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殇 —读《红楼梦》有感

 小天使_ag 2018-02-15

一缕青丝,一袭幽香,一部经典,一段情殇。

——题记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阴雨天,案牍旁,品一杯香茗,如此静谧的心最适宜翻一本红楼。从那块通灵宝玉开始,品味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一段情殇。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红楼梦了>>,那时还是受酷爱文学的妈妈的影响。怀着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情,解读着当时并不了解的剧情。小时候素来不爱看文学片,尤其在那个爱看动画片的年龄。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很懦弱不像个男子,黛玉总是哭,宝钗很大方,刘姥姥好傻,凤姐很刁钻,其他人便总是分不清谁是谁。总之,复杂的人物关系让我头昏脑胀,剧中人整天打情骂俏无所事事也让我难以理解。一部不知所云的电视剧是红楼梦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然而随着年龄的成长,思想渐渐成熟。当我在课本中开始接触红楼梦的片段,并在老师的讲解中开始了解雪芹先生的生前身后时,那种触碰心灵的郁结之情和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让我在第一次接触红楼梦的五年后决定重读此书。

竟然可以有这样一位女子,用一生的泪水报前世的浇灌之恩。于是,我读懂了黛玉的哭。伤心了哭,害怕了哭,生气了哭,高兴了哭,吃醋了还哭。那不是女子柔弱的武器,更不是楚楚可怜的标志,那是对自己心爱的男子满满的爱。

竟然可以有这样一位男子,即便是受家族万千呵护和宠爱,即便是不谙人间世事,但仍在姹紫千红中独酌一株绛珠仙草,小心呵护那个容易受伤的心。两人的心灵相通居然可以准确的预感到对方的处境,在浮华盛世的背后独独演绎着别人不懂的你我情浓。

在以圆满为美的东方文化中,人们总是期盼所有的结局都是好的,似乎只有这样才会抚慰人们对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的遗憾。我也如此,总是不忍看悲剧,不明白为什么在非现实中也要营造让人揪心的结局。然而不知何时我却读懂了宝玉和黛玉的人生。知道了他们的生命就是这样没有任何的悬念和猜测,没有留给我们任何的遐想,因为当我们看到宝玉和黛玉初见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要悼念这样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我们批判社会的不公和家族背后的黑暗,然而细细想来,雪芹先生是多么的真实,揭开身世的伤疤细数十年中的每一道血痕。如果不是在前盛后衰的封建年代,如果不是在不可一世的贾府,或许黛玉就不会有那么多心病,宝玉不会玩世不恭,但是就是在那样一个社会中,那么一个大家族中,我们对一切悲凉便释然了。

曾经觉得余秋雨在《废墟》中有段话很凄美:雕栏画栋已人去楼空;烟柳断桥已芳草萋萋。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灭亡。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一堆废墟把昔日所有的是非成败、辉煌灿烂一股脑的打成包,尘封在失去的岁月中,感怀伤时。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也许就是这句话,揭示了红楼梦这个故事的一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或许对于雪芹先生来说:知我者谓之心忧,不知我者谓之何求。红楼梦,从不了解到了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思想与阅历渐渐成长的过程。金陵十二钗,个个都逃不过薄命司的牢笼;主子落魄香消玉殒唯独丫鬟咸鱼翻身;最妙的是一个个巧妙构造的名字,“元迎探惜”(原应叹息)“甄英莲”(真应怜)“娇杏”(侥幸)…暗藏命数的玄机。我们说曹雪芹是个疯子,写了一些众生不知所云的东西。然而时间慢慢把这部小说的内涵积淀,它逐渐在世人的认可中攀上了古典小说的高峰,终解其中味。

我们哀其伤,也感其美。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出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世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的真善美却也让我们释怀。终不忘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和睦;宝黛的两小无猜与暗生情愫那份感人的美好;诗社的才气与温馨;姑娘们的天真活泼更是大观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也使读者在泪水还未干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然而美好越是看的感人,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惋惜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每读一遍红楼便每每有不同的感受,或许是人越成长越能感觉到心里的孤单与忧愁。每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总是不愿意再触碰它,也许此时才能理解陈晓旭为何蒙上了黛玉的影子逃脱不开。红楼梦是一根尖针,不致命却痛到心底。它让人明白人得渺小,历史的不可扭转以及俗世浮华下那不堪入目的丑陋与黑暗。人们总是喜欢自欺欺人,带着美貌的画皮以为那是真实的自己,红楼梦便是撕开画皮的手,让我们正视那段狰狞的历史,如此刻骨铭心入木三分。红楼梦,或曰美,美的爱情,美的无私付出,美的呵护;或曰丑,丑的官僚,丑的封建,丑的病态家族观念;或曰喜,喜得繁盛,喜得权势地位,喜得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或曰悲,悲的结局,悲的心灵,悲的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没有人能说明白红楼梦讲述的是什么情,这种情包含着那段封建历史下的人世百态,在盛衰交替的年代流逝成一段悲天悯人的情殇。。。

建筑与艺术学院广告学10—01班张莉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