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客家住哪里,逢山有客客住山。” 在粤闽赣山区客家人的聚居地 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间 散落着如夜空中繁星一样的客家村落 典型的客家山村几乎都有“水口” 从二、三百人的小自然村 到几万人的大乡镇的入山处 客家人都把它称为“水口” “水口”是分隔山村与外部世界的分界线 “水口”即广义上大众所说的村口 客家人往往把一个村子叫成“一条水” 如把“整个村子里的人”叫作“一条水人” 为何不叫村口而叫“水口”呢? 或许从客家人的文字(或口语)演化过程去查考 客家山区中四面群山环抱的壶形山村 其壶口处就是“水口” 一般来说,水口处都有一片浓密的竹木树林,路旁有如伞如盖、高大挺拔的“伯公树”,路坎上方或下方建有或大或小、或简易或考究的小庙宇,这就是“水口公王”(也有的地方叫做“社官”,其实质就是客家人心目中主管一方水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土地神)。 一条清澈的小河如玉带从两山对峙的山谷中蜿蜒而来,溪水曲折迂回向山外奔流而去,小河上一座石拱桥牵山挽水将两岸联结。 有些村庄还在水口处建起陂头(拦水坝),使水流湍急的山溪变得流水悠悠,既防止了山村的水土流失,又可灌溉下游的农田,还为山村增添了优美的景致。 客家人历来重视“水口”的环境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村落“水口”的地势走向。 惯居山区的客家人知道,好的山势可以回风护水,以农耕为主的客家山民虽然不大了解环境地理学,但知道只有风柔气定的地方才能保证人杰地灵、五谷丰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