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呼吸科医生的流感经历(2)

 小五zlsmeex53x 2018-02-16


这一篇讲流感后的咳嗽,以及一些别的问题。

 

如果说流感引起重症肺炎的概率是1%,那么流感之后出现感染后咳嗽的概率几乎在50%以上。大部分流感发烧只是三五天的期限,而这咳嗽似乎可以绵绵无绝期。

 

我发烧期间有轻微咳嗽咽痛,几天后,烧已全退,精神好转。但喉咙和气管却像百虫抓挠,想使劲咳痛快了,又咳不出什么东西来,反而喉咙震得生疼,有时从气管咳出几股腥味。每次咳起来毫无预兆,前一秒还好好地打着电话,说着说着就狂咳不止,生生喝好几口水后才能压下去;晚上睡觉时,刚躺下,呼吸的气流经过咽喉,喉部仿佛是毛毛的芦苇絮挠了一把,非得坐起来咳痛快了才能再躺下。好容易睡到清晨,又是一阵剧咳,加上平时就有咽炎,咳到想吐,却又吐不出东西来,只剩下空空的胃在翻腾痉挛。

 

 职业本能让我想起:是合并细菌感染了吗?是引起支气管炎或者肺炎了吗?可是感觉全身没有急性感染的症状,不觉得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也咳不出黄痰来,咳嗽间隔期间如同正常状态。就算是以干咳为主的支原体感染,往往也多少伴随着些全身症状。如此逍遥的咳嗽,恐怕还是感染后的气道高反应吧。于是吃了些改善气道高反应的药,做了两次雾化,感觉痛快了些。如果在家休息,坚持吃药做雾化估计再有两天能痊愈了,不巧晚上要值班一宿没睡,咳嗽又加重了。休息,才是任何疾病的良药啊。

 

当医生自己生病时,也许可以因为抽血方便而得到及时诊断,也许可以因医院福利而买到难买的药品,也许可以因自己的临床经验少走弯路。然而,病情却并不一定会更快痊愈。在目前医生资源严重缺乏的中国,繁重的医疗工作使得大部分医生没有合理的休息时间,没法做到像我们叮嘱患者那样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反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在透支自身的健康来支撑着这个社会巨大的医疗需求。在面临着社会上“不会让子女学医”的现状,我也深深忧虑着,当这一代医生老去,谁来守护大家的健康?

 

最近被流感刷屏,深感老百姓和医生之间医学知识信息的不对称。通过自身流感经历给大家做一些分享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一些医学人文的问题。


想起自己曾经也在重症监护室中工作过,曾经为抢救一名产后大出血昏迷DIC的产妇36小时未合眼,面对休克严重代酸各种指标都指示活不过几小时的素昧平生的患者,守在病床边一点一点调血滤机纠正酸碱平衡,最终让她醒来看了她的女儿一眼。或许家属看到的也像《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中那样,面对插满管子的亲人身体而痛苦,面对医生几分钟的病情介绍觉得不能理解,但他们无法想到病人的一丁点好转需要多少医护人员彻夜不眠的守候。医患之间的交流,需要更对等的信息,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沟通。彼此信任,才能做出最理性的决策。


最后谈一下关于开始走入大家眼球的人工膜肺(ECMO),究竟是神奇还是魔鬼?


当你经历过目睹过年轻的生命因病毒肺炎变成“大白肺”,极尽呼吸机的各种模式参数依然不能维持生命的那种绝望时,才能感受到“膜肺”的化腐朽为神奇。只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需要一个成熟的过程,当膜肺支持的死亡率从80%降到50%再到30%将来甚至可能更低,变成和血滤一样熟练的操作时,大家可能才会认识到人工膜肺是重症流感肺炎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不是一次“豪赌”。在此之前,希望不要被误导的信息将一项造福百姓的新技术扼杀在摇篮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