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物汤”最早见于唐代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山东中医竹林 2018-02-16
 四物汤”最早见于唐代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四味药物组成,主治“伤重,肠内有瘀血者”,可见此方在唐代主要治疗外伤瘀血腹痛。


随着后世医家的应用及演变,到了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则专门将此方列于治妇人诸疾篇中,认为其可“调益营卫,滋养气血”,可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


由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官修方书,影响较大,“四物汤”继而从治伤良方变成妇科专方,后世医家治疗妇人疾病多用“四物汤”亦由此滥觞。以致金、元时期,以“阳有余,阴不足”为主要学术思想的朱丹溪从阴虚火旺立论,尤喜在妇科诸证中运用“四物汤”,并擅加黄芩、黄连、知母、黄柏等化裁,使之成为妇科诸方中一剂极其重要的滋阴良方。


加之“滋阴学派”的影响力巨大,故使当时及明以后诸多接受“滋阴学派”学术思想的医家,逐渐习惯性地认为“四物汤”就是滋阴之方,继而各家著书立说以强调“四物汤”的滋阴功效,则又对“四物滋阴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肇始于明初的峏山杨氏对此看法是:“夫血固属阴,是阴之一物,即血旺之人,阴亦能亏。”且“四物汤”中“当归、川芎能补阴耶?白芍、熟地其力单薄也”,认为此方只是“补血之剂也,非补阴滋阴之方”。杨氏指出,此乃后世承“丹溪之错谬……,误认血作阴,补血即补阴”。


另外,唐宋以来,“四物汤”多用熟地黄,峏山杨氏对此也有不同看法:“九蒸九晒大熟地,腻其胃脘胸膈,阻其上下之气。”“今时之人用九蒸九晒,变其气味,性质如芋,虽与人一斤食之,亦无碍于事。其可作食品果品服之,岂能做药治病耶!” 故其认为:““四物多用生地,以生地有活血之力矣,其气味甘寒平和,并不能伤胃,并无黄连、黄柏、黄芩等苦寒伤胃之力也。”由上可见,杨氏对于“四物汤”有其独到见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