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12.05【中医流派】丨民间医派

 秦岭之尖 2018-02-15

中国的民间医学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历史上有不少医家善于学习并采用民间的医疗方法,并以此成名,我们称之为民间医学派。民间医学派的理论与方法,较之其他临床传统流派,显得比较简单粗俗,但确有良效。实际上,汉唐时代的许多方书,都记载着相当数量的民间疗法和单验方,如《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这些民间医疗经验,成为中医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医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儒门事亲》)、清代的外治专家吴师机(《理瀹骈文》)等,另外,无数无名的铃医(走方医)、草泽医,亦属于此派。长期以来,民间医学派学术得不到正统中医的承认。张子和虽为太医,但终因以用药峻激而遭到太医院医官的排挤,而辞职返乡。后世虽称其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但对其学说及经验,却极少遵循使用。吴师机当年虽施药济人,极一时之盛,但传人寥寥。而广大的铃医被视为游食江湖之流,对其医疗经验亦不屑—顾。这种学术上的门户之见,是不利于中医学术发展的。作为中医传统流派之一,民间医学派有其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经验,值得今天学习并研究。

1

重视攻邪治病

民间医学派保留着古代医学朴素的疾病观与治疗原则。认为疾病的产生都是邪气加身的结果,因而,病与邪具有同一意义。《黄帝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指疾病的发生与否而言的,一旦得病,仍应以祛邪为要,故又谓:“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张子和的“汗、吐、下”三法,铃医的“顶、串、截”三招,吴师机的“拔、截”等,皆着眼于早治速治,截断病机传变,祛邪外出。他们极少使用补剂,绝无李东垣、薛立斋辈“舒徐从容”,服药至数十贴而病自愈的风格。而用药之峻猛,是在诸传统流派中所最突出的,所用之药大多为祛风散寒、舒筋活络、峻下攻逐、消积除痞、芳香走窜以及大热大寒诸般猛毒之药,故能奏效甚捷。

2

长于外治

古代医家治病多取外治法,扁鹊治虢太子尸厥,施以针石及熨法而效;华佗亦以针法取胜,《黄帝内经》中也记载了许多外治法。古医学这些疗法在民间医学派中得到保存并发展。如张子和的汗、吐、下三法,不仅仅指内服药,而把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凡属上行的皆属于吐法;把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等凡属解表的皆属于汗法;把通经、下乳等下行的皆属于下法。吴师机除运用膏药外贴之外,尚有口畜鼻、涂顶、点眼、塞鼻、扎指、握掌等外治法。这些外治法简单、方便、取效快、花钱少,尤其适宜于民间广大贫苦民众的医疗之用。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外治法长期以来被视为雕虫小技而为儒医所鄙视,民间医学派学术观点也得不到重视,这也导致了中医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受到干扰,这个问题应当引起今天的重视。

3

擅用经验单方

民间医学派重视经验,所用方法,或得之古书,或得之家传师授,或自己经验所得,较少思想,是其特点。其方则药味简单,甚或单行,亦无君臣佐使诸理可寻,大旨求验为要。这个特点,在铃医中更为明显。

说明

图文资料多数取自互联网,经我们收集整理再呈现给大家,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一心一醫

祖国医药文化传播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