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拼音zhōng lǚ shù 2 英文参考Zhōnglǚshū BL29[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lǚshù[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中膂俞为经穴名[1](Zhōnglǚshù[2]BL29)。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别名中膂(《黄帝内经灵枢·刺节》)、中膂内俞(《针灸甲乙经》)、脊内俞(《太平圣惠方》)、旋俞(《经穴汇解》)、中𦛗俞(《备急千金要方》)[3]。属足太阳膀胱经[1]。中即中间,膂即挟脊肌肉,俞即输注,此穴位约居人身之中部,是挟脊肌肉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中膂俞[1]。中膂俞主治腰骶、二阴等疾患:如腰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腰脊痛,消渴,痢疾,泄泻,腰脊强痛,疝气,现代又多用中膂俞治疗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肠炎,糖尿病,腹泻,腰骶痛,及坐骨神经痛等。 4 中膂俞的别名中膂(《黄帝内经灵枢·刺节》),中膂内俞(《针灸甲乙经》),脊内俞(《太平圣惠方》),旋俞(《经穴汇解》)、中𦛗俞(《备急千金要方》)。 5 出处《针灸甲乙经》: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 6 穴名解中即中间,膂即挟脊肌肉,俞即输注,此穴位约居人身之中部,是挟脊肌肉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中膂俞[1]。 中,有方位、中内之义。膂,意指脊椎两旁之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入循膂”,张介宾注:“夹脊两旁之肉曰膂。”膂,本作吕。《说文》:“吕,脊骨也。”中膂,人身中部之脊骨也。在此,中指人身的中部,膂指背脊。膂,指背脊夹骨两旁劲起之肉,本穴当其处,故以为名,有清利下焦之功。[4] 7 所属部位臀部[5] 8 中膂俞的定位标准定位:中膂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2][3]。 中膂俞位于骶区,横平第三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俯卧取穴[1]。 中膂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中膂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中膂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中膂俞穴在臀部的位置(肌肉) 中膂俞穴在臀部的位置(骨骼) 10 中膂俞穴位解剖中膂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髂骨翼骨膜。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臀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三、四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臀大肌由臀下神经与其伴行的臀下动、静脉支配与营养。该肌以广泛的短腱起自髂后上棘到尾骨尖的部位,包括有臀后线以后的髂骨背面,骶骨下部和尾骨背面,两骨间的韧带,腰背筋膜,骶结节韧带,止于股骨体上的臀肌粗隆。肌肉与富有脂肪的皮下筋膜形成臀部凸隆的外形。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骶结节韧带[1]。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下神经分支和臀上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第三、四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臀下动、静脉分支[3]。 11 中膂俞的功效与作用中膂俞具有益肾温阳,调理下焦的功效。 中膂俞位于骶部脊膂之中,故能治疗腰脊强痛[8]。 中膂俞位于下焦,故可治疗肠病[8]。 肾脏藏于膂肉之内,故本穴治肾虚、消渴、腰脊强痛、肠泄、赤白痢,以及肾病连及胁腹者,均可取此。以其有关于膂,而兼通于肾,由肾而及小肠也。小肠外围为水,水有关于肾,故能通之。[4] 12 中膂俞主治病证中膂俞主治腰骶、二阴等疾患:如腰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腰脊痛,消渴,痢疾,泄泻,腰脊强痛,疝气,现代又多用中膂俞治疗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肠炎,糖尿病,腹泻,腰骶痛,及坐骨神经痛等。 中膂俞主治腰骶、二阴等疾患,如腰骶疼痛、痓痉反折、胁痛腹胀、疝痛、赤白痢疾、肾虚消渴等[1]。 中膂俞穴主治腰脊痛、消渴、痢疾[7]。 中膂俞穴主治泄泻,痢疾;腰脊强痛;疝气[6]。 现代又多用中膂俞治疗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肠炎、糖尿病等[1]。 中膂俞主治腹泻,痢疾,疝气,腰骶痛;及坐骨神经痛等[3]。 下载医学百科App,马上测试!
13 刺灸法13.1 刺法13.2 灸法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腰痛不可以俯仰,中膂内俞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肠冷赤白痢。 《针灸大成》:主肾虚消渴。 《太平圣惠方》:理赤白痢,虚浊,汗出,腹胀胁痛。 《外台秘要》:腰痛不可以俯仰,寒热痉,反折,互引腹胀腋挛,背中怏怏引胁痛,内引心,从项始,数脊椎挟膂如痛,按之应手,灸立已。 17 参考资料
|
|
来自: steventwotwo > 《穴位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