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我们为什么要过年?”这三个字就是最好的答案

 龙叔文馆 2018-02-15

《你真的会跟孩子共情吗?》

01

快过年了,两个孩子也放假了。白天,我们娘仨坐着公交,去买一些过年需要的东西——有时是一些糖果,有时是春联,有时是几件挂饰……

看着我们娘仨这样蚂蚁搬家似的,一天往家里搬一点东西,楼上的邻居特别不解,说她家的年货早已在网上购齐了,而且,还有红包抽奖。

网购我也懂,买年货有折扣我也知道。但是,孩子却体会不到年味。

我更喜欢每天带着他们去城隍庙,看着大红灯笼,买几个烤红芋,还有冰糖葫芦——可以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尝尝过年的味道。

我更喜欢带他们去挂着灯笼的商店,买新衣服,新鞋子,然后告诉他们,这衣服和鞋子要在过年穿。

邻居的孩子问我,什么是过年?

言宝告诉她,过年就是要穿新衣,吃好吃的,放鞭炮,贴春联,还要包饺子,不能说不好听的话,还可以看《春节联欢晚会》……

楼上的小女孩,比言宝只小了两个月。都说女孩懂事早,可是,在过年这个仪式上面,她显然什么都不懂,自然也感受不到过年带来的喜悦。

而我的两个孩子,每天跟我出去购买年货,一起打扫家,准备迎接新年的心情却是大好。我还特意教了他们两个一首有关新年的歌,还有过年说的一些吉利话。

即使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可一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也满心欢喜。

我也希望孩子,以后回忆起过年,都是美丽的回忆,而不是有的人口中的“没意思”。

因为有了过年的仪式感,让孩子真切了解过年,他们才知道,原来过年这么有意思——年味浓不浓,完全是看仪式感有多正式。

何为仪式感?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它(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故事里,小王子驯养的狐狸,建议小王子每天都在相同的时间来,它说:“如果你下午四点来,那么我从三点开始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接近,我就越幸福。如果你到了四点还没有来,我就会焦虑,这就是幸福的代价”。

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对一个家庭来说,培养孩子的仪式感,有更非凡的意义。让孩子们用心对待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事,赋予每一件小事不同的意义,我们也就在不同意义中,感受到了幸福。

02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gahtering storise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上的成就。

一个注重仪式感的家庭,会让孩子受益匪浅。

① 仪式为孩子注入安全感

早上醒来,父母给孩子一个拥抱,说早安;上学前,妈妈习惯性叮嘱几句,注意安全;临睡前,给孩子讲故事,陪着他们一起做游戏或者手工。

这些固定的陪伴模式,会让孩子感到安心,早上一个问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临睡前的一个故事,帮助孩子有一个好的睡眠。

言宝小的时候,周末老公有应酬,我不想出去折腾,就带着两个孩子在家。今年考虑言宝大了一些,所以老公出去的时候,我也想着带他一起,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爸爸在一起。

可我却发现,他毫不领情,大哭大闹不愿意出门,即使连哄带骗出去了,吃完饭,也马上要回家。而且,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却还是要我讲故事,会跟我说,这是睡觉前必须做的。

他也曾告诉我:“不喜欢去饭店吃饭,因为回来太晚了。”

后来,我才想到,每次回来晚了,我就给他洗洗让他直接睡觉了,睡前故事还有聊天这些睡前仪式,统统都省略了,他自然不能接受。

生活中很小的事情,我们带着仪式感去完成,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感觉自己和家人在一起,安全感就会得到满足,他们会比较容易地去抵抗生活中的一些消极面。

② 让孩子有清晰的目标

在孩子生日前几天,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他即将长大一岁,应该有一些新的改变。比如,长大了一岁,你要学着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房间;也可以学习一项技能,如骑自行车,或打乒乓球。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一些事,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去选择。

为他举行一个生日party,有一个仪式,生日当天,吹灭蜡烛前,把几个目标再重复一遍,让在场的人为他作证。

这个仪式就赋予了孩子使命感,让他有了目标。在这么正式的场合下,自己说的话,是必须要做到的。而且,仪式感也让孩子感觉目标被重视,也愿意自觉去完成。

有的小学会有一个“开笔礼”的活动,这是学校为孩子们举行的一种集体开学典礼。通过“开笔”的仪式,告诉孩子基本的礼仪与规矩,使孩子明白是非标准与学习目标。

一个仪式,让孩子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懂得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强化内心的力量,督促自己去完成自己定的目标。

③ 给孩子一份美好的回忆

在孩子的生命里,会有很多充满仪式感的日子,比如,一次亲子活动、文艺演出等。

这些活动中,孩子特别渴望被人重视。家长的出现,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和认同感,让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成为我们和孩子共同的美好回忆。

在这一天,我们推掉所有的工作和应酬,穿戴整齐,准备好一切,只为了参加孩子的活动。在这份“准备”中,孩子会感受到我们的爱,觉得自己作为家里的一份子,被父母疼爱。站在台上的他们,在看到家人的那一刻,内心除了温暖还有骄傲。

丫头一年级有一次亲子模特秀,当时,因为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根本无法陪着她去参加,她不得不放弃这个机会。

几年过去了,她偶尔还会提及这件事,说特别难过。

我以为只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却没想到给孩子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想想,事情本来没有我想得那么难,我带着弟弟和她一起去走秀就可以了啊,这样还可以成为一个特别美好的回忆,然而,却因为我的畏难情绪,成了最深的遗憾。

④ 让孩子改掉一些坏习惯

心理专家说:“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中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仪式感,暗示你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

在音乐之都奥地利,父母带孩子去听音乐之前,让所有人都穿上礼服,临行前告知入会仪式等,只有这样一种重视感的存在,才会让孩子们觉得它的重要性。听的时候才会更集中,更容易有代入感,产生更强烈的内心暗示,进而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直至和当时的身份融合。

儿子小时候,养成了一个吃饭看动画片的坏习惯——本来他可能在玩玩具,一听说吃饭了,就会去打开电视。

为了改掉这个坏习惯,吃饭前,我会安排他和姐姐一起收拾餐桌,再打开播放器,来一首舒缓的音乐,允许他带着自己一辆心爱的车子一起“吃饭”(把车子放在旁边,陪着他)。

因为吃饭之前的这些准备工作,让吃饭这件事变得很有“仪式感”,反而冲淡了他对动画片的依赖。他开始慢慢地转变观念:觉得吃饭的时候,不应该去看动画片,应该认真吃饭,感受饭菜的香味,还要给自己的小车做“榜样”。

而且,在习惯了这些流程之后,孩子会自觉被这些仪式给“捆绑”,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

03

其实,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是自带仪式感。但是,这些仪式感却因为家人的忽略,变得越来越弱。

在平日的生活里,家长应该如何去增强孩子的仪式感呢?

① 平时在和孩子互动中,加入仪式感的行为

平时陪伴孩子的时候,家长可以经常适当地加入一些仪式感的行为,让孩子觉得这是你和他之间的专属行为,表示你对他的重视,这样就会把一件普通的事,变得不再普通。

我每一次外出,回家时,都会给言宝带一个小礼物,有时是一个糖果,有时是一个小玩具。

所以当我不在家,门铃响起的时候,他就特别高兴。有一次,他和爸爸出去玩,回来的时候,也给我带了一片树叶,说是送给我的礼物。

只要有一方离开,我们就会为对方带一份礼物,这就是我们之间的仪式感。

② 在特殊日子里一起参与

孩子喜欢每一个节日,因为可以有吃的、玩的,而有的家长,可能因为怕麻烦,就会尽量简化这些活动。

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节日,家长都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采购食物和饰品,让孩子参与其中,并且向孩子解释节日的来源,告诉他们这一天为什么要这样庆祝。

万圣节那天,幼儿园组织了亲子活动。班上一个叫李然的孩子,因为爸妈生意忙,没有办法来陪孩子参加活动,万圣节就给孩子请假了。

那一天的活动特别好玩,可是,对于这个没有参加的孩子来说,这一天和以往的一天没有任何的区别,而他也不会知道万圣节为什么要化妆,为什么提着南瓜灯,就可以得到很多的糖果,真是遗憾。

于丹说:“与古人相比,今天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审过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而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安宁”。

仪式感,不必太复杂,形式可以简单,但是一定要独特的精神属性和个性化价值,让特定的某一天,某一时刻,区别于其它。仪式感不仅给孩子的成长道路注入了精神营养,还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幸福感也是如泉水一般,咕咚咕咚从身体里冒出来,这种幸福感,指引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会走得更远。

仪式感犹如孩子平淡生活里的一束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泛着动人明媚的星光。

(作者:多多黛,80后女子。一手文字,一手生活。想把世间所有的美好,都写给你们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