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老王 让中华真正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续) 老老王
在描述良渚古城的动工营造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良渚先民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人口最稠密、城市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沪宁杭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是良渚文明的发祥地。这里北有长江,南有钱塘江,东临大海,东、南、北三面临水,西部有天目山,同样是一道天然屏障,也是良渚先民的扩张界限——在没有金属工具可以轻易砍伐树木的时候,对于上古的早期农民来说,茂密的原始森林几乎等同于禁地。他们只能依山傍水而居住,在湖滨、河岸、土丘上开辟田地。然后,在长江三角洲的中央,坐落着浩瀚的太湖,对于良渚先民来说,这个大湖既是淡水和鱼虾的来源,又是最便捷的交通枢纽。 ——就像日后的罗马帝国,实质上是一个环地中海帝国,严重依赖地中海的船运来调配粮食、人力和军队一样;良渚文明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环太湖文明,统治阶层严重依赖太湖和长江三角洲的内河水网,作为天然的“高速公路”,来调配运输境内的人力物力资源。 而太湖就是这个上古文明水路交通网的核心枢纽,堪比古埃及的尼罗河。 良渚时代的太湖,不仅面积更广大,而且有许多条水道联通大海。 在整个良渚文明的历史中,困扰先民的问题一直都是水太多,而不是水太少。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考古人员都认为良渚文明最北不过长江,最南不过钱塘江,也就是说,之前所说的长江三角洲,就已经是良渚文明的全部版图。 但是,在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之中,一系列新的良渚遗迹,在长江三角洲的南方和北伐陆续出土,有力地打破了这种旧的观念——在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河姆渡文化的故地余姚,向东一直到宁波的整个宁绍平原,都有良渚玉器和遗址被发现。想想也可以理解,既然良渚文明的都城,就坐落在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镇,那么在漫长的近千年岁月里,又怎么可能对同属于杭州市,仅有一江之隔的萧山等地不感兴趣呢? 事实上,除了当时再次因为海退而露出水面的宁绍平原之外,更东方的舟山群岛,也同样找到了良渚文明的遗迹——就像古罗马兴起之后,基本继承和接收了古希腊文明的势力范围一样。良渚文明在兴起之后,也继承了河姆渡文化的势力范围。 除了南方的扩张之外,在长江以北,良渚文明也有不少遗存。其中目前已知最北的良渚文明遗址,是江苏兴化的蒋庄遗址。这里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差不多达到了良渚文明的最北方边境。而且,跟其它地区在大部分历史上显得相对和平的良渚文明遗址不同,江苏兴化的蒋庄遗址,从诞生到没落都一直有着明显的军事氛围,出土了大量的骨质、石质武器和被杀伤、杀死的人类尸骨遗骸,可见这里应当是良渚文明的边防要塞。 至此,这个良渚古国的核心版图,已经被大致勾勒出来,即以太湖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为腹地,向北推进到江淮之间,向南囊括了整个宁绍平原——这一片地区,在现代是中国最繁荣的城市群,而在五千年前,也是中国最发达的文明曙光初现之地。 而在这一片地区之中,良渚古城所在的余杭区西部,依然是堪称风水宝地。 首先是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是山麓之下的沼泽平原,又有多条山溪和钱塘江的滋润,用于种水稻是再合适不过。旁边就是天目山的余脉,出产玉矿、石材和木材。 良渚古城当时的周边环境 其次是有利于军事防卫,余杭区三面环山,一面是水,只有一段不大不小的开阔水网平原,与北方的长江三角洲相连,不至于无路可通。使得面对北方环太湖文明圈的良渚古城,就像战国时代面对东方六国的秦国一样,进可攻、退可守,形势极为有利。 然后,现代的良渚古城遗址,距离大海(杭州湾)相当遥远,中间隔着一整个杭州市区。可是在五千年前,目前的整个杭州市区,基本上都还在海底下,汹涌的海涛可以一直打到余杭区边缘的西溪湿地。站在当时的良渚古城,就能看到天边的海岸线。 良渚文明的码头,可以通向长江、太湖与东海! ——对于不擅长航海的大陆民族而言,浩瀚的海洋就是边疆和天堑。但对于从诞生伊始就具备海洋文明属性的良渚先民来说,海洋同样也是通途。紧邻着良渚古城的大海,不仅能够为先民提供鱼和盐,也是除了内河网络之外的另一条交通要道。 当然,既然良渚先民依山而居,“以山为郭”,那么在气候远比如今更加温暖湿润的上古洪荒时代,良渚古城的居住者们,就要时常承受山洪爆发的侵扰。 因此,良渚先民们从一开始就“墩土为台”,先是在沼泽地里堆积土方,造出高台,然后在高台上营造宫室——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在夯土而成的高台上修筑宫殿,据高临下地俯瞰自己统治的城市和乡野,依然是诸侯大夫们十分流行的风尚。 但是,高台上的面积有限,能够住到里面的只有少数贵族或巫师。大多数普通人还是只能在低洼处盖高脚屋,而城市里储存粮食、布匹和其它物资的仓库,同样也只能盖在低处的平地上,每逢山洪到来发大水的时候,就必然会损失惨重。 所以,良渚先民们又开始琢磨着想办法筑坝挡水,从而庇护全城的所有居民。 早在公元前3100年前后,距今5100年左右,大禹治水的两千年之前,良渚文明很可能尚未完全统一的时候,生活在良渚古城的人们,就开始在城市以北的山麓间修筑防洪水坝,用以保卫山下的神庙、宫殿、玉器作坊和人口聚居地。 距今5000年-4900年左右,良渚古城北面的高坝系统、低坝系统完工,同时还对古城的宫殿和祭坛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又开挖了几条人工运河,用于向都城运输天目山上的石料、玉矿和木材,以及北方环太湖流域各部落缴纳的粮食贡赋——新石器时代的运河,按照现代标准几乎就是稻田里的小水沟,只要能划独木舟和竹筏就够了。 良渚古城的运输和供水系统 良渚的骨尺和骨针 距今4800年前左右,良渚古城兴建了城墙。再接下来,距今4700年前到4600年前,随着聚居人口的增加,良渚古城又兴建了规模更加宏大的外郭城。 按照考古学家推测,在这一时期,良渚古城的人口约为两万到四万——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估算差异,是因为很多当地的先民并不居住在城内,而是分散在四周的村庄和卫星城。比如良渚古城的陶器作坊,就位于古城之外的港口旁边。这些地方的人究竟算不算良渚古城的市民,就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纠结问题了。 (由于古代工商业不够发达,很多“市民”也靠农业为生。比如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就有三分之二的公民平时常住在城外,只有遇到庆典和战争时才会进城。) 总之,不管良渚古城的人口应该算是两万还是四万,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已经是最顶级的大城市。同一时期的古埃及首都孟菲斯城,差不多也就是这样的人口规模而已。放在同一时期的东亚范围内,更是首屈一指,无出其右者。 然而,远古的良渚先民没有机械,更没有开山的炸药和雷管,甚至连金属工具都没有,想要单纯依靠石器和骨器,来兴修这么庞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件堪比复活节岛土著人建造巨石雕像的艰难任务。为此,良渚先民不得不绞尽脑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了获取石材,他们先是放火烧山,再用此地的“特产”——四周泽国里的水,突然泼到滚烫的山体上,于是山体表层崩坍,出现碎石。良渚人再从中挑选出大小均匀适中的石块,用小船和竹筏载到城墙工地。同时运来的,还有采伐于天目山的巨木。 石材和木料的问题解决了,但人力的问题依然很麻烦。虽然良渚古城有两万到四万人口,但想要兴建如此规模的城邑,还是显得不太充足。于是,良渚古国的统治者,从整个长江三角洲征发壮丁,组成庞大的工作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工地上挥洒汗水。 可以想象得出,那时候的良渚古城工地,肯定就像尼罗河畔的金字塔工地一样热闹。 既然聚集了这么多的壮丁,每日劳作不休,就得想办法让他们吃上饱饭,否则必然会闹出大乱子。幸好,到了良渚文明的时代,水稻种植技术在江南已经非常成熟了。良渚先民不但已经使用犁来耕地,还懂得了让牛来拉犁。并且已经能够分别种植粳米和籼米。 除此之外,每天流那么多的汗,肯定还得补充盐分。虽然良渚先民还不会建设盐场晒盐,但至少已经懂得了“煮海为盐”,凭着古代地广人稀、柴草充足,生产的海盐也够吃了。 由于当时粟米的种植还没从中原传来,小麦的种植技术更是远在西亚和北非,所以良渚人统统都是吃大米饭的,虽然有些单调,但热量绝对充足。 良渚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碳化稻米堆积如山 另外,良渚人的副食也不错,他们经常吃鱼,还吃螺丝、吃螃蟹、吃鲜美的蚌和贝,蔬菜则以葫芦和海带为主,然后还有甜瓜、酸枣、桃子作为餐后水果,核桃、菱角和藕作为点心,最后还喝稻米酿造的米酒。虽然酒菜品种不怎么丰富,但总的来说都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毕竟是中国人的老祖宗嘛! 良渚文明的蔬菜不多,主要是上面这两种,再来一葫芦米酒润润喉吧! 然后,光是让劳工们吃饱饭,还是不够的,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得给一些“先进分子”颁发奖品。对于那些立下大功的人,自然是赏赐玉器,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那么功劳不够的人又该怎么办呢?就给点儿未来的杭州特产——丝绸、漆器和茶叶好了! ——在良渚文明的时代,江南已经有了中国最古老的丝绸和漆器,以及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由此可见,构成未来江南特色的一系列文化要素,除了瓷器之外,剩下的米饭、玉石、饮茶、丝绸、熏香等等,早在五千年前的良渚时代,就都已经有了雏形! 良渚文明出土的丝绢残片 镶嵌了小块玉石的良渚漆器 就这样,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施工,良渚古城终于逐渐成型了。但是,如果让日后的中原人过来看看,绝对会看得目瞪口呆:这是个什么城啊?九个城门里面,居然有八个水门!城外是一圈护城河倒也罢了,城里怎么也还到处都是水?!!这街道和大路在哪里?!! ——没办法,良渚古城就是这么一座与中原风格截然不同,水得不能再水的“水城”! 西方人想象中的古城应该是这样 但良渚古城却是这样的 之所以把城市修得这么水,是因为良渚古人没有驴子和马匹,缺乏轮式交通(只有慢悠悠的牛车),也没有修建过大规模的道路系统,出门旅行基本全靠坐船——在那个地广人稀、野兽出没的时代,想要修筑一条道路实在是个大工程。而且,当时江浙地区的气候,远比如今更加炎热多雨,总体来说大概跟现在的越南差不多,一下暴雨,什么道路桥梁都能冲走。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战时期,北越军队为了维护“胡志明小道”这条交通大动脉的持续运转,可谓是吃足了苦头,但每逢雨季到来,还是只能停运。以越战时期的技术条件尚且如此,在良渚文明的时代,想要在长江三角洲维护一个道路网,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与其如此吃力不讨好,还不如直接利用现成的内河水网,以船代车呢! 绍兴鉴湖的鲁镇,良渚古城以及很多日后的江南城镇,都是这样到处是河流,仿佛东方威尼斯一般的布局。 同理,既然城外的河道代替了大路,船只代替了车马,所有人都在水边居住,那么在良渚古城内部,同样也要用人工运河来代替街道,就像西方的威尼斯,以及未来的绍兴一样。那些挖运河挖出来的土方,正好就地用于堆筑高台,堪称是一举两得。 江南水乡,自古就是以河为路,以船代车。 事实上,一直到清末民国甚至建国前期,各式各样的小船,始终都是江南百姓的主要交通手段。在鲁迅的笔下,就对此有着诸多描写。而我党当初也是在一条小船上诞生的。 不管良渚古城被修建得多么水,但在当时的东亚大地,都称得上是前所未有的奇观。虽然《文明》游戏的玩家喜欢吐槽“奇观误国”,但奇观也确实能够有效提振凝聚力和民心。 甭管再怎么吐槽奇观误国,《文明》玩家该造奇观的时候还是得造。 于是,在伟大都城的震慑和激励之下,良渚先民开始了开疆拓土,首先就是北伐中原。 史诗般的上古洪荒之战 在良渚文明兴起的同时,山东那一带是神农氏,或者说炎帝部落的地盘,到了良渚古国的鼎盛时期,神农氏的势力已经向南延伸到了徐州、淮河一线。在大约五千年前渡江北上的良渚先民,跟神农氏的人打了好几场血战,总体上就跟日后的曹魏东吴争夺淮南一样,基本算是打了个平手,虽然良渚先民在淮南占领了一片土地,但始终没法向北推过淮河。 之所以会打成这副僵局,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在武器装备上都是石器和骨器,并无本质差异,而神农氏的实力并不弱,良渚先民又是渡江异地作战,难以发挥出百分之百的战斗力。 另一方面,则是良渚先民对于北方土地的兴趣渐渐消退——在如今,即使是东北三省都能种植水稻,但在良渚时代,水稻依然只是一种适应湿热气候的农作物。未来的耐寒品种水稻,当时尚未被培育出来,到了淮河以北,水稻就很难种植了,而这却是良渚先民祖祖辈辈的唯一习惯了的粮食作物,如果硬是要他们去吃别的庄稼,会让他们觉得很难受。 因此,正如在未来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眼中,凡是不能种庄稼的土地,都没多少价值一样。在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眼中,则是但凡没法种水稻的土地,都没什么价值。 既然北方的敌人很强大,不好打,那里的土地又不适合种植水稻,良渚古人自然也觉得兴趣缺缺。觉得与其付出巨大的牺牲入侵过去,结果却要改吃粟米,那还不如甭打算了。 然后,下一个扩张方向是溯流西征,溯长江而上,进攻皖南、江西等上游地区。在这个作战方向上,良渚先民发动过若干次水陆并进的远征。证据就是在长江中游同一时期的各个人类文化遗址,乃至于远在四川的三星堆遗迹,都有零星的良渚玉琮被发掘出土——最初曾经有学者认为,这些良渚玉琮,有可能是被商人贩运过去的。但后来渐渐发现,在良渚文明的社会秩序之中,玉琮的地位大致上类似于后来中国封建王朝的官印,是权力和威望的象征,并非一般的商品:从古至今,哪有把官印卖到外国去的道理? 从江西、湖南到四川三星堆,甚至还有北方的山西,到处都有良渚玉琮出土。 那么,长江中上游各个古人类聚居地遗址内的良渚玉琮,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这里,有两个比较合理的推断,第一个推断,就是良渚文明向上游派遣的远征军,被当地的原住民击败歼灭,而远征军首领拥有的玉琮,自然也成了当地人的战利品。第二个推断,就是良渚文明的远征军在上游取得了一定战果,但始终无法彻底得胜,最后只好互相讲和,结果是当地首领在形式上臣服于良渚古国,或许还会送一些贡品,良渚古国的统治者则承认他们的地位,赐封一些玉琮等礼器,表示接受臣服云云。 ——参考之后中国各个封建王朝对待外藩的做法,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套路。比如东汉时期赐给日本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历朝历代给西南土司颁发的官印,还有明清时期对朝鲜国王的册封等等。考虑到良渚玉琮的发现地,向西最远可达四川三星堆。而良渚文明的远征军,怎么看都没办法一路打到四川去,因此后一种推断正确的可能性明显更大。 番邦使者向中原皇帝朝贡的场面 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副场面:长江中上游的各个方国部落,派人向良渚古国喊一声老大,再送一点土特产充当贡品。而良渚古国的统治者,则满足于“万邦来朝”、“远人来服”的盛事,沉浸于泱泱大国的荣耀,向他们回赠若干珍贵的丝绸和玉石礼器。 为了争夺良渚古国的回赐,说不定还会有不法商贩冒充朝贡使者——就像明清时期有许多海商为了骗取皇帝的丰厚赏赐,不惜冒充使节伪造国书来北京朝贡一样。 总之,通过对长江中上游的西征,良渚古国在名义上获得了一大帮小弟,理论上大幅度扩张了版图,但实际利益少得可怜。这里面的水分,绝对比良渚古城内外的水还要多。 不过,依靠一次次慷慨赏赐玉器的不断收买,到了良渚文明的晚期,盘踞长江中游的“九黎”部族,总算是基本成为了良渚古国的军事盟友,在历史上多少发挥了一些作用。 向北和向西的扩张之路都打不通,那么向南扩张呢? 一开始的时候,向南扩张还是行得通的。因为杭州湾南岸重新露出海面的宁绍平原,本来就是河姆渡先民的故乡,以及水稻种植的发源地。因此良渚先民很快就征服了这里。 如果说,江北淮南之地相当于是良渚文明的“幽燕”和“辽东”,环太湖流域相当于是良渚文明的“中原”,良渚古城所在的余杭,相当于是良渚文明的“关中”。那么钱塘江以南的宁绍平原,就相当于是良渚文明的“巴蜀”了。 从绍兴往南,就是山连着山了 但是,从宁绍平原再往南走,就又是“此路不通”了——就像汉唐时期对西南的扩张,不得不止步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层层群山一样。面对着层峦叠嶂的浙东、浙南山区,还有茂密潮湿的莽莽丛林,手里只有石斧和石矛的良渚先民,也不得不望而却步。 由此看来,挺进北方、西方和南方的扩张行动,看上去都不太顺利。但沐浴在文明曙光之下的良渚先民,却依然不屈不挠,并且转而把目光投向了东方的蔚蓝大海。 一场艰苦卓绝、荡气回肠的史前大航海运动,就此在五千年前轰然启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