,相爱相处,相离相弃,相守相望的秘密。


相识

相知


舒曼 - 《梦幻曲》

《童年情景》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作曲家——舒曼代表作之一, 1838年,热恋中的舒曼写信告诉克拉拉:“记得有一回你对我说:‘有时在你面前我真像个孩子。’无论是不是这句话的影响,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席写了30首有趣的小品。”

 

舒曼与克拉拉


《童年情景》的13首短曲从成年人回忆童年情景的角度,侧面描写儿童生活,乐曲的音乐形象幽默、神态逼真并富有情趣,有的是游戏场景,有的只描写一个神态,有的描写孩子的心理活动,合起来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儿童世界。这音乐小品记录了舒曼和克拉拉相识微时的珍贵回忆,是二人青梅竹马的印记。

 

而13首短曲里最广为人知的当属第七首《梦幻曲》,旋律简单,乐曲起伏回转,富裕浪漫的幻想,有一种朦胧美妙的憧憬蕴含其中。



贝多芬《致爱丽丝》

 关于《致爱丽丝》的创作背景,有两种主流说法。

 

说法一,贝多芬四十岁时为他的学生——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罗克尔所创作,伊丽莎白在1807年跟随哥哥到维也纳并被贝多芬接纳,成为贝多芬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一直与贝多芬保持亲密的友谊。耐人寻味的是,贝多芬身边没有其他叫爱丽丝的女子,而爱丽丝正是是伊丽莎白的昵称。


广为流传的另一说法是,年近四十的贝多芬教了一位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于是写下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并在乐谱上题写“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句,但后来整理者把曲目错写成《致爱丽丝》而流传至今。

 

关于确切的创作背景已经无从考究,但不管是哪种说法,它依然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作品之一,从这首旋律优美的钢琴小品里,可以感受到贝多芬对爱情的无限憧憬和温柔细腻的情愫。



相爱

相处


李斯特《爱之梦》

1850年,浪漫主义大师李斯特将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编成的三首抒情性钢琴曲,题作《爱之梦》。其中以第3首降A大调最著名,一般提起李斯特的《爱之梦》,指的就是这首乐曲。第3首乐曲的原歌词由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所作,名为《尽情地爱》

 

有别于这首诗原本表达生离死别的伤感基调,钢琴曲焕发着追求爱情的热情和欣喜,婉转优美,情意绵绵的旋律,充满了爱恋、期盼、回忆,梦一般似真似幻,曲末旋律渐行渐慢,可是意犹未尽,让人沉浸在爱情的美梦中无法自拔,恋恋不舍。


克莱斯勒《爱之喜悦》

爱之喜悦(Liebesfreud),是克莱斯勒的作品,他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小提琴大师。这首小提琴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名曲。全曲为三段式,充满喜悦欢乐浪漫的情调,极富沙龙风味。中段十分温厚亲切。本曲在运用三度双音上独具一格,把小提琴的华丽、灵秀表现得韵味深长。


弗兰兹.克莱斯勒



相离

相弃


克莱斯勒《爱之忧伤》

《爱之忧伤( Liebesleid)》是《爱之喜悦(Liebesfreud)》的“姊妹篇”,跟《爱之喜悦(Liebesfreud)》一样依照维也纳地区民谣风格的圆舞曲作成,两曲的演奏时间都在三分钟左右,并且都曾被改编成为管弦乐曲及其他器乐曲。乐曲略带烦恼与伤感的情绪,表现爱情的甜蜜以外的苦涩忧愁。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升C小调圆舞曲》肖邦晚期作品之一,作于肖邦去世的前两年,1846年,肖邦与相恋多年的爱人、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关系破裂后,心情十分忧郁,孤寂和病痛同时缠绕着他,次年,肖邦回想和乔治·桑一起的那些日子,深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渗透着深刻的忧郁情绪的抒情,充满幻想精美之作。


乔治·桑与肖邦



相守

相望


埃尔加《爱的礼赞》

《爱的礼赞》创作于1888年,是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送给新婚妻子爱丽丝的订婚礼物,乐曲采用三段体,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风格,由典型的ABA三段体加一个尾声构成,小提琴在高音区应奏出恰似情人缠绵的深情旋律,柔美曲调中带着一丝丝哀怨的情调压抑不了甜蜜幸福的味道,似是一对恋人在诉说他们绵绵不断的爱情故事。


 爱德华·埃尔加


因为爱丽丝精通德语,埃尔加为曲子命名为“Liebesgruss”(Love's Greeting),题词为法文“à Carice”。“Carice”是他未婚妻名字的缩写,也是他们两年后出生的女儿的名字。这份爱意浓浓的爱情结晶品不仅延续到了他们下一代身上,这段爱神吻过的旋律来到130年后的今天依然动听不已。


《婚礼进行曲》

为人熟知的世界性婚礼音乐——《婚礼进行曲》共有两首,分别为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的第五幕前奏曲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的第三幕中混声合唱《婚礼大合唱》,常用作婚礼音乐而得名《婚礼进行曲》,后被改编成管弦乐曲。

 

门德尔松与瓦格纳


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在其17岁时完成,最初是他为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而作的一首四手联弹的钢琴序曲,因其美妙的幻想和浪漫的情趣而得到世人的喜爱,后来作曲家将它改编成了乐队作品,相比庄严肃穆的瓦格纳《婚礼进行曲》,显得高亢激昂,后被用于1858年1月25日举行的维多利亚公主与腓特烈三世的婚礼而闻名于世。

 

瓦格纳《婚礼进行曲》原是一首混声四声部,旋律优美,速度徐缓,庄重而抒情,按照西方的传统,新娘入场时要奏的是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曲子开始时的几声钟响,似乎就是在宣告婚姻的开始,而新人步出教堂时要奏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欢快激昂的旋律,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快乐。


翻开古典音乐的爱情篇章,透过唯美的旋律,感受沁入心底的浪漫,同悟爱情的真谛,从相知到相守,每一段或难忘或心碎或甜蜜的经历,和这些穿越百年的佳作,一起成为了最美丽的回忆。


跟着星妹,有你好看!

今日话题

你还喜欢哪些爱情题材的古典音乐?



*微信编辑:星妹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