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易经》 “道”,一直是华夏民族思想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系统的一个核心概念。 “道”指万物之始,万法之源,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或轨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 道之本,先天道,自然也,无一切其它之外的心意神和接触的变化。 在佛学中即无相、无为、无体、无有、无往之说,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知如不知、觉如不觉、有而当其无,我无为而道无所不为;道之中,后天道,自然也,源自先天之道,以柔克刚,以德报怨,天下归;道之末,左右之道,人和物互相左右影响改变之道。 “道”的中国字初义指的是道路,世间本没有路,走过的人多了,便有了道路。 哲学意义上的“道”在华夏思想文化历史的演变经历了六千多年的岁月,以春秋时期的老子和东周战国时期的庄子为代表。 “道”的概念首先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也是老子把“道”由一般的名词,客观唯心主义的“鬼神论”,提高到唯物主义本体论的范畴。 商品的实际需求 “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表明,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它的价格。在相同的条件下,一种物品的价格越高,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少;而市场价格越低,人们购买的数量就越多。”① (注:①《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十六版,p34页) 供需理论阐述的是一种市场自身力量所决定的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必然性,也是经济学里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价格波动的背后几乎都摆脱不了这一机理,它也可以为我们解释各种经济现象的成因。 供给与需求分别是决定价格和交换是否达成的两个因素,供给与价格是一种反向的关系,需求和价格是一种正向的关系。(如图) 如果以供给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供给侧驱动),依靠价格效应带动消费,原本供给与价格的反向关系便会转变为一种正向的关系,而需求和价格自然会呈一种反向的关系。 当交换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时,市场自身的供需力量便会开始起作用,出现两种变化的可能:一是消费沿着需求曲线继续增长达到实际需求的均衡点E1,价格依旧上涨;另一种是,市场的实际需求回到S1的曲线上,需求快速下滑到E2的位置。(如图) 商品的价格同时会受到来自与之对应的货币数量和实际需求的影响,两者互相交织互为影响。 经济模式与人们的经济行为也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供给侧和需求侧驱动的经济模式各有利弊,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种影响一旦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通常是不容易改变的。 以供给和价格效应促进消费的增长(供给侧驱动),割裂需求的影响,一方面,会使人们忽视市场的实际需求盲目生产;另一方面,只关心价格而不是如何生产,容易滋生投机行为,使企业的行为转向完全的“自利”。过度的泡沫不仅造成货币及实物资源的浪费,也容易引发经济危机。 供给侧驱动的经济模型最大的难度在于货币总量的调节,既要控制泡沫的总量,又要避免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速度过快而引发严重的通胀,还要避免资本坐享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收入。因而,货币调控的方式也往往会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如图) 以实际需求作为经济的驱动力(需求侧驱动),虽然经济增长的速度来得缓慢些,但对经济的负面效应相对较少,有利于促进企业偏向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福利。 当前,各经济发达国家主张信用消费,这是一种基于实际需求端来扩张供应端的经济增长方式。 其优点在: 1、可以促使人们的消费行为趋于理智; 2、有实际需求依据的货币扩张,相对是可控的; 3、可以减轻中央银行的货币利息负担,促进存贷资金的流转速度; 4、对经济和个人行为的影响偏向积极的一面。 与其说信用消费提前获得的是将来的可预支货币,不如说信用消费的是他人的时间。时间,对于一些人来说,会比金钱更为珍贵。 商品的价值是市场愿意支付的价格 人类之聪明才智在于能够利用大自然赐予的生长万物之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个从无休止的掠夺转变为不断创造所需的过程。 但人类并不是没有自身的缺陷: “我们最致命的缺点就是竭力否认自欺欺人,这是人类生活中很多纠纷的根源。”①“即使真实而公正的旁观者就在我们身边,也不能完全阻止我们做出有悖常理和道义的事情来。我们的良心被强烈的私心蒙蔽,甚至为得出利己的结论而掩盖实情 。”② (注:① ②《国富论》亚当·斯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p434页,p433页) 威廉指标的创始人拉瑞·威廉姆斯曾强调,在我们的世界里始终存在着一种可以改变人们对真实价值做出判断的游戏,他曾经在一场交易研讨会上示范了这种游戏的玩法。 游戏的玩法非常简单,他把一张5000美元的支票放进一个信封,与其它14个相同的空信封混在一起。15位参与者每人有一次抽取信封的机会,抽到内有支票的信封便可以得到这5000美元。原本14个信封并没有任何价值,只因多了一个有张支票的信封,使每个信封拥有了333.33美元的价值。当参与者不断抽取的是空信封时,其它信封的价值便随之增长。只剩下2个信封时,甚至有参与者愿意支付2500美元来抽取剩下的2个信封。 信封游戏隐含了一种金字塔的构造,这种金字塔游戏的魅力在于可以提升事物的价值,甚至使原本没有价值的空信封变得有价值。彩票、赌球、赌马等博彩游戏皆隐含着这种金字塔的原理,也有利用这一机理实施经济欺诈的,最为著名的便是至今还经久不衰的“庞氏骗局”游戏。 ![]() “庞氏骗局”源自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1882 -1949)的人。 ![]() 查尔斯·庞兹一心想发大财,他发现赚钱最快的方法是利用金融兜售一种金字塔的投资计划。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经济体系一片混乱,庞兹利用当时信息不顺畅,在《波士顿邮报》上打出了一个广告,谎称可以利用欧洲和美国各国之间的邮政储汇利息差来赚钱,承诺投资者可以在90天内获得40%利息。 随着最初一批“投资者”在规定的时间拿到了承诺的回报,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成了庞兹赚钱计划的投资者。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庞兹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投资。 在当时,庞兹曾被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可尼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 当某个金融专家揭露庞兹的投资骗术时,庞兹甚至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说金融专家什么都不懂。 1920年8月,庞兹破产,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 最终人们发现“庞兹骗局”正是巧妙利用了金字塔结构的魔力,可以使庞兹从容的不断用后来“投资者”的钱给上面的“投资者”带来回报,当然受益最大的是庞兹本人。 历史上运用“庞氏骗局”实施诈骗的知名案例数不胜数,“金字塔”的游戏也并非是庞兹发明的。 ![]() ![]() 在庞兹之前的1899年,纽约的欺骗艺术家威廉·米勒便用同样的方式骗取了投资者的一百万美元,他对投资者承诺的是在股票市场第一年便可得到500%的回报。 1970年,一位贫困的葡萄牙妇女多纳·布兰卡开了一家自己的“银行”,承诺每月储户可以得到10%的利息收入。她的这一骗局持续了十四年之久,为此被称为“人民的银行家”。在1993年,一部葡萄牙肥皂剧因她而创作,名为《人们的银行》。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的舍吉·马夫洛蒂成立了MMM公司,承诺1000%的股息,他的广告宣传和满口的大话使这一骗局持续了9年。 里德·斯拉特金,Earthlink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 从1986年起,通过建立一个未经授权的“投资俱乐部”,给予投资者24%的回报率,开始了长达15年的庞氏骗局。2002年里德·斯拉特金被指控15项罪名,涉案金额达5.92亿美元。 2005年巴基斯坦的一名高中教师司爱德·斯布图乐·哈桑·沙,说服好友邻居将积蓄给他,他可以用在迪拜学的股票投机知识在十五天内使其翻倍,在好友邻居的四处传播下,有三千余人卷入了这场“双沙”骗局,涉及金额约10亿美元。2007年,当爱德·斯布图乐·哈桑·沙被判处诈骗罪时,甚至还有市民上街游行抗议。 “庞氏骗局”的第一人当数伯尼·麦道夫,他是美国史上最大“庞氏骗局”的主谋。 ![]() 麦道夫在纽约经营了一家财富管理公司,公司开始是合法经营,后来演变成一桩庞氏骗局。2009年6月29日,麦道夫涉嫌犯了11项联邦重罪,被判处150年监禁,涉案金额高达650亿美金。这个案件后来被《纽约时报》记者戴安·亨里克斯写成了一本书,由美国HBO电视网导演拍成了同名小说电视电影《欺诈圣手》。 满足于自欺欺人的私心往往是虚幻的权利和金钱欲望的始作俑者,它们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真实价值的评估,事物的表象有时并不能代表其真实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