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墨市店集镇南渠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朝古建筑——张氏宗祠,距今已有130年历史。南渠村的张氏宗祠历经风雨沧桑,曾经几近破败,如今,在两位老人的倡导下,被张氏宗亲重新整修保护起来,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景观。 张氏宗祠已有130年历史 这座宗祠坐北朝南,系北方传统的合院建筑,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有正殿5间,门楼一处,倒座房4间。其中,正殿东西长12.5米,南北宽6米,山墙内高6米;里院南北长20.8米;门楼南北宽4米,门楼东西各有两间倒座房。门楼高出地面一米,设五级石阶,皆以整条石条砌成,门楼上方挂有“张氏宗祠”匾额。 整座宗祠布局结构古朴典雅,瓦木做工讲究,并有精美细腻的木雕、砖雕。房屋为青石、灰砖、灰瓦,木工都是榫卯结构,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屋檐及墀头上的砖雕花、鸟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据《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宗祠始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明初,张氏始祖迁居即墨,开始是在双山居住,后来迁到南渠村,经过十七代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蓄积颇丰。张氏十三世丕宣公、十四世希道公、十六世洪泰公就共同商议,修订族谱、创立宗祠。希道公读过书,是教学先生,负责撰写族谱,而丕宣公和洪泰公则主要负责宗祠的建设。  卖祭田建宗祠轰动一时 然而修建宗祠并不是那么简单,首先钱就是个大问题。张氏祖上有四十亩祭田,盖宗祠的钱大部分都是祭田耕种攒下来的,再加上宗亲们的捐款,工程就算启动了。然而工程过半的时候,发现钱不够用了,张氏宗亲只好卖了二十亩祭田,家家户户又凑了一次钱,终于使宗祠完工。 在这之前,整个即墨东半县很少有如此大规模的宗祠建设工程,虽然招来了十里八乡的能工巧匠,但是工人心里也没底。张氏宗亲听说在20里外的北行村有座宗祠建的不错,就带着工人去那里扒了样子。建造的过程中,木材和石料用的都是上等的,墙石都是经过精雕细琢严丝合缝砌起来的,所以非常费工夫。特别是门楼的建设,是先用木料搭起框架,再砌砖做墙建成,墙上的砖雕细致、生动,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技艺的高深。宗祠落成,在当时也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周边的洪兴村、皋虞村在建设宗祠的时候,都到这里来学习过。不过,只有南渠村的张氏宗祠保留至今。 宗祠建成后,成为南渠村张氏宗亲重要的活动场所,逢年过节要摆供祭祀,族人家里有红白喜事也会开开大门,烧香纸告祖先。  两位老人发动族人重修宗祠 然而斗转星移,岁月流转,张氏宗祠亦难脱时代变迁,一百三十年风雨淋漓,几近湮灭。解放后,宗祠被收归集体所有,仍然服务着南渠村的百姓。据老人介绍,宗祠最开始用来办夜校,后来成了供销社、村委办公室,再后来租给了个人用来做开水房、小卖部、养猪、开磨坊。对此,张氏宗亲一直感到很疼惜。 2014年10月22日,南渠村72岁的张洪胜和84岁的张承金两位老人,召集张氏宗亲开会,决定重修张氏宗祠,得到族人一致拥护。巧合的是,这两个人也是丕宣公和洪泰公的直系后人。130年后,张氏宗祠的重修大业,又落在了这个家族身上。 在两位老人的带动下,“重修张氏宗祠组委会”的成员分别往各家做动员,募捐重修宗祠的款项,130余口张氏宗亲共收现金182400元,历经半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张氏宗祠的重修工作。 据张洪胜和张承金两位老人介绍,他们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还是按照宗祠之前的样子进行重修的。由于宗祠的主体结构非常结实,所以就没有动,主要对屋顶进行了修缮。他们在邻村收购了一批旧房子拆下来的老瓦,重修之后的张氏宗祠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只不过比以前更加坚固了。 村里对宗祠重修也非常支持,对宗祠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整治,使得这座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  有文物价值更承载人文精神 遗憾的是,张氏宗祠在建成后没有留下宗祠志,使得后人无法知晓宗祠建造时的确切情况,只能从张氏族谱的零星记载中获取一些信息。2015年张氏宗祠建成后,同村修氏十九代孙修相科,为祠堂撰写了《重修张氏宗祠志》,记载了张氏祠堂从筹建到重修的历史,也见证了同村异姓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朴素乡土精神。 重修后的张氏宗祠在2015年的三月初八,举行了盛大的祭庙仪式,还邀请了戏剧团唱了一天戏。那一天的南渠村热闹非凡,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拥进来看重修后的张氏宗祠。对于百姓们来说,作为一座有着130年历史的老房子,不仅是张氏宗亲们的宗祠,也已经成为很多人记忆里的标志性建筑。如今的张氏宗祠,承载了古老的祭祀传统,也成为村民重要的休闲和文化场所,老人们会在门楼里摆上桌凳、泡上一壶茶,招待来自八方的朋友。 中国的宗祠建筑很普遍,习惯上称祠堂、家庙,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奠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历来受到族人重视。但是在中国北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及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宗祠数量较少,且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像南渠村张氏宗祠这样,保存如此完好,并且还在正常使用的清代宗祠中,在青岛市内都是十分罕见的。并且,张氏宗祠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征和民族风格,对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及地方风俗有重要意义,非常有保护价值。即墨市有关部门已经对宗祠的情况做了记录和调查,下一步这座祠堂将被申请为文物保护单位。 (文/ 修相科)  修缮刚完工景色张氏宗祠门楼![]() ![]() 张氏宗祠正殿![]() ![]() ![]() 忠孝堂烟花齐鸣![]() 供品![]() 供品![]() 供品![]() 供品![]() 张氏家谱![]() 上香祭祖![]() 香火旺旺![]() 《张氏族谱》复印件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第五页![]() 第六页![]() 第七页![]() 第八页![]() 第九页![]() 张氏得姓始祖 挥公![]() 清河郡是祖先挥居住尹城国青阳(今河北清河县),青阳在汉朝改为清河郡,辖于河北清河县,还有枣强、南宫、山东的临清、夏津、武城、高塘、平原。汉武帝定为九洲,属于冀州管,秦朝定三十六郡,清河是祖先老居地,更是宗支的发源地,清河为张姓郡名,养育张姓世代子孙,张姓子孙生生不息,是巨大世族。![]() 河南濮阳是张姓的起源地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1、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箭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张。据《三国志·魏志》所载,三国时,曹魏名将张辽,改聂姓为张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鲜卑、匈奴、契丹等众多少数民族改姓张姓。 这里我们需要重点说一下,张氏祖先挥公。因为挥公与河南的渊源颇深,濮阳就是张姓的起源地。 濮阳是张挥幼年生活的地方,也是其后来生活和辅佐颛顼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称濮阳为张姓的发源地,而张姓从濮阳播迁到全国各地,则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张姓先民的第一次大迁移应是在大禹治水时期。当时,遍地洪水泛滥,中原濮阳地势低洼,更是一片汪洋。为求生存,先民们只好择高而居,逃往距离近的高丘或山区,并且在那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而后又逐步走向全国各地。 这次洪水大致发生在帝颛顼、帝喾之后的尧、舜时期,也正是挥公得姓之后。但要问,当时的张姓先民究竟逃到了哪省哪县,因没查到确凿依据,无从知晓。但据读史得知,帝颛顼、帝喾均建都于帝丘(今濮阳),到帝尧把都城迁到了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帝舜把都城迁到了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蒲州),大禹把都城迁到了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当部落联盟的首领和都城都迁走了,黎民百姓必然随之而去,所以,历来饱受洪水灾害的濮阳人,逃避水灾多向西,不去山西就去陕西。张姓先民也就在此期间进行了第一次大播迁。 张姓先民第二次大播迁,当在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濮阳瓠子堤决口时期。自古人恋故土,大禹把洪水治平之后,逃往外地的先民回来一部分是肯定的。但到汉代,濮阳人又碰上了黄河瓠子堤决口,淹没十六郡,濮阳以东尽成泽国,为了求生存逃水患,只好走老路逃往高丘或山区。此后,还有新莽时期公元11年,黄河自治亭(今濮阳)决口,是历史上黄河第二次改道,漫流于濮阳以东各郡达59年。北宋熙宁十年,黄河自濮阳曹村决口,是历史上黄河第三次改道,泛郡县四十五,淹民田30万顷。有史记载的黄河在濮阳境内的决口达一百多次,又加上旱灾、虫灾,每次水旱灾害,都迫使先民们离乡背井,逃往各地,张姓先民也随之迁移到各地。 除了水灾之外,战乱是张姓先民多次迁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濮阳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晋楚城濮之战,秦代章邯和项羽濮阳之战,东汉曹操吕布濮阳之战,北宋宋辽澶渊之战等多次大战都发生在这里,每次战乱都迫使先民们多向比较安定的南方迁移。 为什么人们寻根问祖要去山西大槐树“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一棵古大槐树,魂牵许多代,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县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众多华夏子孙喻为“家”、称做“祖”、看做“根”,成为众人心中的故乡。 寻根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从安徽合肥前来寻根的李树平老先生,沿着坑坑洼洼的水泥路面,穿过早市的西贾村,两边卖菜的、卖肉的,来来往往的村民络绎不绝,对于外乡人前来寻根问祖,这里人早习以为常。七八个10岁左右的孩子在遗址前的广场上疯狂地抢着追逐足球。虽然是玩耍,但胜利者模仿着电视里球星式的欢呼———挥臂狂奔,颇有几分专业味道!他们的身后是具有600年历史的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这个中国古代距今规模最大的移民地让无数的炎黄子孙为之牵魂。 “几百年转来转去,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一代古槐(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只余遗址,幸而在一代大槐树遗址以东约5米的地方同根滋生出第二代槐树,这就是现在干枯了的那棵大树,它也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二代槐树干枯后,1974年被飓风吹倒,县上拨了专款整修,1999年起先后数次进行了防腐处理。”导游小姐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段话给每一个寻祖的人听。 祭祖堂里右首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表上共有八百多姓,正面供奉着它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它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后经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不管是大陆民众还是海外同胞都竞相来此寻根祭祖,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据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管理所的所长范忠义介绍:自1991年4月1日起至10日(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期间)举办了首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以来,到现在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4届,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数万游子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迁徙 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代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是明朝移民的重点。由于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黄淮流域饥荒频发,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以至于“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一种景象,相对安定,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外省大量难民流入山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地区。明灭元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18个省的490多个县市的882个姓氏。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省。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相传,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上的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甚为壮观。明政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不忍离去。为此,大槐树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 ![]() 百孝篇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为人须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 孝子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儿照样还 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 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可惜人多不知孝,怎知孝能感动天 福禄皆因孝字得,天将孝子另眼观 孝子贫穷终能好,不孝虽富难平安 诸事不顺因不孝,回心复孝天理还 孝贵心诚无它妙,孝字不分女与男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 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和睦兄弟就为孝,这孝叫做顺气丸 和睦妯娌就是孝,这孝家中大小欢 男有百行首重孝,孝字本是百行原 女得淑名先学孝,三从四德孝为先 孝字传家孝是宝,孝字门高孝路宽 能孝何在贫和富,量力尽心孝不难 富孝鼎烹能致富,贫孝菽水可承欢 贫孝孝中有乐趣,富孝孝中有吉缘 富孝瑞气满潭府,贫孝祥光透青天 孝从难处见真孝,孝心不容一时宽 赶紧孝来孝孝孝,亲由我孝寿由天 亲在当孝不知孝,亲殁知孝孝难全 生前尽孝亲心悦,死后尽孝予心酸 为人能把祖先孝,这孝能使子孙贤 贤孝子孙钱难买,这孝买来不用钱 孝字正心心能正,孝字修身身能端 孝字齐家家能好,孝字治国国能安 天下儿孙尽学孝,一孝就是太平年 戒淫戒赌都是孝,孝子成才亲心欢 戒杀放生都是孝,能积亲寿孝通天 惜谷惜字都是孝,能积亲福孝非凡 真心为善是真孝,万善都在孝里边 孝子在世身价重,孝子去世万古传 孝经孝文把孝劝,立即尽孝莫松散 父母双全正宜孝,孝顺温和孝味甘 羊羔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不如禽兽实可怜 此篇句句不离孝,离孝人伦难周全 念得十遍千个孝,消灾免难百孝篇 ![]() ![]() |
|
来自: 老马7c2pkag0qi > 《历史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