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松 | 人需要知道自己在哪儿

 道2和 2018-02-17

田松教授


作者 田 松(本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不久前接受采访,关于《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记者问,为什么这两本书如此流行,以及为什么历史书经常会成为焦点。我的回答是:因为人民需要历史。


人类的自我意识一旦形成,就会追问,“我”从哪儿来?作为个体,每个孩子都要问这个问题,我从哪儿来?作为群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创世神话讲述的不仅是宇宙的由来,也是人类自身的由来。人知道自己的来处,才觉得踏实。有些人每到一座新的城市,就需要找一张地图确定自己的位置,也是同样的心理。不过有了智能手机,地图已经容易多了。人似乎很容易就能找到地理上精确的位置。


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先要有一个地图。但是地图从何而来?有些人接受了一个给定的地图,把它视为确定的、绝对的、永恒的框架。也有人不能安心于标准答案,他们试图自己走过大地,一边核实被给予的地图,一边描绘自己的地图,建立此地与彼处、家园与异乡的联系。


人们读史,也可以有这样两种态度。在中小学的时候,我们要背下来很多历史年代、年代大事,通过各种标准化考试,获得一个给定的历史框架。这个框架是僵硬的,抽象的。人们也常常会忽然发现,从小背诵的某一个标准答案,可能是一个误会,或者谎言。比如,导致当下日益紧张的朝韩中-东北亚局势的那个重要事件的起因。


不过,当我们都明确地知道,历史总是有一个作者,我们就很难再把它作为一个确定、绝对、永恒的框架了。于是读史,就变成了一个探险。每一位作者都是一个向导,他指引我们他所看到的历史。不同的向导,会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史实,在史实间建构起不同的关联。


读史是一个多重任务。一方面,在读史的过程中,通过一件又一件史实,获得一个宏观的历史框架。另一方面,每一件史实,需要在这个宏观框架中,才能获得意义。


一边阅读,一边审核。从清楚到迷茫,从漂泊到任运。


 2017年4月24日

2017年5月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