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大唐的皇帝们从这里一步一步登上坛顶,祭天祈福。一千多年后,这座“天下第一坛”,已拂去千年积淀的尘土,即将向世人展现它的往日荣光。 它是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被列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补充名录;它曾是国家至高无上的礼仪重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作为西安最“深藏不露”的国宝,唐天坛遗址的动态受到悦西安网友的持续关注。 |天坛圜丘旧貌| 尘封千年的低调国宝 西安天坛,大名叫作“圜(huan)丘”,坐落在今陕师大老校区南面一隅。初建于隋朝,唐朝时成为皇帝祭天的重要礼仪建筑。天坛遗址占地约20亩,共四层,全部为土质结构,高约8米,最底层直径约54米,顶层直径约20米。 |西安天坛(圜丘)与师大老校区一墙之隔| 与北京明代天坛相比,西安天坛圜丘的历史比北京天坛早了1000多年,北京天坛只有三层,高5.4米,北京天坛只在四面有台阶,西安天坛十二个面均有台阶,更符合周礼礼制。因此无论是年代还是规模,西安的这座天坛都称得上北京天坛的“老祖宗”。
圜丘周边用来登顶的阶梯,叫做“陛”。西安天坛共有12陛,又称“十二辰”,暗指天上的十二个方位,其中正南方向的“午陛”最宽、最长,是皇帝登坛的阶道。 |天坛圜丘俯瞰 可见12条登坛阶道 图/李文博| 历史文献资料中关于“皇帝南郊祭天”的记载非常之多。在古代,祭天属于最高规格的礼仪活动,因此唐天坛在皇家礼制建筑中的地位也极其重要。包括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在内的20余位隋唐帝王在此登坛祭天,这里是目前已知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 |天坛圜丘旧貌| 1999年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用了三个月时间将天坛遗址发掘出土,千年天坛遗址重见天日。此后,这个珍贵的历史文物一直沉寂闹市,鲜为人知。地图上,唯有一条破败狭窄的“天坛路”默默宣示着它的存在。 天坛遗址公园诞生记 2014年底,西安市通过了《天坛遗址公园概念规划》。然而,两年多过去,由于涉及属地管理权、拆迁等多方面博弈,天坛遗址公园迟迟未能动工。 |2016年夏的天坛遗址| 天坛所在部分区域属地管理权属于陕西师范大学,周边住宅建筑较多,拆迁改造较为困难。由于周边房屋无法拆迁,也无法做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据悦君了解,2007年西安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时,曾将天坛遗址纳入其中,但由于其周边城中村、居民楼等环境较差,遗憾落选。 |铁栅栏挡住了许多慕名参观的游客| 2017年2月,“西安‘天坛’遗址规划2年未动工”的消息见诸报端,这一次引起了市委书记王永康的关注,在市委专题会议上,永康书记要求天坛公园在年底建成。“由曲江政府牵头,雁塔区和相关部门配合,加快拆除陕师大和周边工厂的临建违建。” 2017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天坛遗址公园建设进展迅速。相关单位以土地置换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2017年9月,圜丘南侧地面建筑物全部拆除完毕,绿化、铺装工作随即展开。 |天坛遗址公园logo/悦西安制| 根据规划,天坛遗址将按原貌展示,遗址周边新增绿化景观及园区道路,公园南侧规划长200米、宽30米的绿化廊道,连接遗址区和雁展路,形成以天坛为核心,南北通透的视觉通廊。 |天坛遗址公园效果图| 悦君了解到,后续将启动建设的天坛遗址公园二期工程将以保护遗址为前提,新建天坛遗址博物馆及相关配套设施。 |天坛遗址博物馆效果图| “福佑中华·天坛春祀” 唐天坛迎春祈福大典 目前,遗址公园正在进行紧张的收尾工作,准备好迎接市民游客的参观。作为“西安年·最中国”活动的一部分,2018年春节当天(正月初一),在“天下第一坛”——西安天坛遗址公园内将举办“福佑中华·天坛祭祀”迎春祈福大典暨长安礼乐文化活动,复原唐代春节天坛祈福,配合古代服饰、祭祀舞蹈及乐器伴奏,让世人感受中华千年礼仪之邦的风度。 今日,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隋唐天坛遗址上将演绎迎驾、静鞭、行礼,鸣钟、列阵、行进,初献、亚献、终献等大礼全过程。西安演艺集团·歌舞剧院的演员将与现场观众一起行祈福礼,敬献美酒,挂祈福卡,展现古典礼乐文化。 |天坛遗址公园实景鸟瞰 图/李文博| 中华第一坛重见天日,尘封千年的大唐天坛终于迎来万众瞩目!致敬历史,承续文脉,古都西安再次用行动践行了丝路文化中心的使命与担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