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教育方面,《论语》又教会了我们什么

 blackhappy 2018-02-15

在上一篇的文章中,我们为大家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还没看的小盆友们可以复习一下哦!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百家争鸣”时期的不同流派的思想,今天,我们着重看一下《论语》这部影响古今一代代领导人经典名作。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形式的著作,由孔子的后人整理成册,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他有着至高的人格,不为富贵折腰,为义而坚守贫穷。他有仁心,有兼济天下的仁心。他追求真理,他传播真知,他是一个追求心灵光明的人。《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它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

关于《论语》的成就及影响,对其评价最高的应该就是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了!

有人说这样的称赞未免言过其实,夸大了《论语》的作用。我们暂且不对这句话作评价,且不论它在治国方面有什么重大影响,《论语》在教育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论语》在教育方面究竟教会了我们什么?

?教育指导思想?

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的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西周时代的学校被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因此,当时的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是没有平等可言的。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内涵是:任何人我都可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的人人平等。这一思想的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不管出身的高低贵践,一视同仁,这与现在很多老师是截然相反。放眼现实,我们甚至还能看到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上不起学,这种情况在伟大的先贤孔子那里就不应存在了。

?教育方法?

关于教育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等。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说的是:“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孔子一向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钝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采取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人。应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一思想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说的是,有一次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听到朋友穷困,是不是可以送些财物去帮助他?孔子对子路说:有爸爸哥哥活着,怎能不商量一下就自作主张呢?对冉求却说:应该立刻去帮助他。公西华知道后很不理解,就问孔子为什么他们问同一个问题,而老师的回答却不一样,孔子说:因为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促他一下,鼓励他去做;子路勇于作为,好自以为是,所以我抑制他一下。

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诠释,至今仍在沿用,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这是孔子对后人教育上的最大贡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和《学记》中提出的“善喻”的教学原则一致。

说的是:“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南宋时期教育家朱熹作了这样的解释:“愤者,心求其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是说要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

而举一反三,着眼的是“思其类”,要求“闻一知士”,就是要培养学生推理、演绎的思维能力,能够由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知识出发推断或思考出个别的或特殊的结论。孔子同时强调“一以贯之”,要求学生“多闻”、“多见”、“由博返约”,进行归纳,从已知的个别或特殊的知识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结论。

由于孔子教学生不是把咀嚼过的知识和盘托出,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以激发。变得“好学”、“乐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它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强调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要一开始就将知识和盘托给学生,而是要相机诱导,促其“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倡导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育内容?

关于教育内容,孔子主张“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即希望学生六艺皆通。提倡终身教育。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由于《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是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时便已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到了四十岁就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追求,到了五十岁时就明白天命,到了六十岁时听人说让人不快的话也不生气,到了七十岁时可以听从自己的内心去生活,而不超出道德的约束”。

?教育目标?

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

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

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经典名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首先,当教师的要不断学习,其次教学生要坚持教、要认真的教。而现在我们很多教师心思是不在学习和教书上的,在什么上呢?在巴结领导上,在赚钱上。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在腐蚀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教师不是为了学生教书,而是为了金钱教书上,追求物质没有错,但把金钱作为唯一的目标就错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学生,教的是方法,千万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死了,否则,我们教出来的只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有不知为不知的引导精神。真正的好老师,是让学生拓宽了视野的学习,而不是把学生限制在教师自己知道的范围上去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此节出自《论语·为政第二》。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

说的是:“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孔子这里强调了举一反三、领会精神实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抓住了学习的本质规律:人的认知是由低到高,连续的,新知识,新学问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也是学习都基本规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节出自《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孔子指出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提出了学习和思考都关系,指出学与思要相结合。这是孔子治学方法的重要总结。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而不思就会徒劳无功,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是不学无术。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既有思想,又有学识的人。这也是我们时下提到都“知行统一”的教育原则。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讲的是学与思之间的干系。说的是,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在《论语·为政第二》中,孔子已经提到了“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的思想,这里有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果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

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和荀子提到的“吾尝终日而思之,不如须臾之所见”以及《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思想一脉相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节出自《论语·述而第七》。

说的是:“三人走路,必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它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不以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不仅对我们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都是有益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节出自《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的这几句话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不应只专注于书本,更应结合实际,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就像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所以,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要把书本知识读活,做到活学活用,为自己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博学而笃志,且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此节出自《论语·子张第十九》。

说的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此节重点在于激励学生要博览群书,当书读得多了,自然就修养了人的思想境界了。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此节出自《论语·学而第一》。

指出了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说的是“年轻人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离开家要尊敬师长、兄弟;言行要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的时间和余力,则应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认为,没有品德之人学文不能持久,就算是学到了文也只会祸害人间。这个观点非常正确,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非常有现实意义。

这和我们当下所提出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的观点一脉相承。立国先立人,而立人必先立心,先立魂,因此,通过教育,全面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尤其是心灵质量,灵魂质量,这是最重要的。孔子之所以称其为伟大的教育家,就是因为他抓住了教育的“硬核”,这个硬核就是品格。用他的话说即是“德”。

“学然后知不足”。

孔子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价值, 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意思是说:“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其又云“不学礼, 无以立”。这句话是孔子对他儿子孔鲤所说,意思是说“不学礼怎么立身处世,不学礼你怎么做人?”

可见孔子对学习是非常重视的,纵观孔子的一生也是勤奋好学的典型,孔子自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以上提到的只是《论语》中的一小部分经典名言,还有的是其他著述中的经典名句。但仅仅是这么一小部分的内容,我们也不难看出,被称为“圣人”是有他的理由的。

《论语》中的大部分教育思想放到如今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同样适用于现代教学。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学生可以先自学,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老师给出正确的答案。同时老师则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用真心诚意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学生们也用相同的态度来对待学习。

所以,且不论半部《论语》能不能治天下了,单说《论语》中的先进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发,这也是一部值得代代珍藏、世世沿袭的教育界顶峰之作了。

每日教育观点

(智高美教育-TCSOL国际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教育孩子先要将他教成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其次要增长他的见闻,提升他的眼界,最后才是教育他增长知识。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是注重德行、注重修养的。孔子经常令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往的信实。由此可见,正确的理念、优秀的教育方法是可以永远传承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