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安:每一篇都有故事 今天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有些作的女孩 反而能得到更多宠爱 01 有些感情我真的看不懂,比如有两个女孩,A和B,同时喜欢上了一个男生C。
A长相姣好聪明伶俐懂事温柔,对C几乎有求必应,出去吃饭也很自觉地自己打车、要求AA分单,C偶尔迟到也不愠不闹非常懂事地安慰他:你慢慢来,我等你。B就完全不一样,娇滴滴的大小姐一枚,出行必须车接车送,吃饭必须高档餐厅,还时不时无理由放C鸽子。
结果,结果C对B越来越上心,对A反而越来越冷淡。A有次实在憋不住了,来问C他到底是怎么想的,C回答再给他一点时间但是一定要相信他,A对他来说是“特别”的。随后A满心欢喜的等待,等来的却是越来越冷漠的回复,聪明的A恍然大悟,忍着委屈忍着心痛温柔地给他发了一句:你开心就好,我不找你了。
B呢,大概知道了A的存在,于是开始作,和C说自己多么多么的吃醋,如果他不认错自己也要找其他的小哥哥去,C百般讨好万般哄回,砸钱砸时间砸精力,终于把小公主安抚好了。后来,B谈恋爱了,对象不是C。
听完这个故事,我百般唏嘘。 现在这个时代是怎么回事,懂事的女孩都活该当备胎嘛?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见这样的案例: 掏心掏肺的付出得不到回报, 作天作地反而勾勾手屁颠屁颠就来了。
你体谅他,所以每次约会都提前准备好,每次邀约都不拒绝,每条消息都秒回;不像她,喜怒永远分明挂在脸上,来接她迟了就发脾气,点了她不喜欢吃的菜就撂脸子,要是回复慢了能跟你墨迹一晚上。
你照顾他,所以什么礼物都不收,什么东西都不求,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你就是新一代独立杰出女青年;不像她,满脸洋溢着小女人的娇羞,对她的好全部照单全收,理所应当得来一切。
按照正常的剧情发展,像你这样走心真诚的角色一定是女一,肤浅又贪婪的她一般就是女二,而男主会因为受不了她的作和脾气,发现你才是亮闪闪的真命天女,最后和善良懂事温柔的你花好月圆美满结局。
可事实是,恰恰相反。 02 为什么懂事的女孩不吃香了?
首先,要考虑你们所面对的战场,清一色血气方刚荷尔蒙爆棚的年轻男孩(当然,如果你喜欢的是40+的成熟大叔,另说),这一类的男生骨子里就带着征服的欲望,如果遇到一个女孩子很富有挑战性——会作会闹,想要什么都摆在明面上,会瞬间激发他们的征服欲。
但一个过于懂事独立的女孩,往往降低了对他们的吸引力,“既然你什么都能自己做,那也就不需要我了。” 举个例子: 男生:这么晚了,我送你回去吧。 女生:真的诶,你好好喔,谢谢你啦。 两个人回去的路上还能多出时间相处闲聊一会儿。
男生:这么晚了,我送你回去吧。 女生:不了,我叫车。 故事完。
女生:我要搬家了。 男生:需要帮你嘛? 女生:好呀,谢谢你啦。 完事儿了还能一起吃个饭表示感谢的同时增进感情。
女生:我要搬家了。 男生:需要帮你嘛? 故事完。
懂事并不是不对,懂得照顾别人情绪也不是不好,但是你需要让“目标们”知道你是可以接触的,而不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那些距离远就自己走不动路的,东西太重就提不起来的,你让她们扛一麻袋现金走,保管跑得比急支糖浆还快。
知识点,同学们: 给机会! 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 03 像上述故事里的A,因为做什么都滴水不漏,不给C一点展现示好的机会,A表现出的是一种“我什么都可以不要,只要爱情”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是C最摸不透的,爱情要怎么给?C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B就不一样了,和她相处的时候,C很清楚地就知道B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能给得起也能收得回,这种“被需要”能在交往时给C很多安全感,因为这些付出都是实实在在落在地上的东西,想吃什么就带她去吃,想要什么就给她买,她生气和高兴有迹可循,很简单很明了。
世界上最蠢的一句话—— “我什么都可以不要,只要你爱我” 你掏心掏肺对一个人好,恨不得什么都给他,什么都让他,只要求他给你爱情,于是他懵逼了:“爱情怎么给?啥事你都做了,啥好你都有了,我还能给什么?”于是他害怕退缩了,甚至怀疑:“是不是要道德绑架我?”
这就很可怕了,当爱一个人成为了负担,成为了精神枷锁,变得沉重变得有压力,那爱情本身也失去了它的乐趣 。
写到这里,我特别想提一个人,《芳华》里的林丁丁,傲慢地那么无理,任性地那么当然,她大概是全剧里最受尽宠爱的一个角色了,有人给做面,有人给送罐头,还有人心甘情愿一路跟拍;和她对比的是何小萍,这个深爱着刘峰的女孩,从没有斗胆向男神要过什么,别说什么“你不试怎么知道”这种话,半点带暧昧的都不敢说,一直都默默迁就等待。
她的身上带着欲望,带着诉求,带着一种亲近感,让身边的男人都觉得自己有机会,所以拼命对她示好,这种半推半就却不挑明关系的暧昧,比一句“我什么都可以不要,只要你爱我”要来得有力得多。
我想今天这篇文章应该可以解答很多女孩在感情里的问题,希望你们都能对类似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熟练掌握并运用这项技术,不要被疏远了还搞不明白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最后,祝大家情人节快乐。
|
|
来自: LEON波格 > 《生活常识及新闻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