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统五铢与常平五铢

 破冰之旅vbiunx 2018-02-16

华夏收藏网讯   三国以后中国北方用钱依然惯于使用五铢,或是受到曹魏力挺五铢钱的影响,即使其后新建政权发行新钱,也都不脱离五铢名称,如“太和五铢”“永安五铢”等等,有的连年号也不放置,如“永平五铢”等等。到了西魏,据史书记载,至少在大统六年(540年)和大统十二年(546年)两次重新铸造五铢钱,人们称之为“西魏五铢”或“大统五铢”。《北史·魏本记》:“(西魏文帝大统六年)二月,铸五铢钱”,“(十二年)三月,铸五铢钱”。旧谱总将一种与永安五铢(图1)的钱文十分接近的五铢钱认定为西魏五铢(图2),这种五铢钱面有外郭,无内郭,钱背内外郭俱全,钱文铢字“朱”字头方折,“五”字交叉两笔呈直笔,直径约23毫米,重3克左右。如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将此图置于永安五铢之后,简说:“五铢,北史:西魏文帝大统六年二月,铸五铢钱,十二年三月,铸五铢钱。旧谱曰:以赤铜铸。”此说似乎已是铁板钉钉,毫无疑问的事了,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起西魏墓的出土与发现,将这一说法强烈地动摇了。

1984年陕西省咸阳市胡家沟发现一座西魏墓,墓主是北魏武阳公侯刚之孙、燕州刺史侯渊之子,侯义。棺内南端出土铜钱四十枚,其中除有“永安五铢”一枚外。三十九枚全是一式的五铢钱。这种五铢钱与以往认定的西魏五铢既有雷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这种五铢的钱文同样是铢字“朱”字头方折,“五”字交叉两笔呈直笔,亦留有永安五铢的气息,但直径稍大,为25毫米,比较重,外郭比较宽。这种五铢与以往认定的钱式最大的区别是在穿右多出了一竖。在这起钱币发现之前,人们只知道这种穿右出现一竖的五铢钱要到其后的隋朝才有出现,而且早已广被钱币界认定为隋五铢了(图3)。这一出土与发现让人们重新去认识西魏五铢究竟是什么式样,同时还得研究的是以前对隋五铢的认定是否出现了差错。

时距这起出土不久的1986年10月,在陕西户县西境又出土了一批西魏时期窖藏五铢钱,总共六十四枚,大小不一,厚薄不匀,面有外郭,无内郭,背内外郭俱全,穿口较大。铢字“金”“朱”部分有直、曲、长、短、肥、瘦等变化。“五”字多数瘦长,交叉为两道直笔,少数略显微曲,就是未见有穿右出现一道竖杠的式样。这批五铢钱直径自22毫米至25毫米不等,重量1克多到3.5克各异,而且在钱面不同位置上出现了星点、横杠等记号类纹饰。由此人们认识到西魏五铢变化应该是丰富的,推及那1984年在咸阳侯义墓发现的穿右多出一竖的五铢钱,至多是西魏五铢之一种。至于为什么在西魏墓中会出现被后人认定为隋五铢的钱式?在完全排除此西魏墓曾被隋以后入盗掘过的可能后,只能理解为这种隋五铢钱式最早的出现时间是早在隋代以前的西魏,正如秦半两之钱式最早的出现时间是早在秦始皇统一钱币之前的战国时期,同一个道理。

1967年过世的钱币学家彭信威先生,虽然不会知道身后果真会在西魏墓中发现有穿右竖杠五铢,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国货币史》 中就这样叙述了:“大统六年和十二年实行改铸,两次都是铸造五铢。”“论理这两种五铢是承继永安五铢的,文字制作应当相像,而永安五铢的特点,除了阔边外,是五字两股直笔。”“还有这样的五铢,不但五字直笔,而且右边靠穿孔处有一直笔,把五字上下两横连接起来,等于穿孔的这一边有内郭,而其余三边没有内郭。过去钱币学家把它看作隋五铢,大概隋代也用这种五铢,但它的开铸是在西魏。”彭信威先生的判断值得钱币界佩服,被几十年后咸阳市胡家沟西魏墓中发现的三十九枚五铢钱所证实。

实权落在高欢之手的东魏,迁都于邺后,私铸钱币越发兴盛,市面上使用的钱币质量大大下降(图4),好多地方钱币流通出现停滞现象,特别如冀州以北,钱币已经基本上不再通行,做买卖的都以绢布进行交易。于是高欢收集国内的铜材和不合格的钱币,集中熔化以后,按照规定式样重新铸造合格的永安五铢,再供给国中各地使用,意在促进钱币正常流通。《魏书·杨播传附子侃传》:“(高欢)收铜及钱,悉更改铸,其文仍旧”。但是好景不长,社会上流通的钱币又渐渐地恢复了既轻又薄的状态(图5),私铸劣钱重新占领了市场。

武定八年(550年),高欢子高洋废掉了东魏的孝静帝,自立为帝,建国号为齐,定年号为天宝,史称北齐。高洋主政以后对钱币进行了整顿。《北史·齐本记》:天宝四年春正月(553年)“乙丑,铸新钱,文曰‘常平五铢’”。《隋书·食货志》:“文宣受禅,除永安之钱,改铸常平五铢,重如其文,且铸造甚精。”

新推出的“常平五铢”,青铜质,制作精好,钱文十分优美,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对读,“平”字上横似与内廓合成一线,实际并无内郭。直径25毫米左右,重3.5-4.2克。“常平五铢”设计和铸造都比较考究,凡官铸钱,采用了当时属先进的铜母范与叠铸技术,版式比较划一。“常平五铢”是中国钱币史上最精美的几种钱币之一(图6)。

有人据太和五铢、永安五铢等挂有当朝年号的年号钱模式启示,或许会问这常平五铢挂上了哪宗年号,实际高洋并没有在新钱上挂上自己的年号,取名“常平五铢”是采用了当时囤积粮食的国库“常平仓”之名。“常平仓”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欠收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汉以后,常平仓置废不用。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再立常平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高洋让自己铸造的五铢钱币挂“常平”之名,当在于希望新钱和常平仓一样有调节市场之功能。此五铢钱名挂“常平”,有“常年平安”之意,制作又比较精美,一直受到很多收藏爱好者青睐,民间有取其吉祥寓意,经常携挂在身作为护身符使用的习俗。

《隋书·食货志》 记:“至乾明、皇建之间(560年),往往私铸,邺中用钱有赤熟、青熟、细眉、赤生之异,河南所用,有青薄铅锡之别。青、齐、徐、衮、梁、豫州,辈类各殊。武平(570年-576年)以后,私铸转甚,或以生铁和铜。至于齐亡,卒不能禁。”北齐后期,私铸越来越严重,并杂有铅锡薄钱。当时各个州县私铸钱币就这样泛滥,以至当时即被归类叫出了各种不同的外号。就目前收集到的常平五铢异品(图7)判断,如图8所示,有可能就是当年被誉为的“赤熟”之品。图9所示,应该是史书所说“有青薄铅锡之别”之含铅特严重的品种之一。私铸钱币的大规模发生,正是敲响了北齐灭亡的丧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