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是怎么学会“读心”的? | 心理理论

 Dxy360 2018-02-16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 bnupsychology

作者:咿咿呀呀


“妈妈,蜗牛能吃吗?”

“确实有些人会吃蜗牛。”


“为什么?”

“因为他们喜欢吃蜗牛。”


“妈妈,那你想吃蜗牛吗?”

“不,我不想吃,我并不喜欢吃它”


“我也不喜欢吃蜗牛,但有些人喜欢……”



宝宝的读心术


“如何看透一个人的内心”是一直以来最热门的心理学话题之一。然而,对他人内心想法进行推测和理解其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甚至从还不会说话的孩提时期开始,宝宝们便具有了洞悉他人想法的能力。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把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和归因能力叫“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这些心理状态包括意图、知识、信念、想法、怀疑、猜测、伪装和喜爱等。所谓“心理理论”,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每个人所知道的关于心理状态的理论


读心技能一:对愿望的理解


在开头的对话中,3岁的宝宝成功理解了不同人可能会具有不同的愿望(自己和妈妈不想吃蜗牛,但有的人会想吃蜗牛),而这是由于他们各自的喜好不同所带来的(自己和妈妈都不喜欢吃蜗牛,但有人喜欢吃蜗牛)。这个问题看似平常,但却是宝宝们真正认识大千世界的复杂性的开始。即使是长大成人的我们,有时也会不理解他人为何会与自己有着完全不同的喜好或愿望(例如,对“粽子到底要吃甜的还是咸的”这一问题),小到同事之间一起吃一顿饭口味各异,大到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产生冲突,都会给大家带来困扰。这样看来,无论是对蹒跚学步的宝宝,还是对长大后的我们,对不同人之间愿望差异的理解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


读心技能二:对信念的理解


而除了对于愿望的理解,对他人信念的推测也是宝宝们能够成功“读心”重要方面之一。不同的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不同的,一方面我们的所见所闻可能是有差异的,另一方面我们自身的生活经历也不同,因此即使对同一事物我们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例如对“努力能否带来成功”这一问题,不同人的看法不同),而这便是我们的信念。它就像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认可的世界运转的规则,引导我们依据规则行动进而得到期望的结果。


在实际生活中,信念既可能是正确的(信念),也可能是与事实相违背的(错误信念)。尽管3的宝宝能够理解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信念或知识,但当他人的想法与实际相悖时,他们却很难不受自己心中有关事实的想法的干扰,由此混淆了别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眼中的世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对于说谎的3岁宝宝,多问几次他们就忍不住露馅了。


“不许偷看礼物哦”(妈妈离开,宝宝趁妈妈不在打开了礼物盒子,然后悄悄变回原样)


“你有没有偷看礼物?”(妈妈回来)


“没有”(宝宝一本正经地说谎)


“那你猜里面是什么呢?”(妈妈试探宝宝)


“我猜是一个大的圣诞球”(猜的真准呀……)



但是当宝宝到了4-5之后,随着自身脑功能的发展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可以不受外界事实的干扰,而理解他人错误的信念,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开始学会说谎了。此时宝宝们的读心技能进一步进阶,不仅理解了他人的想法可能与实际不符,而且还学会了如何在他人心中创造错误的想法。


“是不是你打碎了厨房里的玻璃杯?”


“不是我,是弟弟干的”


会读心有什么用:心理理论的重要作用


读心能力的发展对宝宝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儿童后来同伴交往的质量密切相关。那些心理理论水平较高的儿童在和小伙伴游戏的过程中会更多的帮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有更好的沟通和说服他人的能力,由此收获更美好的友谊,使儿童更快乐健康的成长。



读心术从何而来


知道了宝宝小小的脑袋里装着那么多的想法后,问题来了:宝宝是从哪里获得的如此神奇的“读心法典”的呢?


解释一:我天生就会呀


一派学者认为,心理理论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聪明的宝宝从很小开始便具有了关注他人心里想法的倾向,并自然发展出相应的理解和推测的能力。8个月大的宝宝便会对不符合个体意图的行为表示惊讶;当发现研究者是由于客观原因没法把玩具递给自己时,9个月大的宝宝便会表现得很耐心,而非大吵大闹误以为研究者不想给自己玩具。虽然从来没有人教过自己,躺在婴儿车里的宝宝却已经具备了猜测他人意图的能力。还有研究发现,大脑里有个专门的区域和宝宝的推测他人想法的能力有关,可见说宝宝的读心能力是天生的确有其道理所在。


解释二:偷偷学来的读心术


而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与生俱来论”。实际上,不同文化下的宝宝的读心能力发展是有差异的(比如西方国家的宝宝对错误信念的理解普遍早于中国儿童),如果上帝真的赋予了每一个宝宝天生的读心能力,那差异又该如何解释呢?对成人的研究发现,和心理理论有关的大脑结构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发生变化,这是否说明外在经验其实也对宝宝习得读心技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呢?


尽管8个月的宝宝还不会说话,但有经验的爸爸妈妈们都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已经能够听懂一些词语的意思了。而回想一下生活中,尽管一个人的心里想法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大人们在交谈的时候还是会不可避免地说到各种各样和心理状态有关的内容。


“不要随便乱跑,找不到你的话妈妈会非常着急的。”


“弟弟很爱吃苹果,分苹果的时候你应该让着他些。”


“宝宝学会了自己穿衣服,真让妈妈高兴!”


“即使不喜欢阿姨送的礼物,也要对阿姨说谢谢”


听到上面的对话,宝宝看起来也许只是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心里却把点点滴滴都偷偷记了下来,久而久之也成为了能够独立猜测他人想法的“小大人”。而之所以东西方的宝宝的心理理论发展存在差异,可能是因为和国外妈妈们相比,我国的家长更少地提及心理状态,更关注对礼貌等社会规则的教导。


解释三:我是小小科学家


除了以上两种观点外,还有一派学者将两者相结合,提出了“理论论”。在他们看来,宝宝就像是一个能够自己发明理论的小科学家,上天专门在他们的大脑里开辟出了一块地方去读心,因此宝宝们一开始便对他人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预设;而与此同时,宝宝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有关的经验,验证和修改自己原有的预设,最终成为了拥有自己的“心理理论”的读心师。


如何拥有超人的“读心能力”


尽管“读心术”是每个宝宝都会逐渐获得的能力,但不同个体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宝宝在3岁左右便能够开始认识到错误信念的存在,而还有的宝宝快到6岁才能完全理解他人的想法可能与真实相悖。研究发现,家庭规模、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交流方式、假装游戏的质量、文化背景等都是影响宝宝读心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若是能从小开始培养宝宝换位思考的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宝宝关注他人的想法,相信不久的将来ta也会成为一个善解人意、受人欢迎的贴心小棉袄。


读心并不仅仅是帮我们看穿他人内心的工具,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沟通的桥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