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拜年,分出了远近

 闲野之家 2018-02-17

    今天是大年初一,记忆中在90年代里,应该是年轻人出门去拜年,老人们在家守着发红包了。年轻人穿着新衣服,手里带着摔炮,随时有响动,高高兴兴的到亲戚家去,进门大声问好,说拜年来了。老人们开心的拿出糖果,顺便再给个红包。年轻人收到红包,鞠个躬说声谢谢,转身一溜烟的跑了。

后来,没有人出门去拜年了,都是电话里问候一下,或者用发个短信,编几句吉祥话拜年。不用走动拜年了,全家人出门闲逛的时间就有了。或者去周围去风景区,或者就是出门逛公园,或者打麻将扑克牌了,反正这一天都是可以公开休闲娱乐的。

如今微信流行,自然也就与时俱进了。从除夕开始,到初一为止,微信拜年是很风行。何况,微信还可以发红包。虽说限制了最多不超过200元,可这也足够了。表达情意吧,或者也可以多发几次嘛。

刚开始,拜年信息是个人编写。有的人文思泉涌,写的就很快,话语煽情真挚。有的人半天憋不出三言两语,只能用套话了,也就干巴巴的,显示不出特点来。

好在聪明人很多,段子手到此应时出现了。不知道这些段子手咋盈利,但是表现出来就是有水平的段子多了。只要复制或者粘贴过来,加上个人的名字,就成了一首现成的有内容有水平的微信信息。看的喜欢,发出了,收到的人也读着开心,图个吉利嘛,也显得高大上嘛。

只是,这样的段子手多了,借鉴以后的拜年信息也就显不出诚意来。都是流行的段子,都是漂亮的文字,都是精美的配图,甚至有灵动的视频,可是却缺乏个性,换着谁的名字,都是一样的短信,咋能看出差别来?

所以就有了马年的歌曲,《群发的短信我不回》。话虽如此,可是群发的短信,在今天狗年除夕依然很流行,而且是变得更有美感了。

此时,这微信拜年的短信就成了区分两个人关系远近的写照了。

微信朋友很多,平时参加的圈子也不少,可是,等想发拜年微信时,人们就开始了考量。谁与我关系近,谁是我的领导上级,谁是我重要的人,那自然就会在发短信时,认真对待了。估计多数时候,这拜年短信会是有针对性的编写,写出个人发自内心的问候与祝福来。这些能够收短信拜年的人,自然也就是他最看重的人物了。

而对那些关系远的人,这微信拜年也就以群发为主了。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精美段子,添加上个人的名字,往往还是携带全家,来发出对他人的拜年信息与问候。这样的信息一看就是群发的。毕竟,没有一点特色,换上任何一个名字都没有差别。当然了,这样的段子,基本上都是很有趣味的。什么“一二三四五”之类的,什么“春夏秋冬”之类的,什么“代表代表”之类的,反正是看上去很精致、听上去很美秒的词语,或者视频图片。

对收到此类拜年信息的人,自然也就很清楚,对方是群发的,也就明白了两人只是认识而已,并没有多近的关系。或许有的人会很失望,失落的同时也就恍然大悟,自己与他并没有那么近的关系,多年来自作多情,其实,在对方眼中也就只是一般的关系而已。

不过,能够收到,哪怕是群发的拜年信息,也是很幸运的。至少,在对方眼中,自己还是值得发出微信信息拜年的嘛。

其实,这个群发的信息与专门定制的信息,也能一样的表达新年的祝福与问候。尤其是重要的是,这个拜年的信息,不需要红包随份,起码是性价比蛮高的。毕竟,发出信息拜年的人,一般都是相对“弱势”的人,拜年是一种姿态嘛。而红包仅仅是“强势”者的反馈,也是“强势者”显示出身份的标志。

只是在这里,微信拜年,不管是特制也罢,还是群发也罢,红包此时却有种莫名其妙的尴尬。该谁来发呢?该如何发呢?这都是个问题。要知道这拜年的微信,相对来说,编写或者复制都很简单,数量也多,但是,要是每一个拜年信息都有红包回赠的话,那收信息的人就该准备“破产”了。

如此以来,反而只能咬咬牙将红包省下来了。

抢红包,或者发红包,那基本就是非常亲近的人之间的游戏了。不亲不近,或者没有亲到一定的程度,也只能看看了。短信都是群发的,那里敢指望有红包呢?

微信拜年是如今的流行,也是一种趋势。一方面是年味淡化了,另一方面也是人与人关系的梳理与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