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名宏观】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特点

 读书能见道 2018-02-17

来源: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电子期刊《原富》2018年第2期总第34期

作者:苏剑(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市场经济包括三个方面,即供给、需求和市场环境。因此,宏观调控就该包括供给管理、需求管理和市场环境管理三大类政策。其中市场环境管理的目的是消除市场失灵,恢复市场功能,这是宏观调控的治本之策,只有在市场失灵无法被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才需要别的政策,如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中国目前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宏观调控体系。

西方宏观经济学里只有需求管理,没有供给管理或者别的管理手段。实际上,一个市场包括三个方面,即供给、需求和市场环境。而西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之所以存在,前提就是价格刚性。因为价格不能灵活调整,而且价格刚性的情况下价格水平高于均衡价格,经济中存在供给过剩,所以只能靠扩大需求的方法来摆脱供给过剩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需求管理才能解决问题,供给管理解决不了问题。价格刚性本身就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这个市场失灵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既然市场包括了供给、需求、市场环境三个方面,那么宏观调控体系就该包括三类政策,即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以及改善市场环境的政策。

供给管理以前是被西方经济学忽视的。西方经济学是基于美国经济发展出来的,美国经济学界对需求理解得比较好,对供给理解得不咋地,供给管理政策用得也不多,因为他们面临的是供给过多,面临的问题一直是怎样刺激需求。但是现在很明显,供给管理已经回来了。特朗普最近的减税和简政放权就是典型的供给管理政策。同时像美国、德国、日本、巴西、印度都有自己的制造业政策,这些制造业政策都是供给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现在已经回到宏观调控的舞台上来了,只不过西方经济学界好像自己还没有注意到,至少还没有注意到它的重要性。

按照基于价格刚性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另外一个宏观经济政策其实就是价格政策。价格政策在这里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改革消除价格刚性,恢复价格灵活性。如果价格灵活性被恢复了,按照古典经济学的原理,它就会自动均衡供求,其结果什么需求管理、供给管理都不需要了。

当然,市场失灵不光是价格刚性一种,还有好多种因素会导致市场失灵。比如垄断、信息不对称、市场不完善、外部性、规模经济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只要能够消除这些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恢复市场功能,那就可以自然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改善市场环境,这往往需要改革,所以可以称之为“市场化改革政策”。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改革恢复市场的功能,包括消除信息不对称、消除价格刚性、完善市场体系等等,这些市场化改革就是要消除市场运行的障碍,使市场恢复功能。当然,这些困难并不是能够被完全消除,所以才需要其他辅助手段。

既然有三类政策可以选择,西方宏观经济学为什么只有需求管理呢?西方宏观经济学到现在为止,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依然是IS-LM模型,这是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到现在60多年了。问题是宏观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总供求模型,那为什么宏观调控体系还依据那个古老的IS-LM模型呢?所以问题就出来了,显然现在西方宏观调控理论体系严重滞后于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所以在我看来,迟早有一天西方的宏观调控体系会回到这个框架里面来,把供给管理再拉回来,同时把这个市场化改革也拉进来。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应该想方设法去改革,把价格刚性消除掉,问题也就自动解决了。所以宏观调控体系,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该包括这么三个方面,不过美国是要想方设法消除价格刚性,中国要想方设法促进市场化改革,消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失灵。

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什么样子呢?实际上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其实中国所有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可以归到这三大类里面去,实际上,这个政策体系是中国这么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政策体系,只不过我们以前一直没有注意到,或者说以前没有把一些政策看作是宏观调控政策。我们来看一下最近,包括十九大和刚刚结束的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涉及的宏观调控政策。

首先,第一类是市场化改革政策。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 立’、‘降’上下功夫”。

这些论述体现了市场化改革在中国的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其中提到的“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就是为了消除价格刚性,是典型的价格改革。其中提到其他方面的改革也都是市场环境的治理,目的在于恢复市场活力,使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供给管理、需求管理,只有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需要,如果市场不失灵,需要它干什么,因此,市场化改革才是治标又治本的政策。

供给管理在中国宏观调控体系中的重要性仅次于市场化改革。2017年8项重点工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该项提到了医疗、养老、中小学教育等,这些都是供给侧问题和政策)、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八项,这一项有可能提高环保标准,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也有可能通过别的途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因此也属于供给管理政策)。这八项重点工作无一不是供给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方面,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告好几千字,关于需求管理就说了这么一段话,从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以市场化改革政策为主,目标是恢复市场功能,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供给管理次之,需求管理为辅,这就是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特点。

 

(资料来源:本文是作者在1月7日“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及其转换”研讨会发言的整理稿,已经作者审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