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名叫《镜子》的央视记录片,给了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 震撼虐心!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这是一部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一部经过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 纪录片只有3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武汉一所教育机构接受“改造”。 ![]()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个“问题家庭”,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启蒙教育 ![]() 家住武汉的家明(均为化名),15岁,是个网瘾少年,不愿上学,黑白颠倒。 看得出,家明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孩子却一心想要“自由”。 江普一行人来接家明时,他情绪激动,嚷嚷着不愿受“控制”。 ![]() 听着孩子的嘶吼,父母只能在门外抹泪。 ![]() 好不容易被送到营地,家明却很叛逆,不愿铺床,甚至与教官扭打在一起…… ![]() 17岁的高三学生张钊,因谈恋爱已经辍学4个月,还不让父母在家里住。 ![]() 见到教育机构的人,张钊的反应也很激烈,直接往门上撞。 ![]() 被制止后,他对着父母破口大骂,以为要送他去找杨永信…… ![]() 和家明、张钊不同,14岁的泽清,一直表现得很平静,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 听说有中央台的跟拍,他才接受这个教育机构。 竟然是因为有“存在感”。 ![]() 泽清沉迷于网上下棋,面对母亲的关心,他却说她“贱”,甚至动手。 ![]() 然而,这些并没有得到父亲的及时制止。 ![]() 和母亲的说法相反,泽清一直觉得自己存在感为0,这段自述也许能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母亲拳脚相向。 ![]() 泽清就像他画里的小人,想表达却没有出口,只能靠文字宣泄。 14岁就满脑子“耻辱”、“黑社会”、“隐忍”…… ![]() 他认为,需要上课的是家长。 ![]() 可父亲却认为,自己在这个家里是最不需要改变的。 ![]()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网络首映后,网友思考发言:这是灵魂的共鸣。 ![]() ![]() ![]() 导演卢钊凯说: ![]() “在《镜子》讲述的故事背后,也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去到哪里去?对这些问题思考的结果,也就是大家要看到的这部片子。”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直言: “片中很多场景我认为都将成为电影史上某些不能忘记的一些片断,太触目惊心了。我不知道怎么跃过这个界限,既展示出来,又不伤害孩子、又和家长达成和解挺难的事,但是你们做的比我好,很有经验。”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每个戾气很重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理念和制度是完美的,中国家长应该首先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教育改革,应当首先从改变家长入手,让家长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 |
|
来自: 百眼通 > 《01家长必读-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