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中华真正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完)

 和平年代1989 2018-02-16


  


作者:老老王



让中华真正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完)

老老王

 

在中国古代史上,交替出现的小冰期和温暖期,始终是决定历朝历代盛衰兴亡的重要因素。比如隋唐温暖期孕育了盛唐雄风,明末小冰河期葬送了大明帝国等等。

而在中国文明曙光初现的良渚时代,我国的上古先民们,同样也饱受气候变迁的困扰。

从大约公元前2600年开始,原本趋于干冷(但依然比现在更加温暖潮湿)的气候再次逆转,江南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海平面也短暂地停止下降,重新上涨。

对于未来的中原王朝而言,气候进入温暖期,意味着农牧分界线向北推移,乃是一件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国家兴旺的喜讯。但对于立国于长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国来说,情况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丰富到过了头的连番暴雨,给长江三角洲造成了更加频繁的洪涝灾害。

而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更是造成了良渚文明核心腹地——太湖平原的严重内涝,再加上海水倒灌、淹没低洼地区,让太湖平原的很多水田都闹起了盐碱化。

一方面是海水倒灌,导致下游沿海的田地盐碱化,另一方面是山洪频发,导致上游内陆的田地被冲垮……一来二去,水稻收成越来越差,良渚先民纷纷觉得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在频繁天灾的冲击之下,良渚古国的神权统治也趋于崩溃——毕竟,中国人自古就是一个很务实的民族。如果你不能让老天爷保佑大家风调雨顺,咱们又为啥要来跪拜祭祀呢?

于是,因为国家中枢的力量和威望大幅度下降,难以再无偿筹集足够的人力物力,良渚古城内部和周边,当时还在施工的各项工程,纷纷突然中断停工,变成烂尾项目。


然后,良渚古国的统一秩序也趋于崩溃,各地出现了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迹象。

——在良渚文明早期和中期的墓葬中,贵族的陪葬品一般以玉石礼器和陶器为主,显示出了当时的和平氛围。仅仅在江北的边境据点,如蒋庄遗址等,才出土了较多的陪葬武器。

但是,到了良渚文明的晚期,各地墓葬都普遍出现了军事化的苗头,就连环太湖流域腹地的贵族坟墓陪葬品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兵器,此外还有许多被砍死打伤的尸体出现。

可见在频繁天灾的冲击之下,就像明末小冰河期的中原大地一样,当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良渚文明腹地,也已经是一派流民蜂起,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乱世景象了。

在这样的烽火乱世之中,为了镇压骚乱,维持秩序,武人的崛起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上古洪荒之战(仙侠版)


经过一番缺乏史料记载的诸侯混战之后,一位出身来历统统成谜的军事领袖,终于成为了良渚古国乃至于整个南方的最强者。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战神蚩尤!

按照目前的推断和分析,虽然在上古洪荒时代,中华民族孕育诞生的序曲之中,蚩尤代表了整个南方民族的角色,但实际上根据考证,蚩尤很可能并不是良渚古国正统的最高统治者,而是一个出身地位较低的军事首领,甚至有可能根本不是良渚古国的本地人,而是从长江中游“九黎部落”来到良渚打工的外族雇佣兵(充满了埃及马木鲁克王朝的既视感)。

总之,不管蚩尤的出身如何,当他崛起的时候,都已经是良渚文明圈内的最强武力拥有者,统治着江北淮南一带的土地,同时还得到了西边九黎部落的拥戴。良渚古城最高统治者“巫王”与蚩尤之间的关系,大致上可以类比日本中世纪的天皇和幕府将军。


然后,面对着愈演愈烈的天灾和日渐萧条的江南,蚩尤悍然率领大军和流民,渡过淮河北上,就像明末的李自成一样,到敌人的领地去寻求生存空间。

在战神蚩尤的兵锋面前,无论是山东东部的东夷部落,还是山东西部、河南东部的神农氏炎帝部落,都被打得大败亏输,兵败如山倒,只能捏着鼻子低头,相继表示臣服。


关于此事,有一项证据就是,在尧帝的都城,山西的陶寺遗址之中,发现了良渚文明晚期的玉琮。这玉琮在当时基本相当于官印,很可能是蚩尤颁发给尧帝的先祖,象征他的部落接受了蚩尤的册封,成为后者的属下。当然,也有可能是唐尧部落追随黄帝击败蚩尤之后,从战场上获得的战利品……至于这事的真相究竟如何,身在四千多年之后的我们,暂时就不得而知了。

上古部族迁徙图,各部族似乎都喜欢冲向山西南部,抢夺盐池。


总之,不管蚩尤究竟有没有征服陶寺古城的尧帝先祖,至少在蚩尤势力的鼎盛时期,他确实是曾经一度挥师杀入山西南部,在中原到处横行,所向披靡。

然而,不管蚩尤在北方打下了多大的势力范围,他的胜利都未能持久。很快,战败的炎帝神农氏部落,请来了黄土高原上的黄帝部落助战。

炎黄结盟


在炎黄联盟反击之下,决定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逐鹿之战”爆发,在北方根基未稳的蚩尤,最终被打得一败涂地,身死他乡。


——当然,作为多个上古族群之间的争霸博弈,是不大可能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来解决问题的。决定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涿鹿之战”,更有可能是一系列冲突的统称。

精卫填海的故事,或许就映射了蚩尤在北方战败之后,蚩尤部族残存的随军妇孺走海路逃回南方故乡,并且有不少半途葬身于波涛之中的历史真相。


总之,炎黄联盟胜了,蚩尤败了,良渚文明的这一次回光返照,也至此宣告终结。

在蚩尤战败之后的一段时间,就连远在江南的良渚古城,也遭遇了北方军队和本土叛军的围攻——关于这场攻城战的来龙去脉,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有可能是炎黄联盟组织了军队远征江南,作为对蚩尤北伐的报复,但也有可能是其它北方部落的趁虚而入、趁火打劫。

根据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内的建筑物并未受到战争损坏,只有城墙外面的河道里堆了不少北方人和本地人的尸体,可见这一战并没有攻破城池,但至少也让早已风雨飘摇的良渚古国,再次雪上加霜,差不多耗尽了最后一丝元气。

以良渚古城堪比水城威尼斯的周边环境,北方部族入侵给它造成的威胁,恐怕还远远不如山洪暴发。




更要命的是,在这场过程未知的城市攻防战结束之后,筋疲力尽的良渚古城居民,甚至连躺在护城河里的尸体都来不及清理,一场大洪水又轰然来袭,淹没了整个良渚古城以及周边的乡镇,给了良渚古城最后的致命一击。

面对汹涌滔天的洪水和四方叛离的绝境,最后残余的一批良渚遗民,不得不在大约公元前2400年到公元前2350年之间,放弃了已经不适合居住的良渚古城,满怀着对家乡的不舍。流散到各地重建家园。而人去楼空的良渚古城,则从此被淹没在了厚厚的淤泥之下。

在抛弃首都之后,这些遗民为了躲避洪水和海潮,选择沿着钱塘江-富春江逆流而上,向浙江南部的富春江上游地区迁徙。最终在今天丽水市的遂昌县再次安家落户,建立了一个聚居地,就是现在的好川文化遗址。

与此同时,在长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国故土上,这个国家的人民也没有消失,而是在频繁的战乱和天灾之中,艰难地挣扎着活了下来。但他们的文明水平终究是大大地倒退了,统一的国家从此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些零散的小部落,同时也无力继续雕琢玉石,良渚特色的玉石文化就此告终——大致可以类比美洲玛雅城邦崩溃之后,那些重新变成野人的玛雅人。

浙江省中南部的好川遗址



至此,良渚古国的历史基本结束了,笼罩在迷雾中的良渚文明,也退出了上古中国的历史舞台。但良渚先民的故事,却还在继续,只不过他们有了新的名字,那就是——越人!


原本良渚文明说到这里,也已经差不多到了尾声。但还有一个问题尚未解决。

那就是——良渚文明的国号究竟是什么?

众所周知,我们之所以称呼其为良渚文明,是因为代表这个文明的玉琮等工艺品,最早是在良渚被发现,后来这个文明的都城,也被证实坐落在良渚。

而良渚这个地名是在很晚才出现的,在五千年前,这个地方肯定有着另外的名字。

围绕着这个问题,我国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也进行过很长时间的探讨,目前已经得出一个初步的推论——那就是,位于我国东南的良渚文明,很可能就是夏朝之前的“虞朝”!

等等,我国历史不是从夏朝开始的吗?什么时候又冒出了一个“虞朝”?

——如今我们在表述中国上古史时一贯以夏商周“三代”并提,事实上,虞朝才是中国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关于这一点,春秋战国时代的先秦古人皆言之凿凿,却渐为后人所忘却。


在先秦古人的著作之中,皆将虞代视作中国的第一个王朝,“虞夏商周”四代说在当时是通行的说法。到了秦汉之后,把“虞”称为独立朝代说者渐少,取而代之的是夏商周三代论,古今史家因此忽略了“虞朝”是一个独立朝代的事实。

到了近现代,按照国际历史学界的观点,干脆连夏朝的存在都不肯承认,至于之前的虞朝就更是视为笑谈了。由于当时的考古证据尚且不多,国内学者对此同样是颇为心虚,在历史教科书上坚持夏朝的存在就已经是极限,而更早的虞朝,也就不提了。

但中国历史上确实曾存在一个“虞朝”。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古文献中,对上古时代的虞朝言之凿凿,当时的各种文献中,先秦古人多以虞、夏、商、周并提:

《国语·郑语》——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左传》成公十三年——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

《墨子·非命下》——子胡不尚考之乎商、周、虞、夏之记?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吕氏春秋·审应览》——今虞、夏、殷、周无存者。

此类称述在先秦典籍中不胜枚举,史不绝书,在此不一一赘引。事实上将虞朝与夏、商并举已为先秦典籍所习见,可见这已是当时人们的指称习惯。在《礼记》、《周礼》等书中,更常以虞夏商周四代并举来排比四代的礼制。夏代之前有虞代,在先秦时代并无疑义。

而且,从各种先秦典籍的只言片语之中,可以明显看出虞朝与良渚文明的相似之处。

首先,关于虞朝的起止年份,根据《韩非子·显学》中“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的记述,可以推断出虞朝应当开始于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100年被夏朝取代。这个年代不仅远远早于舜帝的在位时间(尧舜禹三代贤王之中,舜帝出身于有虞氏部落,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先秦文献中的“虞朝”,就是指舜帝的在位时期,但问题是年代记录似乎对不上),也明显在石卯古城、陶寺古城等北方古人类文化遗迹的诞生时间之前,却恰恰与南方良渚文明的起止年代基本吻合。

其次,除了年代上的契合之外,虞朝跟良渚文明在地望上也恰好一致。

——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虞字乃由‘吴’字所衍生。“虞”与“吴”通,古音同在鱼部,同声相假,自古学者无疑义。


先秦时代的三个王朝之中,按照上古时代的传统,无论是夏、商还是周,其国号都与发祥地有关,如夏朝得名自大夏,商朝源自商丘,西周起源于周原。可想而知,虞朝的得名同样应当起源于其发祥地。而良渚文明的核心腹地恰恰就是太湖流域,即古吴地。

虽然按照史书所说,春秋时期的吴国起源于“周先公太伯奔吴”,也就是跟西周差不多同时创立。但事实上,“吴”这个地名的出现,远远早于周人所建的吴国。在殷墟甲骨文的卜辞,就已有“吴”这个地方出现,所以西周吴国建立,应当是沿用了当时的旧有地名。

——年代、地点都能吻合,可见辉煌的良渚文明,确实很可能就是那个神秘的虞朝。


当然,凭着现有的考古成果和历史记录,就要把良渚古国跟虞朝对应起来,证据似乎还不够充分,多少有些牵强附会之嫌,还需要考古学家继续找出更多的证据,才能让人信服。

但是,作为一个前后持续近千年,影响范围遍及江南、闽粤、巴蜀、中原、荆楚、山东和山西,其创立的原始象形文字、玉文化、茶文化和丝绸文化一直传承至今的上古文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良渚古国都绝对当得上“中华第一朝”的名头。

事实上,在日本境内发现的“邪马台国”文物和遗迹,论规模和数量也并不比良渚古国更多,甚至连这个邪马台国究竟是坐落在九州岛还是近畿,迄今都依旧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尽管如此,日本方面依然将邪马台国和卑弥呼女王视为日本文明之始。

同理,良渚文明也有着足够的资格,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源头。

然而,事实却是,当“良渚古城申遗”的新闻传开之后,中国的舆论界和学术界并不是一边倒的喝彩,而是两极分化。颇有不少人坚持“捍卫”夏商周三代的“正统”地位,而将良渚文明贬低为“蛮夷古国”,声称这是一个“早已死去,应该被埋葬”的异端文明。甚至还有人说,过分抬高良渚文明的地位,会给中华民族带来分裂的危险云云——这种情况乍一看之下实在是有点儿不对劲,为什么有人不希望中国真正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呢?

因为,在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非常纠结的问题:长江文明VS黄河文明的大博弈!

在下一篇文章之中,老老王将跟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如果觉得老老王的小文值得一读,请按这个二维码打赏,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