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重温了最喜爱的动画之一《NANA》,里面讲述了两个同被称为‘nana’的女孩的故事。其中一个叫小松奈奈,是个爱情至上的女孩。 为了男友,她离家出走独自来到陌生的东京。在关系破裂后,又想立马通过下一段感情来修复前一段恋情带来的伤害。她对亲密关系有着过分的依赖,把自己定义成一个“小女人”,仿佛只有在爱情中她的自我价值才能体现。 生活中也有不少像奈奈这样的人。尤其是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单身意味着落寞,亲密关系成了幸福生活的标配。 你一定也听说过“都说很优秀,还不是单身”这样负面色彩很重的评价。单身,已经成了一个有一定污名化的词语。 每逢佳节,也许你和另一半度过一个浪漫的夜晚;又或许你孤身一人,期盼明年的这一天不再单身。 可是单身就一定孤独、不幸福吗?今天我们来聊聊对单身污名化的反思。 关于单身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1: 恋爱与婚姻是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事情 人们提起恋爱和婚姻,总是默认它们是人生的必需品。似乎没有谈过恋爱,没有成为过某人的妻子或丈夫,这样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然而,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教授Nadine. F. Marks和James David Lambert在研究中发现,一直保持单身的人和已婚者相比,在自主性和个人成长这两项指标中得分明显更高。 由此可见,没有亲密关系并不会成为单身者成长的阻碍。 误区2:单身状态是“无奈的间歇期” 美国人口普查局2015年的数据显示,全美国成年人口中,有45%未婚。而65年前,已婚人数是未婚人数的两倍。同时,也有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居生活。 这些单身的人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把单身看作下一段恋情开始前的“间歇期”。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心理学教授Bella De Paulo在她的一篇文章提到,很多人是“内心单身”者。他们把单身作为自己的生活状态,享受不依赖他人生活的感觉。 误区3:一直单身的人是在逃避责任 一些人认为,总是选择单身的人,是对亲密关系中责任感的逃避。这种误区在单身女性身上更加严重,特别是一直未婚并且没有孩子的女性,她们经常被认为是自私的、想要逃避家庭责任的群体。 事实上,单身并不与自私和自我中心挂钩,她们其实非常愿意背负起关怀家人的职责。 Roona Simpson 对此做了采访研究,与大部分人的想法相反,大多数她采访的单身女性长期照顾着自己的父母,也从未觉得照顾他们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误区4:单身的人是与社会分离的,是孤独的 与这个误解相反,单身的人比处于关系中的人普遍来说拥有更大的社交平台,更多朋友。他们与朋友、邻居、家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社会学家E. Kay Trimberger认为,这是因为处于关系中的人通常会在自己的伴侣身上花费更多时间与情感,从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自己的朋友。 误区5:一直单身的人会孤独终老 E. Kay Trimberger博士在她的书《The New Single Woman》中描绘了她认识的一位单身女性Wendy患乳腺癌逝世时的场景。Wendy最后的日子并不是孤独的,她的朋友们就像家人一样一直陪在她身边,鼓励她,陪她度过最后的时光。 社会学家Crohan和Antonucci调查发现,有些丧偶的女性即便有自己的孩子和家人,也会选择和朋友们住在公寓里,互相照顾,分享食物,一起去教堂或是一起参加社区活动。 家人,朋友,同事,邻居都是单身者们圈子的一部分,他们提供的关怀并不会比伴侣提供的关怀来的少。在一些独身老年人的生活中,朋友甚至比家庭的角色更加重要,因为朋友们之间通常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社交平台。 社会给我们写好的剧本中,单身者是反面人物 在我们先前提到的Marks和Lambert的研究中,出现了“共同时钟”的概念。它是社会对于我们不同年龄段的期待。迎合社会期待的个人转变更容易实现,还会获得一系列社会认可,而不符合社会期待的个人转变则会受到更多阻碍。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为我们写好的剧本里包括了及时的婚姻这一项。于是,一直保持单身的人很容易受到整体氛围的影响,而变得不快乐。对单身负面的误解,污名化甚至是歧视也来源于此。 心理学教授Bella DePaulo称这种现象为“单身歧视”。调查显示,比起种族、性别、性取向等方面的歧视,对于“单身歧视”有所认知的人只是凤毛麟角。 单身歧视对我们有什么负面影响? 随着“是不是单身”成为人们评价他人的一类标准,人们对单身状态的恐惧油然而生。 多伦多大学社会心理学的Ph.D Stephanie S. Spielmann与她的同事曾针对“单身恐惧”的实验表明,“单身恐惧”会影响他们对一段亲密关系的评价和判断,同时加大了他们做出不理智选择的可能性。 1. 单身恐惧者在选择对象时会放低自己的要求。 通常来说,选择一个不够体贴、不能满足另一方情感需求的人做伴侣,比起体贴的对象,感情更难长久也更难成功。但对于单身恐惧的人来说,这两类人对他们的吸引力却是相等的。 2. 单身恐惧对一个人现有的亲密关系也有着负面影响。 研究证明,无论对当下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如何,有单身恐惧的人会更加依赖现有的亲密关系,也是两人中更难先提出分手的那一个。这会使他们更容易被一段他们并不满意的感情所束缚。 用恋爱满足一切,是件特低效的事儿 社会学家 Liz Spencer和RayPahl在《重新思考友情》中阐述,在各种类型的关系中,伴侣在每个人心中的占比最大,是人们情感,物质和个人生活的中心。这也的确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做法。 一项对当代美国人婚姻生活的调查也证实了,仍然有很多人将伴侣看做他们主要情感宣泄和得到情绪宽慰的对象。但这不仅不是最有效率的、让我们得到情感回应的方式,也会在有形无形中给伴侣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那么对亲密关系的健康的定位是什么样的呢? 在生活中,我们也许会找某些人使我们从悲伤中振作,而会找另一些人寻求缓解焦虑的建议。这种对于特定的情感,寻求特定的人帮助的关系就叫做“情绪关系”。 Elaine等人的一项实验表明,人们可以找到不同的、帮助他们管理情绪的对象。而且,一个人的情绪关系越多样化,他通常也就更快乐。 Bella DePaulo说道,既然“情绪关系”越多样可以越让我们感到快乐,那么“将伴侣当做最主要情感宣泄对象”的做法可以说是效率低下。 她建议人们努力向更多不同的人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把自己的感情重心放在某几个人身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以上。 现在,你还害怕一个人过节吗? 作者 / 曹明然 编辑 / KY主创们 欢迎关注企鹅号KnowYourself,解析情感背后的心理学,陪你科学认识自己。
|
|
来自: timtxu > 《心灵、婚恋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