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花承锋 / 妍江阴 君观荷市初,吾赏花期中。莫道相看迟,残荷拍到冬。 从人们追荷拍摄来看,花开有花开之美,残缺有残缺的味。残荷呈现的自然景象,是由夏入秋冬、由盛转衰,没有了“菡萏香清扑面来”的生机盎然,有的却是“寒塘瑟瑟落芳魂”之凄凉景象。有人看到的残荷是萧条景象,有人看到的残荷是如诗的美画。这些散乱的点、线、面,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入目即画,处处成景,可以构成一幅幅绝佳的中国山水画。 残荷的枯败里蕴藏着一种神韵,一种风骨,一片破败的残叶,一支饱含着籽实的莲蓬,反而具有了一种荷盛开时所没有的独特之美。残荷,独立池塘不自衰,教会我们对于另一种美的审视。 人们从她败落、残破的样子,联想到它昔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的繁荣与辉煌。这也许就是残荷风骨之魅吧。 虽然荷塘败柳自相怜, 一夜秋风尽失颜, 但却有了风侵霜染锁清魂, 雪洗铅华不染尘的似曾相识, 空濛迷雾中就让她风侵霜染锁清魂吧。 残荷绝不会在乎人们是否赞美, 毕竟风光不再, 但残荷无言,意韵犹在。 残荷入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但又不能拘泥于物象外在的形象, 而应该抓住物象特有的内在本质, 发挥艺术想象,或突出或夸张, 融入作者的情趣思考, 体现于不同其它特象的独有特点。 类似树条状的残荷, 非常巧妙地融入画意般惬意, 冠以“亭亭净植”主题诠释再合适不过。 三角形的残荷组合, 仿佛行驶在迷雾江面上的船帆, 斜阳下,江湾处, 一只只船帆随着江水滔滔而去, 恰似一幅群帆远影碧空尽, 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写意山水…… 一幅象形残荷, 节物惊冬暮,寒鸟栖独枝。 象形也是残荷拍摄经常关注的话题。 似是而非、似像非像,皆可入画。 残荷昂扬与从容, 象征着生命的最后守望, 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尽管荷芬芳吐尽逍遥去, 但是她永远“精工玉笔画香魂”。 人们从她败落、残破的样子, 联想到它昔日“出淤泥而不染”, 如今仍然是濯清涟而不妖般的气节高远。 残荷的点、线、面, 在取景上可以做减法, 只留下极简对比, 去除多余茎秆残枝的干扰, 凸显残荷的形状线条,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同时兼顾留白、虛实等美学原则, 便能呈现中国水墨画之韵味。 这幅残荷为何采用绿色调? 概因左下角一叶绿叶还未凋零, 仍在吐露芬芳, 所以题名“香远益清”亦是恬淡自适吧。 书画同源、艺术同宗, 诗、书、画、印, 在残荷的画意摄影中, 都可以尽情地激扬你的头脑风暴、 挥洒你的天马行空。 以上呈现的是水墨风荷系列,在人们印象中,残荷的衰枝败叶不就是灰突突、了无生机吗?相对于灰色墨荷而言,下面展示的可能会颠覆人们的一些固有印象,姑且不妨把她笼而统之归纳为“彩荷”系列。 残阳如血,残荷如诗。 残荷也能如此的惊艳群芳、盎然生机。 魔幻、摩登,一派欧陆风情, 影影绰绰中, 风正帆悬,金波辉映, 是的,残荷也可以美如画。 那就让她一直这样美下去。 有春色先以柳芽归, 春风杨柳万千条清新之魅, 与其说其残枯逢时, 不如说她正处锦瑟华年, 那绿绿“柳枝”不是最真实写照吗? 不经意的飞雪,浸染了江南, 厚如鹅绒,轻不压枝, 傲骨雪荷晓香寒, 处处都像是一幅唯美的画卷。 残荷如何取景、构图? 很多人喜好拍残荷,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残荷形态变化十分丰富,不呆板,配合构图,变化万千。 如何选择残荷?大多数池塘的残荷,密集丛生的往往茎细、河面绿萍肮脏覆盖,而稀疏点缀的,又难以构画。需要找到茎粗、不密集、河水清清能泛出残荷倒影的池塘,如条件允许,可以叫上起藕工拖着泡沫浮板(放藕用)在残荷丛中来回拖出几道水面来,一来打乱了残荷的枯枝败叶,取景构图往往自然天赐,二来,扩大水面,便于能拍摄出残荷的清晰倒影。 如何取舍取景构图?构图是摄影艺术性的基本法则,换句话说,就是如何规划照片中的元素,使其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并尽可能拥有诱人的视觉魅力。其中的色彩元素难以考虑,重要组成成分是利用这些点、线、面进行构图。残荷形态之美,这就需要拍摄者耐心观察,善于发现其中的奥妙,去粗取精,拨云见日,从点、线、面的巧妙结合,形成画面的精致构成。 残荷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正承载着生命的托付,孕育着下一个全新的周始。梦里再忆荷花香,芳心入梦待明春,到了来年依然会开出高贵美艳之花。 点点线线面复面,形似散乱神不散。 风侵雨蚀渐消融,惟留风骨满人间。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