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这个回答还有价值,请【点赞】【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思考】。 有一个想法,可能是潜意识【无法意识到但不知为何】却在意识层次浮现一个想法,也可能是意识层次【通过思考方法】引导注意力去【思考】而产生一个想法。也可能是两者【意识层次与潜意识层次】不断互动的结果而产生的一个想法,要说清楚这个想法是什么来的,有时很难,甚至完全无法说清楚,但一定要尝试去弄明白这个过程,才会有意识的去改善我们思考的过程,如果把思考看作是一个黑盒子,那么我们是无法改善思考。 从【一个想法】产生说起来谈,人【应该如何】去思考,【应该如何】是手段、是策略,手段、策略都是善变的,因此如果专注到【应该如何】,用庄子的话来讲【终身疲役而不知所归】。 但这里并不是说【如何思考】不重要,恰恰所有的思考都是通过【如何思考】来完成思考的操作。 如何思考透过思考方法来完成的,当然也可以透过【经验】直接给出答案而没有思考的过程,这很常见,也很有效率。 思考方法实在太多了,人的精力有限,在【应该如何】这个层面去看思考,你会看到思考的复杂性和不可驾驭性,直至,最终会被【应该如何的手段、策略】所遮蔽反而看不清楚思考是什么。我们来看一张最简单的图但却很能说明道理:
人【应该如何】是落实在这个框架的【how to】层次,这个层次比较繁杂,工具繁多,不容易说清楚思考。 我们来看【what]层次,思考是什么。这个层次,就会简单很多。 我们来看[why]层次,思考本身背后的运作原理。 从方法端[how to]层次来看思考【归纳、演绎、溯因思考、还原思考法、系统思考法、水平思考法、5w2h思考法、SCAMPER思考、假设-否证、TRIZ创新思考、SIT创新思考等等】,确实很容易迷失在【思考】的方法之中。 走出方法端,去理解思考背后运作的原理来看思考,会很简洁,简洁到所有的思考方法都可能落实在共同的运作原理。 有没有思考的共同运作原理呢,显然没有,是我们设计出来的一个【虚拟形式】,这个虚拟形式,显然是假的,但要透过这个假的【虚拟形式】来表述【思考的运作】原理。 那这样的一个虚拟形式可能会是什么呢?要什么去设计呢。 通过几个简单的要素来表达思考框架。我们来看一张图 这张图会帮助你大致了解思考,思考对应的物质基础【两套神经系统】、每套神经系统的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系统1【快思考、潜意识层次】、系统2【慢思考、意识层次】。有了这个大致的认知。我们再往下看,它是什么针对一个【关注点、机会、问题】进行运作的。 但这张图要表达的意思是【思考本身的运作原理】,而不是思考方法。 思考方法是运行于人脑中的两套神经系统,而按我们虚拟出来的设计去引导思考。当我们理解到这个层次时,思考其实是很简洁的。 思考方法是可以拿来主义,但拿来主义之前,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设计一个思考的认知框架。这是在why层次去看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