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乌衣巷,王谢家

 平行线lly 2018-02-15

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一共有五首诗,他在序中说: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从这段话看起来,刘禹锡写《金陵五题》时竟还没有到过金陵(可能写《金陵怀古》时亲至),仅凭着思慕的心情,一口气写下《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工讲堂》、《江令宅》五首,好友白居易认为《石头》里的“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空前绝后的妙句,这是诗人专业的眼光,现今五首里最脍炙人口的却是《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关记载

《丹阳记》(南朝宋,山谦之):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

《宋书·谢弘微传》: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矅、弘微并以文酒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

《世说新语·雅量十三》(南朝宋,刘义庆):王公曰:我与元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迳还乌衣,何所稍严。

《六朝事迹编类》(宋,张敦颐):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引榭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其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榭以手招之,即飞来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于燕尾,曰:‘误到华胥国里来,玉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出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来春燕又飞来榭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冥数合,如今瞪违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雁飞。’至今岁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

《南齐书·王僧虔传》:僧虔入为侍中,迁御史中丞,领骁骑将军。甲族向来多不居宪台,王氏以分枝居乌衣巷,位官微减,僧虔为此官,乃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我亦可试为耳。

《千家诗》(宋代谢枋得选编,清代王相作注):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乌衣,燕子也。王、谢之家,庭多燕子,故名乌衣。

乌衣巷是金陵城内街名,在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为什么叫乌衣巷呢,一个说法是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军士都穿黑军衣,故名。一个说法是东晋南渡后王谢大家族在此居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第三种说法是南宋《六朝事迹编类》所言,王谢应作“王榭”,是游览乌衣国的金陵人,巷名由此而来。第四种说法来自清代学者注的《千家诗》,认为乌衣是燕子的别名。前两种说法占主流地位。

东晋与南北朝时期,乌衣巷是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住宅区,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这里走出了名臣王导和谢安,走出了书法巨匠王羲之、王献之,以及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谢眺等大诗人。

王导与谢安

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邪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八王之乱”南渡后,在新亭对泣时厉声喝止,温峤过江时一起痛哭。东晋建立后,尊君主,兴教育、修礼制、重文官,保太子,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虽然居功甚伟,王导依旧坚守臣子本分。大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即皇帝位,建立东晋。受百官朝贺时,司马睿再三请王导同坐御床受贺,王导再三辞让不敢当,说道:“如果太阳也和地下万物一样,那么老百姓该到哪里沐浴光辉呢?”司马睿这才作罢。

而王氏家族受到猜疑与权利削减时,王敦选择武力逼迫,王导选择淡泊自如,以至于王敦攻入建康以后,对王导说:“那时不听我言,几乎全族被灭”,王导依旧不为所动,在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前,选择国家利益优先。

据《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之一零二记载,桓温移镇南州,他规划修建的街道很平直.有人对东亭侯王珣说:“丞相当初筹划修筑建康城的街道时,没有现成图样可以仿效,所以修筑得弯弯曲曲,和这里相比就显得差些.”王珣说:“这正是丞相规划得巧妙的地方。江南地方狭窄,比不上中原。如果街道畅通无阻,就会一眼看到底;特意拐弯抹角,就给人一种幽深莫测的感觉。”可见王导是建康城的总设计师,南京城市自古因山循势而不求四方的围城观,古已有之。

“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等人的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叛乱中,王导始终以自己的威望尽力随侍维护成帝。“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

王导一生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定乾坤,挽狂澜,堪称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于魏晋名门“陈郡谢氏”,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著名的永和兰亭雅集参加人里就有他。后弟谢万获罪,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

383年,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朝中大臣劝谏,苻坚不屑地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这就是“投鞭断流”的典故。

据说淝水之战前夕,谢安神情泰然,照旧游山玩水,直至最后才召集将领面授机宜,淝水之战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样,成为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例子之一。战败的苻坚一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

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

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谢安的事先筹划功不可没。而且谢安从战前的“围棋赌墅”到战后的“小儿辈大破贼”,自始至终一直采取极为冷静的态度,对于稳定当时建康的人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战后也能很好地处理与龙亢桓氏的权利分割。此次战争使谢氏的声望达到顶峰,也带来了君王的猜忌,即便对音乐“一往情深”的桓伊为他在君王面前歌唱怨诗,谢安也只好交权出镇。

而在《世说新语》里,王导是一个提携后进、谦逊温和、风度淡雅的形象,尤其言语举止,处处周到,多赞扬,即使有批评,也是赞扬优先,批评在后,且言语得当,无不透露出高情商。谢安是一个善良好学、气度沉稳,以身作则的形象。而且不像王导,喜欢下结论、做评价,谢安善于组织讨论,喜好提问启发,家中后辈常与之持不同意见,想必东山再起前的老师生涯是很称职的。

他的后辈也很喜爱他,外甥羊昙因为谢生病还京时曾过西州门,在谢死后,一年多不举乐,行不过西州路。有一天吃醉了酒,沿路唱歌,不觉到了西州门。左右提醒他,他悲伤不已,以马鞭敲门,诵曹植诗:“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恸哭而去。后人将羊昙醉后过西州恸哭而去的事用为感旧兴悲之典。

王家书法谢家诗

《世说新语》里记载,有人去拜访太尉王衍,还遇到了王戎、王敦和王导在座,在另个屋子,又见到王诩和王澄。出来后,他对人说:“今日太尉府一行,触目所见,无不是琳琅美玉。”而谢安曾经问诸子侄:“孩子们又何尝需要过问人事,为什么总想让他们更好?”谢玄回答说:“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啊!”。于是后人常言王氏一门琳琅美玉,谢氏一家芝兰玉树,两家子弟,多产巨匠,素有王家书法谢家诗的说法。

王导本人就十分热爱书法。他在东迁之时,把钟繇的《宣示表》缝入袖中,誓言“贴在人在,贴亡人亡”,足见其对书法之热爱。 他常教诲家族中人要尊重书法,他的堂侄是“书圣”王羲之,堂侄孙王献之,孙王珣、王珉,都是一代书法家。

公元353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举行兰亭雅集,上巳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挥毫写就,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深受唐太宗喜爱。

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据说有一次晋帝让他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而他的豁达淡泊又使他成为了郗鉴的“东床快婿”。他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唐摹本王羲之《兰亭序》)

其子王献之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合称为“二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果然,王献之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不亚于父亲王羲之,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其中,《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另二为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

(王献之 中秋帖)

而王导之孙,谢安之婿王珣,工书法,董其昌称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晋书·王珣传》说“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后人以大手笔或大笔如椽形容著名的作品。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

(王珣 《伯远帖》)

“大谢”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王羲之的外孙,他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尤其是“池塘生春草”更是意象清新,天然浑成,深得后人激赏。而且他也长于书法,工于佛教绘画,曾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至今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这就是“才高八斗”的由来。他还喜欢旅行,发明了谢公屐,是一种活齿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便于蹬坡和泥泞中行走。

“小谢”谢朓高祖谢据为谢安之兄,《南齐书》本传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梁武帝萧衍说:“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他的诗歌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清人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李白自己也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是对谢朓诗歌最恰当的评价。

谢家也出过非凡的女诗人,谢安的侄女、王羲之的儿媳妇谢道韫被赞“咏絮之才”。起因是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们讨论“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还记录了她替小叔王献之与客辩论,以及在孙恩之乱中的大义凛然,世家风范,表露无遗。可惜的是谢安因为王徽之“乘兴而来,兴尽归去”,认为他不能始终如一,便将她嫁给了书呆子气的王凝之,真是错点了鸳鸯谱。

有关诗文

金陵五题之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西河·金陵怀古

宋: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

伤心(赏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

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登池上楼

南北朝: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北朝: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