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必读:《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

 福至无边 2018-02-15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


痉病:因过汗,误下,导致营血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致。

刚痉: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证属风寒表实、筋脉失养,治宜葛根汤温散表邪、通达经隧。

柔痉:太阳病,发热,不恶寒,汗出,身体强,几几强,脉沉迟,证属风寒表虚、津液不足,治宜栝蒌桂枝汤调和营卫、兼以生津。


湿病: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

基本治法:发汗(微微发汗);利小便。

头中寒湿:证见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无病。宣泄寒湿药物塞入鼻中治疗(瓜蒂散)

寒湿在表:除身体烦疼外,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表证当从汗解,而湿邪又不宜过汗,宜用麻黄加术汤辛温散寒,微汗祛湿

风湿在表:证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本证风湿有化热倾向,宜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解表祛湿,轻清宣化

风湿兼气虚:本证除风湿身重等症状外,脉浮,汗出,恶风与太阳中风表虚证完全相同。宜用防已黄芪汤益气固表化湿

风湿兼表阳虚:证见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宜用桂枝附子汤助解有以散风湿。服药后倘若患者大便坚,小便自利,说明湿仍在表而不在里,可用白术附子汤通阳利水化湿;

表湿表里阳虚:证见骨节烦疼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宜用甘草附子汤温阳补中,散风除湿。


暍病: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芤迟。

伤暑热盛:汗出恶寒,身热而渴,治宜白虎加人参汤清暑益气生津。

伤暑湿盛:身热疼重,脉微弱,治宜一物瓜蒂汤行散暑湿。


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多发于热病之后,为心肺阴液被热耗损,或余热不尽所致;有些因情志不遂,日久郁结化火消烁阴液而成。

病初(意欲饮食复不食,欲卧不得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病属心肺阴虚内热,宜用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益阴清热。

误汗后用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误下后用滑石代赭石汤养阴清热,利水降逆。

误吐后用百合鸡子汤养阴和中。

变渴:用百合地黄汤内服配合百合汤汤外洗以清热生津补液。

口渴仍不解,用栝蒌牡蛎散清热生津,滋阴潜阳。

变发热:用百合滑石散养阴润肺,清热利水。


狐惑:湿热化生虫毒,腐蚀人体各部所致。

侵蚀咽喉为惑,治宜清热燥湿,用甘草泻心汤;

侵蚀下部二阴为狐病,治宜燥湿解毒,病在前阴用苦参汤外洗,病在肛门用雄黄熏洗;

狐惑酿脓者,治宜清热行血解毒,用赤小豆当归散。


阴阳毒:感染疫毒所致。

①阳毒:面赤斑状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宜用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②阴毒:面色青,咽喉痛,身痛如被杖,宜用升麻鳖甲汤解毒散瘀,去雄黄,蜀椒以防损其阳气。


疟病:感受疟邪所致。病位在半表半里,归属少阳,弦为少阳的主脉,疟病以弦脉为主脉。兼脉可见弦迟、弦数、弦紧、弦小紧、浮大等。

疟母:疟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而成疟母。证属虚实夹杂,用鳖甲煎丸消征散瘕、扶正祛邪。

疸疟: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欲呕,证属邪热炽盛,充斥内外,耗伤气阴。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证属里热炽盛,表有寒邪,治宜白虎加桂枝汤清里热,解外寒。

牝疟:素体阳虚,复因疟邪痰阻所致,发作时以寒多热少为特征。治用蜀椒散祛痰通阳截疟。


中风主要脉证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病变较轻者,邪中于络,则营气不能畅行于肌表,而肌肤麻痹不仁;若病变较重者,邪中于经脉,以致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则肢体沉重;若病邪深入于腑,浊气蒙闭清窍,则昏不识人;心开窍于舌,诸脏皆与舌相连,邪入于脏则心窍闭阻,故不能言语,口吐涎。


历节病

病因病机:肝肾不足,水湿内侵;阴血不足,风邪外袭;气虚湿盛,汗出当风;过食酸咸,内伤肝肾;胃有蕴热,复感风湿。

②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

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瘦弱,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寒湿历节:关节剧痛,痛处不移,不可屈伸。治当乌头汤温经散寒,除湿宣痹。


血痹

①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因,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

轻证:肢体局部麻木,脉象表现为微涩,寸口、关上小紧。可用针刺以导引阳气,阳气行则邪气去。

重证:证见寸口、关上脉微,尺中脉小紧,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虚劳病

①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脉芤微紧或极虚芤迟,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虚劳失精证。桂枝汤加龙骨 牡蛎。

小建中汤: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疼,咽干口燥。虚劳里急证。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薯蓣丸:诸不足,风气百疾。


肺痿

①发汗过多,或因呕吐频作,或因消渴小便频数量多,或因大便燥结而使用了泻下峻猛的药物,攻下太过,反复损伤津液,致阴虚肺热,肺气痿弱,从而形成虚热性肺痿

虚热肺痿失治,久则阴损及阳,或素体阳虚,肺中寒冷,则形成虚寒性肺痿

②寸口脉数,吐浊唾涎沫。

虚热肺痿:咳吐浊唾涎沫,上气,咽喉不利,治宜麦门冬汤滋阴清热,止火逆降肺气;

虚寒肺痿:频吐涎沫,不咳不渴,小便数,遗尿,头眩,治宜甘草干姜汤温肺复气,温阳散寒。


肺痈

①外感风邪热毒,肺生痈脓。

表证期即肺痈初期,表现发热恶寒,汗出,咳嗽,脉浮数等;

成痈期也称酿脓期,表现咳嗽喘满,口干咽燥不渴,胸痛,咳吐稠痰或腥臭,时时振寒,脉象滑数等;

溃脓期,表现咳吐大量脓血痰,形如米粥,腥臭异常等。

邪实壅滞:证见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咳嗽上气,喘不得卧,鼻塞清涕,不闻香臭,治宜葶苈大枣泻肺汤开泻肺气,行水祛饮;

血腐脓溃:证见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治宜桔梗汤排脓解毒。


咳嗽上气

①寒饮郁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宜用射干麻黄汤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②痰浊壅肺:咳嗽气喘,时时吐浊,但坐不得卧,治宜皂荚汤涤痰除浊;

③饮热迫肺:咳而上气,其人喘,目如脱状,治宜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泄热,化饮降逆;

④寒饮夹热:一为饮热偏于上而近于表者,表现为咳嗽胸满,烦燥脉浮,治宜厚朴麻黄汤散饮除热,止咳平喘;一为饮结胸胁而偏于里,表现为咳嗽,胸胁引痛,脉沉,或身肿,或小便不利,治宜泽漆汤逐水消饮止咳。


奔豚气

①情志异常,冲脉失调,冲气上逆。

②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奔豚汤: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适用于肝气郁结化热,随冲气上逆所致的奔豚气病。草  半夏 黄芩 生葛 芍药 生姜 甘李根白皮。


胸痹

阳微阴弦: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阳微阴弦并见,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主证: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喘息咳唾,短气,胸背痛,治宜栝蒌薤白白酒汤通阳宣痹;

重证: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治宜栝蒌薤白半夏汤,通阳宣痹,消痰逐饮;

虚实异治偏于实者,多是阴寒痰浊偏盛。由于阴寒痰浊上乘,凝聚其间,其脉必以阴弦为著,且感心胸满闷,膨膨然气不得出等。祛邪为先,当通阳散结,降逆除满,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

偏于虚者,多是心胸阳气大伤,由于阳气虚馁,阴霾不散,蕴结心胸,其脉必以阳微为著,并觉倦怠少气,甚则四肢厥冷,出冷汗等。当以扶正为急,治以补气助阳,方用人参汤。

轻证:胸中不痛,而以胸中气塞,短气为其临床特点。

饮邪偏盛者治宜宣肺化饮,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

气滞偏重者,治宜行气散结,方用橘枳姜汤。

急证:胸痛痛等症突然发作,且痛势急剧,此因阴寒凝聚而不散,阳气痹阻而不通,治当温阳通痹止痛以缓急,用薏苡附子散。


心痛

轻证:心中痞,心悬痛。寒饮上逆所致,治当温阳化饮,下气降逆,方用桂枝生姜枳实汤。

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即心胸部疼痛牵引到背,背部疼痛又牵引到心胸,形成心背互相牵引的疼痛症状。其痛势急剧而无休止,甚者伴发四肢厥冷,冷汗出,面色白,舌淡胖紫暗苔白腻,脉沉紧甚至微细欲绝等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之危候。阴寒痼结之故,治疗宜温阳逐寒,止痛降逆。方用乌头赤石脂丸。以蜜为丸缓之,且首次服小量,不知,稍加服,可谓慎之又慎。


腹满

虚寒证:趺阳脉微弦,腹满,大便难,两胁疼痛。跌阳脉主候脾胃,其脉微提示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脉弦说明下焦肝寒或肾寒之气上逆于中焦,即所谓:此虚寒从下上也。由此形成土虚木贼,寒气充斥中焦之势。因气机呆滞而腹满,升降失司而大便难,肝气循经上冲而两胁疼痛,惟其时如以土虚相对为甚者主要表现为腹满和便难,以木贼相对为甚者又主要表现为胁痛和便难。然总的病机无不缘由中下两焦阳气亏虚滋生内寒。

实热证腹满有虚实之分,其鉴别有多种方法,其中尤以腹诊和脉诊、舌诊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地说,一据腹诊按压疼痛与否而分其虚实,痛者多为水饮、宿食、燥屎、瘀血等有形之邪积滞于肠胃,属实证,几乎都拒按;不痛者多为阳虚兼无形之气停滞于胃肠,属虚证,几乎都喜按。二是据脉诊形态的阴阳属性及重按有力与否而分其虚实,即浮、数、滑、洪、大而有力者,多为邪盛正未衰,属实证;沉、迟、涩、细、微而无力者,多为正衰邪不甚,为虚证。三据舌诊苔黄或白而分其虚实,苔黄者为有形或无形实邪化热之象,属实热证;苔白者多数属于虚寒证,但也不乏寒实证,届时可结合脉诊、腹诊进行辨别

表里俱寒证腹满而寸口脉弦,啬啬恶寒,胁下拘急而痛,此乃表里俱寒之本证。寸口脉主表,弦脉寒,揭示“其人啬啬恶寒”,乃因外感寒邪所致;又以弦为肝脉,主寒主痛,胁为肝之分野,表明其人“胁下拘急而痛”系因寒邪滞留肝经使然。 表里俱寒之腹满,而见发热、清涕出、善嚏,盖因外寒抑遏卫阳而发热,外寒犯肺不能布津而清涕出,正气虚而不甚犹能驱寒外出而善嚏。此乃表寒相对为重,为腹满表里俱寒之轻证。表里俱寒之腹满,而见下利,欲嚏不能,盖因寒邪人里而下利乃至洞泄,阳气无力抗邪以致欲嚏不能。此乃里寒相对为重,为腹满表里俱寒之重证

寒实证寒实之腹满,其脉象紧弦而数。这里的“数”并非是量词,而是形容词,主要形容其脉来势迫击有力,或紧而有力,或弦而迫急,并因其证为寒、为实,多兼阴阳两类脉象。但不论脉为数(阳脉)(阴脉),抑或紧(阴脉)(阳脉)而迟(阴脉)、大(阳脉)而紧(阴脉),皆主寒实内结,其中病位偏上者“必心下坚”,病位偏下者则脐腹痞满

邪盛正衰危重证本证萎黄,燥而不渴,胃中寒实,利不止,据证推断尚应具有腹满胀痛、右关脉弦紧而六脉重按无力等。胃中寒实延久,势必损伤脾胃阳气,脾气衰败则肤色萎黄;阴盛阳微,即躁而不烦,此等证候邪实正衰,治疗本已棘手,又见下利不止,则属中阳败绝,脏气下脱,病情更为检恶,预后不良。

治则腹满不减拒按(按之疼痛),属实热,治用下法;腹满时减喜按(按之不痛),属虚寒,治用温法

证治

实热性腹满兼表证,治宜表里双解,方用厚朴七物汤;兼少阳证,治宜攻里和表,方用大柴胡汤;胀甚于积证,治宜行气除满,方用厚朴三物汤;积胀俱重证,治宜荡涤积滞,方用大承气汤。

虚寒性腹满寒饮逆满证,治宜温中化饮,方用附子粳米汤;寒饮腹痛证,治宜散寒化饮降逆,方用赤丸;脾虚寒盛证,治宜温阳建中,方用大建中汤。

寒实积滞腹满治宜温下寒积,方用大黄附子汤,此方为温下剂的祖方。


寒疝

脉证脉弦而紧,腹中拘急而痛,恶寒,不欲食。

当归生姜羊肉汤:主治血虚内寒之寒疝,症见腹中痛,胁痛里急。由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组成。方中以当归养血,生姜散寒,羊肉补虚生血,共奏养血散寒之效。


宿食

脉证脉紧如转索无常,头痛,有宿食。

宿食在上宿食初停上脘,正气犹能驱邪外出,其时多见有胸脘痞闷,温温欲吐,嗳腐,脉紧等,当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则,因势利导,治用吐法,就近排除宿食之邪,方用瓜蒂散。

宿食在下凡食停于下脘,脉象多见滑数,一般尚应具备口干苦,不思饮食,嗳腐吞酸,脘腹胀满或胀痛拒按,大便燥结或不爽,苔腐腻等,少数则可因脾胃升降紊乱或肠内热结旁流而呈现下利不爽,且所下粪便多秽浊腥臭。食停于下,治宜下法,方用大承气汤荡涤宿食。


五脏病

①肝着证见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欲饮热。盖因肝经布胁络胸,受邪则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故见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喜用叩击、按揉、捶打等手段来振动胸部,使其舒展气机,气血运行。本病初起尚在气分,得热饮可使气机通畅而证情暂缓,故常欲饮热。病久由气分深入血分,血瘀气滞,则欲热无益,治用旋覆花汤。行气活血、通络散结。

脾约证见跌阳脉浮而涩,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跌阳脉以候脾胃之气,若脉见浮而涩,浮是举之有余,为阳脉,主胃热气盛;涩是按之滞涩而不流利,为阴脉,主脾之津液不足。胃强脾弱,则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道失润致大便干结,脾受胃热,精输失司,使津液不行其常道,偏渗于膀胱则小便频数,此即脾约证。治用麻子仁丸泻热润燥,缓通大便。

肾着证见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腹重如带五千钱,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著于腰部,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著之病。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腹重如带五千钱,为寒湿留滞于腰部经络肌肉之中、痹阻阳气不行所致。其病位在身躯下部,虽属下焦,但内脏当无病变,所以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治法只需使经络肌肉之寒去湿除,则肾著可愈。治用甘姜苓术汤散寒化湿

心伤表现为:劳倦即头面赤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脉弦。本证心血损伤,故其人稍有劳倦即阳浮于上见头面赤而下身沉重无力;心虚失养,热动于中,则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心气虚于上,肾气动于下,见当脐跳;心血不足,不能濡养经脉,其脉象也由圆润滑利变为长直劲强之形

癫狂表现为:魂魄不宁,精神异常,其人畏惧,合目欲眠,梦远行。人之神志于五脏所  藏有关,虽肝藏血主魂,胂主气藏魄,血不足魂不安,气虚少魄不宁,但总隶于心之主神明  而统领请脏,故气血充足则神志安宁而明晰。血虚气少,常致神志不宁,精神异常,出现邪  哭、畏惧、梦远行等症状。


表现腹中有结块,胀满或疼痛

鉴别积、聚病都可以出现膻中结块、胀满或疼痛的症状,但两者不同,积为脏病,结块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多属血分,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治疗较难;聚为腑病,聚散无常,聚时结块,散则无形,走窜移动,痛无定处,时作时止.

痰饮

成因痰饮病的形成,与脾、肺、肾有关,尤其是与脾的关系密切。脾失健运,水饮内停;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肾阳不足,气不化水,影响三焦水道的通利,均可导致痰饮病的发生。总之,痰饮病的形成与人体水液代谢失常密切相关,多由肺脾肾气化失常,三焦水道通调失职,影响体内水液的运化、敷布和排泄,水钦停留于不同部位而形成,尤其以脾气虚不能为胃游溢精气为其主要病机。

辨证分类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篇题所指的痰饮属于广义,包括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饮在内,是痰饮病的总称。而四饮之中的痰饮是属于狭义痰饮。仲景对痰饮病的分类,是以病位、症状和饮邪流动之态势为基础,并涉及病因病机综合考虑而分类命名的。

痰饮,是水饮聚于胃肠,与脾关系密切。由于水饮的流动,与气相击,则肠间发出沥沥声响。健康之人,运化正常,饮食入胃以后,变化精微,充养全身,故肌肉丰盛。今脾运不及,饮食不化精微,反停聚而成为痰饮,致肌肉不得充养,所以形体消瘦。

悬饮,是水饮流注于胁下,累及于肝肺。胁下为肝之居所,肝经支脉贯膈上注于肺,饮邪潴留于胁下,循经上逆射肺,致肝气不升,肺气不降,气机逆乱则产生咳嗽并牵引胁下作痛。

溢饮,是水饮阻于四肢肌表,责之于肺脾之脏。因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若脾阳不运,则水慎外溢四肢,渗溢肌肤之水饮,本可随汗液面排泄,若肺失宣降,腠理开阖失职,当汗而不能汗,阻遏营卫的运行赠致身体疼痛而重滞。

支饮,是水饮停留于胸脯,影响于心肺。钦聚胸脯,凌心射肺,肺失宜降,心阳被遏则咳嗽气逆,短气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肺合皮毛,气逆水亦逆,故兼见外形如肿。

痰饮病治疗原则:痰饮的治疗原则是“当以温药和之”。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气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饮亦自除。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阳气振奋,既可温化饮邪,又可杜绝痰饮滋生之源。开发腠理,通调水道是疏通祛邪之道,使饮邪能从表从下分消而去。“和之”是指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因专补碍邪,过燥伤正,而应以和为原则,寓调和人体阳气,实为治本之法

辨证论治:

如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的,用苓桂术甘汤通阳利水,这是温药的代表方剂;

如水饮微而不甚,短气,由于胃阳不振,不能化水的,用苓桂术甘汤培土制水;

由于肾阳不足,水气卜泛的,用肾气丸温肾化水;

如水饮留而不去,其人自利,心下坚满的,用甘遂半夏汤逐饮行水。

如肠间有水,腹满口舌干燥的,用己椒苈黄刃泄满下水;

如膈间有水,呕吐眩悸,及心下有水,先渴后呕的,均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降逆利水;

如脐下有水,吐涎沫而颠眩的,用五苓散导饮利水。

如悬饮胁内引痛,咳家脉弦有水,及支饮家咳烦胸痛的,均用十枣汤攻下逐水。

如溢饮饮从热化,身体疼重,寒热烦躁的,用大青龙汤发表清热;

溢饮饮从寒化,身体疼重,咳嗽喘满的,用小青龙汤发表消饮。

如膈间支饮,喘满心下痞坚,面黑脉沉紧的,虚者用木防己汤补虚涤饮,实者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软坚利水;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的,用泽泻汤培土制水;

支饮胸满的,用厚朴大黄汤清热泄满;

呕家支饮不渴的,用小半夏汤降逆涤饮;

支饮不得息的,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决塑行水。

对立饮变证的处理,如内饮外寒,咳逆倚息不得卧,经服小青龙汤后.一变而气逆上冲的,用桂苓五味甘草扬泊其气冲;如冲气即低,再变反更咳满的,则于前方去桂加干姜、细辛,治其咳满;如咳满即止,三变眩冒呕吐的,则再加半夏,以去其水;如水去呕止,四变身体俘肿的,则再加杏仁,以利肺气;如兼胃热上冲,五变面热如醉的,则再加大黄,以清胃热。以上变证的治疗经过,相当于一篇完整的医案,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具体范例。


消渴

①病机与脉证消渴病是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频多,久则身体消瘦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对于消渴的病因病机,主要认为系胃热、肾虚及肺胃津伤所致。临床根据其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脉证为“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中消脉证为“跌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下消脉证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分类证治消渴可分为上消、中消、下消。

上消肺,如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清  热养阴,

中消属胃,系胃热内盛,热盛耗津,故以消谷善饥,大便坚硬为主症;

下消属肾,如见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用肾气丸助阳之弱以壮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气  振奋,消渴即可解除。


小便不利

①分类可分以下四种:膀胱气化不行;上燥下寒水停;湿热夹瘀,脾肾亏虚;水热互  结伤阴。

证治

如属膀胱气化不利,证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的,用五苓散发汗利水。此外,还有渴欲饮水,水人则吐的水逆证,亦用五苓散导水下行为治。

如属上燥下寒水停的小便不利,其人苦渴的,是由于肾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津不上承,上焦反生燥热,故其人口渴,饮水  不止。阳虚不化,水滞不行,故小便不利,治以栝楼瞿麦丸润燥生津,温阳利水。栝楼根润燥生津而止渴;山药甘淡益脾而制水;茯苓、瞿麦淡渗以利水;附于温肾阳而化气,使肾阳复而气化有权,气化行则水道利,津液上达,诸症即平。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寒凉温燥,摄渗补益相互作用,虽寒凉滋燥不伤阳气,温阳暖寒不损阴津,淡渗利水助阳救阴不伤津气,诸药相合攻补兼施,阴阳同调,各达病所。

如属水热互结伤阴,证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用猪苓汤滋阴润燥,利水除热。方中猪苓、茯苓入肾、膀胱二经,猪苓甘淡微苦,苦能下降直达少阴,甘淡能渗利水湿,茯苓淡渗利水,泽泻宣泄肾浊,滑石甘寒而滑,善清下焦之邪热而利小便,阿胶甘咸,滋阴润燥。五药合用,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诸症自解。

如为湿热夹瘀,脾肾亏虚的小便不利,可用蒲灰散、滑石白色散、茯苓戎盐汤分别治之。蒲灰散由蒲灰、滑石组成。具有凉血化瘀,泄热利湿之功,所治小便不利,是由湿热瘀结,膀胱气化不行所致.临床症状有小便不利'或短赤,或有血尿,溲时茎中艰涩疼痛如刺,少腹拘急,痛引脐中等。滑石白鱼散由滑石、乱发、白鱼三味组成。可凉血化瘀,清热利湿,用于热性的小便不利兼有少腹胀满之证,即后世所谓血淋。茯苓戎盐汤由戎盐、茯苓、白术三味组成。具有益肾清热,健脾利湿之功,用于中焦脾虚湿盛,下焦肾虚有热的小便不利。临床症状可有溲时轻微刺痛,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少量血尿等。


水气病

①分类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四类

风水起于外邪袭表犯肺,肺气不宣,通调失职,以至于水湿泛滥于肌表,故病初有明显的表证,如脉浮,恶风,骨节疼痛等。

皮水与肺脾二脏相关,肺主表卫而脾主四肢,若肺失通调,脾失健运,则水停肌肤而肿势加重,证见肢体肿甚,按之没指。不恶风提示无表证,可与风水相鉴别。腹如鼓而不满,可见里湿壅聚未盛。当发其汗,为风水和皮水提出了具体治法,风水因风邪在表,发汗散邪可恢复肺之宜肃通调。皮水因水停肌肤,发汗可使水从肌表而出,亦属因势利导之举。

正水脉沉迟提示有肾阳不足,阳虚而水聚于内,上射于肺,可见腹满而喘。

石水脉沉亦为阳虚而水停于里,又水寒凝结于下,见少腹硬满如石,故名。水聚于下,未影响到上,故不喘。阳虚阴凝,水液不循常道,故正水、石水均可见身肿之症。喘之有无,又是二者鉴别要点之一。

黄汗病以汗出色黄如柏汁为主症,因其初起有发热、四肢头面肿等,故有必要注意与风水相鉴别。黄汗病起于外受水湿,水湿留滞于肌肤,营卫郁滞,故见脉沉迟,发热而四肢头面肿。

发病机理

(一)水气病的发生与外邪有关:风邪袭表,表卫受邪,肺失宣肃与通调,水溢肌肤,发为水肿。故篇中列有风水病证,强调了感受外邪以后,内脏机能紊乱所导致的水肿。另黄汗病证,由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人得之,水湿之邪侵于肌表,引起身肿。风与湿可以夹寒,也可以转化为热,故风寒、风热、寒湿及湿热之邪也常见。在治疗上应多考虑用汗法宣散。

(二)水气病的发生与内伤有关:肺脾肾三脏阳气受损,是水气病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篇中所谓五脏水可视为典型。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深入的阐述,可以互相参照联系,以开启思路。

(三)水气病的发生与血不利有关:气病及血,水病及血,反过来,血病也可以及气及水。如本篇中所提出的气分、水分和血分。另外四水中的石水,阳虚阴凝,血脉瘀阻,水寒内聚,水湿外滞而见腹满身肿等,这也可视为“血不利则为水”的具体体现。④治法对于水气病的治疗,本篇提出了发汗、利小便和逐水三大治法,一般水气病患者,若见  腰以下肿,因腰以下为阴,属里,水湿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湿通过小便而排出。若见腰以上肿,因腰以上为阳,属表,水湿之邪在表在上,故用发汗法,,使水湿通过汗液而散除。此为水气病的治疗常法,亦即《内经》所谓“开鬼门,洁净府”治法的体现。如水肿病人,水气上泛,  目下微肿有如卧蚕;水溢皮肤,面目鲜泽光亮;水气不化,津液不生,其人消渴,小便不利;饮多溲少,水积腹腔,病水腹大;其脉沉绝,系因水肿严重,脉道被遏,并非真的脉绝,故可下之,此即《内经》所谓“去菀陈堇”的治法。

证治风水挟热,由于水为热迫,证见脉浮身肿不渴,汗出,外无大热的,用越婢汤散水清热;由于表实无汗的,用杏子汤宣肺发汗;

由于卫阳不固,证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的,用防己黄芪汤固表除湿。

皮水,由于阳虚不能行水,证见四肢肿,聂聂晌动的,用防己茯苓汤通阳散水;由于阳郁不能外达,证见身肿而冷的,用蒲灰散利水通阳。

里水,即水之在皮里者,证见脉沉,身面肿,小便不利,其表实有热的,用越婢加术汤解表清热;其表实无热的,用甘草麻黄汤解表泄水。又少阴肾水脉沉的,用麻黄附子汤温阳散水。黄汗本证,而见身肿发热,汗出口渴的,用芪芍桂酒汤行阳和阴;

黄汗变证,而见身晌胸痛,腰下无汗,髋腰弛痛的,用桂枝加黄芪汤通阳散邪。气分病,由于阳虚气滞,证见手足逆冷,腹满,肠鸣,则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温经散寒,通阳行气;由于水饮所作,证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的,则用枳术汤攻坚消痞,健胃制水。

水气病的预后“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水气病当见沉脉,现脉象突然大而无根,浮取有而重按无,此为元气涣散,证实而脉虚,提示预后极差。


黄疸病

病因病机主要有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还有火劫、燥结及女劳等各种不同病因的发黄。尤以湿热发黄为多见。“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这句话是湿热黄疸之关键。一是强诅湿热黄疽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二是认为其发病与血分有关。寒湿黄疽的辨证关键在于“阳明病脉迟”,阳明燥热,其脉当数,今反迟,则为寒湿可知,这显然就是太阴()虚寒之证。

分类与主症可分为谷疽、酒疸、女劳疽。

谷疸与饮食有密切关系,由于脾胃湿热熏蒸所致,主症为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烦;但也有脾虚寒湿所致,症见脉迟无力,纳差,头眩,小便不利,腹满或大便溏薄,神疲肢倦,苔白腻,色黄晦暗。

酒疸由于长期饮酒过度,酒热伤胃引起,主症是心中懊恼或热痛。

女劳疸多为房劳伤肾所造成,具体症状是日晡发热而反恶寒,膀胱急,小便自利,额上黑,足下热,大便必黑,时溏。女劳疸、谷疽、酒疽日久不愈,血分瘀滞可变成黑疽,症见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抓之不仁,脉浮弱,皮肤黑而微黄。

证治:黄疸治疗,无论是谷疸、酒疸,应首先分清湿胜、热胜、湿热俱盛等情况。如茵陈五苓散证,属于湿胜的黄疸;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证,属于热胜的黄疸;茵陈蒿汤证,属于湿热俱胜的黄疸。至于脾虚寒湿所致黄疽,治宜温中散寒化湿,书中未出方剂,当用理中、四逆等方加茵陈。女劳疽,有兼瘀与不兼瘀之分。硝石矾石散适用于前者,若不兼瘀者,后世多主张选用补肾方剂治疗。如偏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偏于肾阳虚者,可用八味肾气丸。


惊悸

成因惊多因突然受外界刺激而起,惊者气乱;悸多因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所致。两者病因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但常互相影响,如突然受惊可导致心悸,心悸亦常易受惊,故多惊悸并称

证治在治疗上,一般惊宜镇惊安神,悸宜补虚定悸。火邪致心阳不足、神气浮越的惊狂证,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中桂枝汤去芍药之阴柔以助心阳,加龙骨、牡蛎固摄镇惊,心阳既虚则痰浊易阻,用蜀漆涤痰逐邪以止惊狂。本方有通阳、镇惊、安神之效,因其症情紧急,且由火逆所致,故方名“救逆”。水饮凌心的心下悸证,用半夏麻黄丸以蠲饮通阳,降逆定悸。方中半夏蠲饮降逆,麻黄宣发阳气,心阳得宜,饮邪得降,则悸动自宁,但阳气不能过发,凌心之水不易速消,故以丸剂小量,缓缓图之。


吐衄下

成因酒客咳者必致吐血,皆因极饮过度所致。吐血的原因很多,若平素嗜好饮酒的人,又患  咳嗽,常可导致吐血。这是因为饮酒过度,酒毒湿热蕴郁,积于胃而熏于肺,肺失肃降,故  咳;进而灼伤血络,则必致吐血。

  脉证“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这是衄血、下血和吐血的不同脉症。病人面无血色是脱血的现象。无寒热,是指没有外感病的恶寒发热症状。内伤出血者表现为吐、衄、下血等证候的不同。若病人脉见沉弦,沉以主里候肾,弦为肝脉,肝肾阴虚,阳气亢逆,血随气涌,故知衄血;若脉见浮弱,按之而绝,则为虚阳外浮,阳不摄阴而血脱于下,故知下血;若脉浮弱,而症见心烦咳逆,是为虚热上扰熏灼心肺,故必吐血。

    亡血虚寒的脉象是:“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寸口,包括寸、关、尺三部而言。脉弦如张弓弦,主阳气减,故弦则为寒;脉大中空为芤,主阴血虚,故芤则为虚;虚寒相搏名为革,革脉弦大中空,如按鼓皮,为阴虚阳浮,外强中干之象,故妇人得之则半产漏下,男子得之则亡血。

辨证:从春至夏衄者属太阳,从秋至冬衄者,属阳明。手足太阳、阳明四经皆循行于鼻,故鼻衄多属太阳、阳明两经的病。春夏阳气生发,表热居多,故春夏衄血属太阳;秋冬阳气内藏,里热居多,所以秋冬衄血,多属阳明里热。人体脏腑经络之气的变动与四时气候有关,因此临床上辨证施治应考虑到这种关系,但又不可拘泥,春夏衄血亦有属阳明里热证者,秋冬衄血亦有属太阳表热证者

论治吐血、衄血,有由中气虚寒,不能摄血的,治以柏叶汤。取柏叶之清降,折其逆上之势而又能收敛以止血;干姜、艾叶温阳守中,使阳气振奋而能摄血;马通汁即马粪加水过滤取其汁而成,性微温,引血下行以止血,四味合用,共奏温中止血之效。有由心火亢盛,迫血妄行的,治以泻心汤清热泻火而止血。方中黄连长于泻心火,黄芩泻上焦之火,大黄苦寒降泄,三药合用,直折其热,使火降则血自止。

便血有远血、近血之分。

先便后血,是指先见大便,后见便血,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远,故称为远血。病由中焦脾气虚寒,统摄无权而血渗于下所致。治宜黄土汤温脾摄血。方中灶心土又名伏龙肝,温中涩肠止血;白术、甘草健脾补中;制附子温阳散寒,虽无止血作用;却有助于中阳恢复而达到止血作用;干地黄、阿胶滋阴养血以止血;黄芩苦寒作为反佐,以防温燥动血。药味相协,共奏温中止血之功。

先血后便,病在大肠直肠,肠内湿热,伤及血脉,因而下血,其血呈鲜红色;大肠直肠离肛门较近,故名近血,赤豆小当归散中赤小豆解毒清热,当归和血止血。


呕吐

成因与脉证呕吐的成因较多,既有脾胃本身的疾患所致,亦有他病影响而成。如属饮邪致呕的。由于脾胃虚弱,健运失常,饮停于中,影响气机升降,胃气上逆,内停之饮亦随之而出。若呕吐而饮邪得去胃阳恢复,出现口渴,这种先呕而后口渴者,为饮去阳复,病欲解之征。相反,先渴而后呕,是因饮停于中,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而口渴,渴而多饮,中阳失运,饮不得化,更助水邪,蓄结心下而为饮,饮阻气逆而呕吐。这种先渴而因饮水助邪致呕的,属内停之饮所致。

  经常呕吐的患者,津液耗伤,本应口渴,今呕吐而口反不渴,此乃饮邪停留于心下,以致呕吐频作。

治则与禁忌治疗当分清标本缓急,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发展,不可见呕止呕,故仲景提出“呕家有痈脓,不可止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的原则,以示审证求因、治病求本、因势利导的重要性。

辨证论治呕吐证治,分虚寒呕吐、热性呕吐、水饮致呕、寒热相杂呕吐四类;其治疗虚寒呕吐

  由于阴寒上逆,证见呕而胸满,或干呕、头痛、吐涎沫的,用吴茱萸汤温寒降逆;

  由于阳微阴盛,证见呕而脉弱,小便复利,微热厥逆的,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由于胃中虚冷,证见干呕吐涎沫而不头痛的,用半夏干姜散温中散寒;

  由于胃阴受伤,证见胃反呕吐,大便燥结的,用大半夏汤补虚润燥。热性呕吐:

  由于胃热上冲,证见食已即吐的,用大黄甘草汤泻热通便;

  由于邪在少阳,证见呕而发热的,用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水饮呕吐

  由于饮停心下,证见呕吐,谷不得下的,用小半夏汤涤饮止呕;

  由于寒饮在胸,证见恶心欲呕的,用生姜半夏汤散寒降逆;

  由于病在膈上,证见呕吐而思水的,用猪苓散利水止渴;

  由于水饮不化,证见胃反吐后渴欲饮水的,用茯苓泽泻汤利水通阳。

  又,由于寒热相杂,证见呕而肠鸣,心下痞满的,用半夏泻心汤降逆和中;

  由于胃肠不和,证见干呕而利的,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和胃。


下利

 治法“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是湿滞气利的治法。由于脾虚不运,湿滞气阻,蕴郁肠道,故见下利而兼矢气。湿热阻滞气机,气化失常,则肠鸣腹胀,小便不利。治当利其小便,以分利肠中湿热之邪,使湿去气行而泄利自止,即所谓利小便而实大便。利小便而治泄利,此即后世所谓“急开支河”之法。

 治禁“下列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利清谷,是脾肾之阳虚衰,不能腐熟水谷;由于阳虚于里,阴寒内盛,卫阳之气亦因之不足,故外见恶寒之症。纵有表邪未解,亦应急温其里,不可轻用汗法攻表。若误攻其表,必汗出而阳气益虚,阴寒更盛,以致气机不行,则腹部胀满不舒,即《内经》所谓“脏寒生满病”之意。这在临床中是需要注意的。

 虚寒泄泻

  表里兼病,证见下利腹胀满,身疼痛的,先用四逆汤温里,后用桂枝汤攻表;

  阴盛格阳,里寒外热,证见下利清谷,汗出厥冷的,用通脉四逆汤温中回阳;

  气虚久利,证见气体与黏液杂下的,用诃黎勒散温涩固脱。

   实热泄泻

  中实有物,证见心下坚,脉滑的,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热;

  内有燥屎,证见谵语,热结旁流的,用小承气汤清下实热。

  湿热痢疾而见里急后重的,用白头翁汤除湿清热;

  虚寒久痢,而见便下脓血的,用桃花汤固脱止血。

  利后虚烦,按之心下濡的,用栀子豉汤清热除烦;

  下利余热疮痈

 初起的脉证多见脉象浮数,自觉恶寒的表证,但有局部固定的痛处,与外感的一身尽痛不同。所以,初起发痈可用脉诊与局部体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断。

 辨脓法辨别痈肿的化脓与否,可用手按其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后世医家,又从痈肿的软硬、掐起、疼痛、颜色等各方面分别进行诊察,这是在《金匮》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肠痈

 主症

  脓未成的,临床表现为少腹肿痞,按之即痛,时时发热汗出恶寒,脉多迟紧;

  脓已成的,临床表现为腹皮急,按之濡软,其身甲错无热,脉多洪数。

 证治脓未成的可下脓已成的不可下!

  未成脓或脓成初期属急性里热实证者,当用大黄牡丹汤,用大黄、芒硝以泻热通腑,逐瘀破结;丹皮、桃仁凉血化瘀;瓜子(冬瓜仁)排脓消痈,诸药合用,有泻热通腑,化瘀排脓,消肿散结的作用。

  肠内有痈脓体虚邪恋者,当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肿,通阳散结,清热解毒。方中薏苡仁排脓消肿,开壅利肠;轻用附子振奋阳气,辛热散结;佐以败酱草解毒排脓,三味相伍排脓解毒,散结消肿。


浸淫疮

 预后:从口起流向四肢者,为病邪外出,易治;从四肢流来人口者,为病邪内侵,难治。这也是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浸淫疮的病势及预后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提出黄连粉为主治方剂,临床上亦很有实用价值。


手指臂肿

 一种手指臂部关节肿胀,并作振颤,全身肌肉也发生抽动的病证。

 是因风痰阻滞经络所引起的。

 主症以手指臂部肿胀抽动,或身体肌肉跳动作为主症,可用藜芦甘草汤涌吐风痰的方法治疗。


转筋

 包括手臂与小腿部肌肉痉挛掣痛,《脉经》将霍乱转筋合为一篇,《巢源》列转筋于霍乱病诸候;可知转筋多见于霍乱。

 是由湿浊化热伤及筋脉所致的一种筋脉拘挛作痛的病证,以下肢为多见,甚则牵引小腹拘急疼痛:脉象强直而弦,用鸡屎白散泻浊去湿,舒缓筋脉。


阴狐疝

 概念与今之腹股沟疝相似。张子和《儒门事亲》说:“狐疝者,其状如瓦,卧者人小腹,行立则出小腹人囊中,狐昼则出穴而溺,夜则人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其病多由努力举重,或跳跃叫号,以致腹内压力增加,小肠自腹股沟脱出,平卧则从阴囊还纳于腹内,劳动时又从腹内下坠于阴囊,因而或左或右,大小不同,或上或下,出没无时。

 一种阴囊偏大偏小,时上时下的病证,由寒凝足厥阴肝经所致,用辛温通利,温经散寒的蜘蛛散。


蛔虫病

证治可分为以下二种情况:一是用毒药杀虫治疗后,仍不得效,依然口  吐清涎,腹痛发作有时者,可用甘草粉蜜汤和胃缓痛;二是因腹痛剧烈致四肢逆冷,且静而  时烦,反复发作,吐蛔,属蛔厥证者,可用乌梅丸泻肝清胃,温脏安蛔,杀虫扶正。


妇人妊娠病

 胎与征的鉴别及征病的治疗妊娠与征病,每相疑似,应善为鉴别,其要点是:妊娠前三月经水正常,经断以后不会漏下,六个月左右在小腹部有胎动;征病则断经前三月已有不调,经断后未及三月又漏下不,自觉“胎动”在脐上,征由瘀血而成,出现漏下不止的,宜以桂枝茯苓丸消瘀化征为治。方中桂枝、芍药通调血脉,丹皮、桃仁活血化瘀,茯苓渗湿利水。


恶阻

 轻证证治证见妊娠口渴·(或呕逆),不能食,无寒热,乃经血养胎、阴阳失调所致,治宜桂枝汤调和阴阳、平冲降逆。

 重证证治证见妊娠呕吐不止,乃寒饮中阻;脾胃虚寒所致,治宜干姜人参半夏丸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妊娠腹痛证治

 阳虚阴盛证见怀娠六七月,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治宜附子汤温阳散寒、暖宫安胎。

 肝脾不调证见妊娠腹中疗痛,治宜当归芍药散养血调肝、健脾除湿。


胞阻

证见妊娠下血伴腹痛,乃冲任脉虚、阴血不能内守所致,治宜胶艾汤养血止血、固经安胎、调补冲任。

1.妊娠小便难证见妊娠小便难,乃血虚热郁所致,治宜当归贝母苦参丸养血开郁、清热除湿。

2.妊娠水肿证见妊娠水肿,乃气化受阻、水气内停所致,治宜葵子茯苓散利水通阳。

3.胎动不安

 肝血不足,脾运失健,酿湿蕴热,或脾胃素虚,寒湿内生,使胞胎失养而导致胎动不安。

 治法血虚湿热者,治宜养血健脾、清热除湿,方用当归散;脾虚寒湿者,治宜温中除湿、健脾安胎,方用白术散。


产后三病

 形成原因新产妇人,有三种常见的病症,一是以项背强直为主症的痉病,二是郁闷昏冒的郁冒,三是大便困难。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亡血、多汗所致。血虚则筋脉失养,汗多则风邪易人,故令病痉;亡血复汗,血亏阴虚,阳气偏盛,复感外寒,邪不外达,孤阳上逆,故令郁冒;血与汗皆屑阴液,阴液内伤,则胃肠枯燥,故大便困难。

 产后病痉但产后病痉,与前(痉湿喝篇)的痉病,见症虽同,病因各异,在治疗上,除参照痉病的一般治则外,还须照顾产后血虚的特点,以养阴镇痉为主。

 产后郁冒与后世所说的产后血晕不同;产后血晕,有因去血过多而致者属气脱,其证多眼合口开,手撒肢冷,六脉微细或虚浮;有因恶露不下而致者,属血逆,其证多胸腹胀痛,气粗,两手握拳,牙关紧闭;.两证一虚一宰,.必须分辨清楚。本篇所论的郁冒,是因产后血虚所致;其证郁闷昏胄,但头汗出。其治疗:如大便坚,呕不能食的,用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如郁冒已解,呕止能食,但大便坚,过七八日更发热的,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热

④ 产后大便难 一般可用脾约丸,或外用诸导法,润肠通便为治。


产后腹痛

后腹痛的原因很多,本篇所论,分血虚气寒、气滞血凝、瘀血内结、阳明胃实四者。在治法上,由于血虚气寒,证见腹中拘急作痛的,用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血温寒;由于气滞血凝,证见烦满腹痛不得卧的,用枳实芍药散理气和血;由于瘀血内结,证见少腹坚痛的,用下瘀血汤逐瘀止痛;由于阳明胃实,证见不大便,发热烦躁谵语的,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热。


产后中风

 产后太阳中风证见头痛恶寒,时时发热,汗出干呕,心下闷,乃产后正虚、风邪外袭、正气不能驱邪外出所致,治宜阳旦汤解肌发汗。

 产后阳虚中风证见发热面赤,头痛气喘,乃产后气血大虚、卫外不固、复感外邪所致,,治宜竹叶汤扶阳祛风。


产后虚烦证 证见心烦呕逆,乃气血不足、虚热内生所致,治宜竹皮大丸安中益气。


妇人热入血室

 而见往来寒热、发作有时如疟状,乃邪热与经血互结所致,治宜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散血室之结,使邪从少阳转枢而出;

 妇人热人血室,而见表证已罢,但有脉迟、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等证,乃邪热乘虚陷入血室,结为瘀热,治宜取肝之募穴期门泻其瘀热。

 妇人热人血室,而出现下血、谵语、但头汗出等,乃里热熏蒸、迫血妄行所致,治疗仍当刺期门以泻其热。


梅核气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俗名梅核气;此证多由七情郁结,痰气阻滞咽中所致

② 治疗 半夏厚朴汤解郁化痰,顺气降逆。方中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辅以茯芦利饮化痰;佐以苏叶芳香宣气解郁,合而用之使气顺痰消,则咽中炙脔感可以消除。


脏躁

 因脏阴不足,虚热躁扰所致。

 精神失常,悲伤欲哭,或周身不适,频频欠伸,像如神灵作所。③用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宁心安神。方中小麦养心安神,甘草、大枣甘润调中而缓急。


月经病:

温经汤

 主治妇人冲任虚寒夹有瘀血而致的崩漏下血病证。

 温经汤中吴茱萸、桂枝、生姜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阿胶、当归、川芎、芍药、丹皮活血祛瘀,养血调经;麦冬养阴润燥而清虚热;人参、甘草、半夏补中益气,降逆和胃。诸药共奏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扶正祛邪之功,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虚热消而诸症除。

抵当汤

① 为攻下瘀血的峻剂,若非经闭不利,少腹硬满作痛,小便利,大便黑,形气俱实者,断不可投,医者审之。② 抵当汤中水蛭、虻虫破瘀攻坚,桃仁、大黄活血通经,共奏攻瘀破血通经之效。


妇人带下

 湿热带下证见经水闭不利,下白物,乃瘀血内阻、久积而化湿热所致,治宜外用矾石丸清热燥湿,内服消瘀通经之剂。

 寒湿带下证见阴中冷,下白物,治宜外用蛇床子散苦温燥湿、杀虫止痒。


转胞

证见妇人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反倚息不得溺,乃肾气不举、膀胱气化不行所致,治宜肾气丸振奋肾气、通利小便。


阴疮证见少阴脉滑而数,阴中生疮,阴中蚀疮烂,乃湿热下注、侵蚀前阴所致,治宜外用狼牙汤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